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苗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相關精神,我們不難看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職業綜合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技能人才。要想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高職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特色鮮明,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專業發展道路,突出職業教育和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職業性、開放性。頂崗實習則是體現這種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最好方式,也是現在眾多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的主要手段。然而,高職學生在頂崗實習中卻面臨著種種的風險,致使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筆者認為只有不斷完善有關學生頂崗實習方面的法律、法規,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學校、企業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才能有效地保障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減少頂崗實習中各種風險的發生,才能落實“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才能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1.保障權益方面的法律風險。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出臺相應的專項法律、法規來保障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這使得學生的頂崗實習問題屬于法律管理中的“空白地帶”;國家關于高職教育的各種文件、規定中只提出各高職院校應大力推行學生的頂崗實習實踐教學活動,但這些文件、規定對學生頂崗實習環節的約束性太少,且大多數原則性太強,缺乏可操作性。一旦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權益受到損害,由于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則會出現維權難的尷尬,不利于對頂崗實習學生權益的維護。再加上學生不具備勞動者的身份,也無法按《勞動法》的相關規定獲得救濟。這是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面臨的最嚴峻的法律風險。
2.簽訂頂崗實習合同方面的法律風險。從理論上講,當學生在頂崗實習之前,高職院校應和學生要去的頂崗實習單位協商,簽訂頂崗實習協議,用該協議來明確學校、學生和頂崗實習單位彼此間的權利和義務。但在實際操作中,只有一些專業性質比較鮮明的專業(如物業管理、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得到由學校聯系的頂崗實習崗位,其他專業性較弱的學生只能自己聯系頂崗實習崗位,可能某一個實習單位里只有一個某學院的學生,實習單位比較分散,這就導致學校不愿甚至是無法和頂崗實習單位簽訂書面的頂崗實習協議,而學生為了能到該單位頂崗實習也不敢主動要求和頂崗實習單位簽訂書面的頂崗實習協議。無頂崗實習協議,學生和頂崗實習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將無法確認,一旦發生糾紛,學生將因缺乏證據而陷入被動,這是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首先面臨的一個法律風險。
3.安全事故方面的法律風險。學生的頂崗實習單位會為學生提供安全的頂崗實習環境,但由于頂崗實習的學生都是“初來乍到”,對所從事的環境比較陌生,而且這些實習的學生往往被安排在“一線”工作,他們對所從事的工作也不熟悉,也沒有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大多數頂崗實習單位認為學生不是自己的員工,為了節約成本,對頂崗實習學生基本不安排任何形式的崗前安全培訓。這樣,導致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安全事故的風險,在實踐中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由于學生不是勞動者,又會面臨無法依據《勞動法》獲得救濟的風險。這是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面臨的最現實的法律風險。
4.角色認同方面的法律風險。學生到單位參加頂崗實習期間,在身份上既是學生又是實習單位的員工,這決定了學生既要接受學校的管理也要接受頂崗實習單位的管理。頂崗實習學生角色的轉換及角色的雙重性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的心理結構受到一定沖擊,從而影響校企合作協議的履行。在實踐中,由于學生天天在頂崗實習單位上班,甚至有的學生也不在學校住,這無疑加大了學校管理學生的難度;而企業認為學生不是他們的真正員工,對學生缺乏責任意識和制度約束。這些都給學生自身各種風險的發生提供了可能的“土壤”。這是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面臨的隱患最多的法律風險。
1.頂崗實習單位社會責任感缺乏。追求高額的利潤是企業的本質,也是企業立足于市場的根本,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從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理論出發,企業除了獲得經濟利益之外,還應該承擔一定的公共社會利益。但是,實踐中有些頂崗實習單位社會責任感極度缺乏,僅僅把頂崗實習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使得頂崗實習學生成為創造更多財富的工具。這種為了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丟失企業誠信,損害企業社會形象的做法是違背法的公平、正義的,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無從談起。
2.有關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如前所述,學生的頂崗實習問題屬于法律管理中的“空白地帶”;從《勞動法》的角度分析,頂崗實習學生又不是勞動者,因此不能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所以頂崗實習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不受《勞動法》的保護;國家的有關規定對學生頂崗實習環節的約束性規定太少,甚至政策性規定也很少,從而使得如何理順學校、用人單位和頂崗實習學生彼此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完全無法可依、無規可循。這也增加了維護學生權益的難度。
3.頂崗實習學生自我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缺乏。很多頂崗實習學生為了得到頂崗實習崗位,即使自己的權利受損,也不敢去維權;再加上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學生即使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由于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則會出現維權難的尷尬;很多頂崗實習學生可能根本就沒有基本的法律意識,即使自己的權益受損了也不知道。這是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合法權益受損的主觀原因。
4.頂崗實習學生自我心理調整能力缺乏。高職學生中獨生子女比較多,他們普遍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對困難、挫折等承受力差,且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和心理素質去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一旦出現突發情況就會手足無措。頂崗實習單位往往給實習學生提供的都是一線的基層崗位,工作艱苦,人際關系復雜,他們對這些都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當頂崗實習初期的興奮與好奇過后,很快便會產生逃避和退縮的心理,從而會產生角色認同的法律風險,不利于學校、企業對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
5.企業提供頂崗實習的崗位、類型有限。由于單位的逐利心理以及學生頂崗實習的時間限制,頂崗實習單位基本上不會為頂崗實習學生全程提供專業對口的、循序漸進的專業技能實習崗位。國家對于提供了頂崗實習崗位的企業基本沒有什么政策傾斜,使得能給予頂崗實習崗位的企業越來越少,特別是對批量實習的學生,企業對其實習崗位的定位非常模糊。這使得頂崗實習的學生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增加了各種法律風險發生的幾率。
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頂崗實習學生的合法權益。針對有關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相關法律、法規缺乏的情況,筆者認為教育部在出臺的有關高職教育的各種指導性文件中應加大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政策性規定;教育部應同各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出臺有關學生頂崗實習合法權益保障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比如制定《頂崗實習學生權益保護法》,修改《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中的有關條款,在這些法律中賦予頂崗實習學生勞動者的身份,并增加保護頂崗實習學生合法權益的相關規定,以使頂崗實習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時可以有法可依,讓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權益都得到應有的保障。
2.規范與實習單位的頂崗實習協議,明確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當前,學校、企業、學生三方權利義務關系模糊,在私法領域,“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我們應在不違反法律原則規定的情況下,允許契約當事人對彼此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進行約定。學校要對頂崗實習協議的簽訂承擔起首要責任。學校應規范頂崗實習程序,應由學校統一出面為學生尋找頂崗實習單位,由學校出面與頂崗實習單位協商簽訂頂崗實習協議,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利益,明確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權利與義務。在立法未完善之前可通過簽訂頂崗實習協議的方式來保障頂崗實習中學生、學校、頂崗實習單位三方的權益。如果是學生自己找的頂崗實習單位,學校也應出面去協調,并與頂崗實習單位簽訂協議或指導學生自己與實習單位簽訂協議,真正地承擔起學校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頂崗實習協議的簽訂對頂崗實習單位也是一種約束。
3.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在頂崗實習之前,學校應給頂崗實習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法律培訓、心理培訓,使他們有法律上、心理上的準備;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積極地開展相關法律知識的教育,努力提升學生的知法、用法、守法意識。只有這樣,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利益受損時,才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權益。同時,學生在頂崗實習中也要注意保護相關證據,比如工資條、考勤記錄等,這些證據將有利于糾紛的解決。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一旦遭遇意外傷害,可依據頂崗實習協議,由學校出面或自己與實習單位協商,或向法院起訴,不要怕丟工作,要勇敢地維護自己的權利。
4.頂崗實習單位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的社會效應。在頂崗實習前,頂崗實習單位應先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教育,這樣可以縮短學生頂崗實習的不適應期,幫助他們迅速完成學生到員工的職業角色轉換;頂崗實習單位還應盡量給學生提供與其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使每一名實習生都能在實習崗位上獲得與專業相關的實踐經驗,也使他們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利用實習時的經驗,盡快順利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頂崗實習單位不能因為實習生實習的時間短、經驗缺乏等原因就對他們置之不理,而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幫助,讓學生感受到企業文化,也利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總之,頂崗實習是實現高職教育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落實“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關鍵。我們應以樂觀的態度來看待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只要針對這些問題,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本,總能因勢利導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使頂崗實習這種實踐性教學活動落到實處,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