陸軍
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政府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
“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
而且,從《綱要》中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來看,我國在發展職業教育上的立足點是定位于就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也直接供應社會的需要。職業教育注重與社會經濟的需要緊密相連,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和技能型人才。
綜上所述,從國家職業教育的方針和政策來看,目前我們國家職業教育正處于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各行各業都在大力倡導職業技術教育,并培養所需要的各種層次的人才。職業教育承擔著實現轉移我們國家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艱巨任務,對推動我國的就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1.在培訓體系上出現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脫節的現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職業教育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職業教育在人才的培養上出現了偏差,具體表現在:職業教育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忽略了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盲目開設一些社會和市場不需要的專業,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到了社會和市場上沒有用武之地。更為重要的是受培訓者沒有實現最基本的生存目標,也就是沒有解決就業的需求。
2.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立不夠完善。具體表現在:職業教育沒有形成自己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教育部門、政府、培訓者、培訓教師、培訓機構等都沒能對自己在職業教育培訓中做一個準確的定位,沒有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要達到的目標,沒能發揮職業教育培訓在解決就業供需矛盾方面的作用,沒能對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做出完整的建構。
3.職業教育培訓的師資力量薄弱。職業教育培訓師資力量薄弱是當今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一個最明顯的問題。筆者找出以下兩個導致職業教育培訓師資弱的原因:一是職業培訓機構、職業培訓學校在培訓師資上不舍得投入經費。為了節約成本,往往聘請一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教師來擔當職業教育培訓。二是國家在職業技術資格的認定上不夠完善。許多教師通過投機取巧,利用各種關系和資源取得了國家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但是實際上水平并沒有達到職業技術資格的要求。
4.職業教育培訓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的效果不明顯。職業教育在解決當前就業市場和社會的需求上明顯存在滯后性。所謂滯后性,也就是說職業教育培訓的效果是落后于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資于職業教育培訓,可是最終所取得的培訓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根據社會市場對職業教育培訓的需求調查狀況可以看出原因:一是職業教育培訓忽視了社會和市場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培養了一些需求過少甚至是不需要的社會人才,而這些人才在流入社會后必然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二是培訓機構、培訓學校并沒有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教育,導致受培訓者的技能低、素質低。許多就業者在經過了職業教育培訓后還是沒能充分地解決就業問題,依然處于待業狀態。這也是對職業教育培訓效果的一個挑戰,職業教育培訓沒有取到預期的培訓效果,沒能發揮以市場就業為導向的作用。
5.職業教育培訓經費匱乏。盡管國家在《綱要》中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我國的就業人口數,但是在實施的時候卻出現了許多偏差,一個最明顯的地方就是職業教育培訓經費沒有真正撥到各級各部門的職業教育機構或職業教育培訓學校手中,沒能使受培訓者真正受益于國家對職業教育投資所帶來的實際利益。從這個問題去尋找原因可以看出,國家對職業教育培訓進行投資的時候存在資金不到位的現象。
1.以市場就業為導向來解決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供需失調的矛盾。針對職業教育培訓在培訓體系上出現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脫節的現象,我們所要采取的解決策略是以市場就業為導向來解決供需失調矛盾。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可以在高校、職業培訓機構、職業培訓學校中開設市場就業形勢分析課程或者就業指導課,使受培訓者把握我國市場經濟對就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其次,可以相應的開設就業者需求的各方面課程,靈活多樣地實現職業教育培訓的目標,正確引導就業者實現良好就業這個目標。
2.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教育部門、政府、培訓者、培訓教師、培訓機構等應該對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做一個完整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要達到的目標,對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做出一個完整的建構。只有這樣,才能使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在職業教育的實施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3.提高職業教育培訓師資的水平。在職業教育培訓師資水平上,教育部門(教育部、教育廳、教育局)等要嚴格把關,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職業資格認定考試,從制度上進行規范,防止投機取巧的發生。高等職業院校要嚴格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規范職業教師的學歷、職稱等,真正起到培養職業教師的作用。作為職業培訓機構、職業培訓學校等也要加強師資建設。還應該實施獎勵制度,對優秀的教師及時給予獎勵,不斷激勵教師向前發展。對實在是很差的教師可以實施辭退制度,重新聘用高水平和高技能的職業技術教師來擔任職業教育培訓。
4.國家應加大對職業教育培訓資金的投入和監管力度。
國家應該給職業教育大力投入資金,發揮職業教育在帶動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關鍵性作用。資金投入如果不到位,那么職業教育就等于是擺設。國家在投入大量資金后也要建立相應的資金監管體制,對每一筆資金流向何處、用在什么地方等都要做好監督,防止地方部門貪污或者被挪作他用。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資金得到充分利用,真正解決職業教育培訓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5.實現辦學模式的轉變。在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設中,最終的目標是要實現就業者能夠很好地就業。那么去什么地方就業,以何種方式來就業,都是值得我們考慮和深思的。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要實現辦學模式的轉變,可以實施“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通過學校或者是培訓機構與企業、公司等進行聯合,實現“口對口”的人才輸出。這樣的辦學模式不僅可以解決市場人才供需失調的矛盾,還可以提高就業者的就業率,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為那些工作了的人提供繼續學習和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機會,使他們增加就業技能。這些辦學模式的轉變都可以納入以實現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去。
我國著名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先生說過,職業教育的目的有三個,即“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從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點是以就業為導向,就業同時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最終歸宿點。在建立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時,我們要著眼長遠,發揮職業教育培訓在帶動我國剩余勞動人力轉移中的關鍵作用,實現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由不完善到完善,最終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