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東
(南通大學啟東校區管委會,江蘇南通 226019)
大學精神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內在關聯
馬衛東
(南通大學啟東校區管委會,江蘇南通 226019)
支撐大學綜合發展的大學精神與大學制度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在相互積極影響、作用的同時,亦會出現背道而馳或偏離軌道的負面作用。厘清個中內在關聯,探討大學精神與制度的和諧共生有利于大學的跨越式發展和品牌的提升。
大學精神;大學制度;內在關聯;和諧共生
自大學誕生以來,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學術精神以及所秉持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等就在不斷地探索、凝練、秉持、弘揚及發展,進而逐漸成為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屹立于大學之巔的精神標識和文化軟實力。與此同時,大學的運轉、發展也在不斷積淀和構建起系統化的、能夠滿足一定時期需求的規章制度,確保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大學精神與大學制度又并非孤立形成與發展,而是交織于大學的范疇,相互影響、作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當下參差不齊的大學發展態勢。個中的影響作用,并非全是積極的、協調的。伴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精神理念的不懈追求,大學精神與大學制度之間往往會出現背道而馳或偏離軌道的負面作用,進而影響著大學的綜合發展。那大學精神與大學制度之間究竟有何內在機理,又如何相互產生作用,各自的機體內是否存在對方有利基因的缺失,最終如何實現兩者的和諧共融共生呢?這便需要進一步澄清大學精神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內在關聯。
綜觀國內外數百年著名大學發展史可見,大學制度有其存在的相對穩定和特定的精神根基。
1.人文思想的秉持。在大學的發展歷程中,人作為大學的個體與群體的最核心要件,歷經理想信念、精神價值、道德觀念等的交鋒與共識,不斷凝聚出關于大學人特有的、共有的、隱形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其中既有軟性的人文思想氛圍,又有以制度的方式確定下來硬性的遵循法則。這就是大學人文思想的核心。它不僅是大學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也是一撥撥、一代代人進入大學學習與發展的重要追求。這種精神,正如哈佛精神存在方式那樣“她在她更富于真、善、美追求的靈魂中,在她無數獨立而又常常非常孤獨的兒女們身上”[1]。掌握大學的人文思想不僅可以全面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人文素養、精神品質,而且可以豐富人的精神和文明內涵,達到精神的更高境界,讓人產生人文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大學的各項制度歷來服務和服從于大學人文思想的秉持。
2.科學精神的追求。大學不僅位于知識塔的高層,而且承載著科學傳播、科學研究、科學成果轉化的根本職責,承載著推動科學進步、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科學精神、科研力量、學術成果、科技人才等成為大學,特別是著名大學的關鍵標識。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科研成果已經成為決定國內外大學排名的核心要素。顯然,科學精神早已成為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科學精神高度崇拜的現代社會里,更需要有良好的大學制度來推動科學精神的內化與外化。
3.創新素質的培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才的重視,特別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成為時代主旋律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已經鮮明地成為大學積聚力量共同攻關的重點、熱點,進而成為大學培養人的重要衡量標準,甚至成為大學提升發展理念的風向標。就外在而言,社會需求、人才驅動、企業發展等都需要大學人具備創新意識和能力;就內在的大學自身而言,大學轉型、綜合實力的提升、科學精神的追求等都需要大學擁有創新氛圍、創新理念、創新舉措、創新人才、創新成果等;就內在的大學人而言,人的生存壓力、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知識運用、境界提升等更需要以創新素質為根基。大學圍繞創新素質的培養,已經構建起多種多樣的制度來保障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服務宗旨的堅持。大學的主旨在于精神文化的直接締造和物質文化的間接建造。不論是大學的科研成果、人才培養,還是大學的人文追求、文化引領,都要回歸社會,在社會中運用、檢驗、消化。“大學今天最流行的形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服務站’——社會需要什么,大學就給什么。”[2]可以說,大學應社會需求運用而生,服務宗旨是大學與生俱來的特定使命。大學依托于社會,有利于實現大學培養出的人才就業與創業、生存與發展,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并實現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社會依托于大學,則有利于及時汲取大學里高知識、高技術、高人才的營養,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大穩定、大進步、大發展,在互補中共融共生。因此,服務是大學辦學的基本宗旨。
對照大學精神,反觀大學制度,同樣可窺見大學精神的制度根基。這主要體現在大學自治、民主管理、學術自由等層面。這也是當前大學精神培育所必須夯實的硬件基礎。
1.大學自治。大學自治分為外在自治和內在自治。外在自治主要相對于政府、社會而言,大學擁有辦學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主等相對獨立的權力,是獨立的法人實體。但這并不等于大學與政府、與社會的完全割裂。相反,個中之間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學為切實保障這種獨立性和關聯性,已從制度上構建起相對完成的體系,既保障大學獨立自主辦學和管理的實體需求;又確保了大學與政府、社會間的供需、相互扶持和服務的關系。如各項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政府對大學的財政支持、政策扶持等。而內在自治則主要是相對于自身而言,如何進行權力的分配,實現大學的有效管理。這主要建立在外在自治的基礎上,高校管理者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狀況,制定和實行有操作性、針對性的管理和發展政策,如教學評價機制、學術自治、科學研究、后勤管理等,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民主管理。基于大學人文環境塑造的根本追求和科學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學與生俱來地引入了民主的理念,自始至終推行著民主管理模式。這也是大學這個高知識人本群體的顯著特征,契合人類對民主、自由、博愛思想追求的本能。就人本思想而言,實行民主管理,可以充分調動管理者、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到大學的一切事務決策和管理中,發揮群體的力量和智慧。就民主本身而言,大家擁有平等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有利于大學文化的傳播與創造。
3.學術自由。面對文化活源的探尋與培育、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塑造,大學必須構建起健全的學術自由規范與保障機制,來推動學術交流、學術研究、學術創作的發展,實現學術成果的持續創造與轉化。然而,學術自由除了受到自身運行機制的規范外,還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文理念、學術導向、社會需求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只有在相應的形態與精神的引導下,學術自由才能朝著科學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為人類服務的目的。一切機制“必須能夠體現出反映大學組織本質屬性的學術自由這個基本價值理念。”[3]可以說,學術自由機制的孕育而生和必然存在也推動了大學精神的提升與發展。
在大學精神與大學制度相得益彰、并肩發展的動態過程中,不論是大學精神的與時俱進、科學發展,還是大學制度的建立健全、更新發展,都存在著自身的缺陷,甚至是背道而馳,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大學整體的發展。這主要體現于:
1.大學精神發展的制度缺陷。21世紀初以來,我國的大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改革的理念也深入大學發展的整個過程。大學精神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作為服務大學精神的大學制度卻始終難以滿足大學改革發展的需求,存在著諸多缺陷。就傳統制度而言,很多相對穩定的規章制度已經根深蒂固,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觀念,面對大學精神的發展,卻依然故步自封,因循守舊,影響了大學精神的秉持和創新;一些制度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變革沒有新意,滿足不了大學精神的與時俱進;一些規章制度還存在與大學發展理念不符,違背大學發展規律的錯誤規定,甚至與大學精神背道而馳,制約了大學精神的秉持和提升;還有些大學精神維度里缺乏制度的規范和保障,特別是具體的細微之處,存在制度空白地帶,容易導致大學精神發展的偏離和喪失,失去制度的根本價值。就現代制度而言,一些制度的改革與制定尚不能與大學精神有機統一起來,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精神的樹立和提升;一些新規章制度與大學精神的契合不夠密切,甚至沒有抓住精神要旨,難以全面滿足大學精神發展的需求;一些制度制定得過于粗糙,細化不足,缺乏操作性、可行性,從而對精神理念的秉持缺乏指導性、針對性;還有些制度本身就缺乏大學精神的指導,自行其道,或者是照本宣科、張冠李戴,對大學發展理念貫徹明顯不足,最終導致制度無所用,大學精神無保障。
2.大學制度構建的精神缺失。在大學制度與大學精神共同發展的同時,大學制度的構建,同樣存在精神缺失的問題。一方面是精神存在的不科學性。一些大學制度的制定雖然與大學精神緊密關聯,但依然存在“桃花源”式的精神馳騁,大學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理念往往脫離實際,成為空想空談;受錯誤或偏激思想觀念的影響,大學精神容易處在迷霧籠罩的境地中,導致管理者和廣大師生的精神迷茫,在大學制度的制定中出現思想指導上的錯誤,從而迷失方向;在社會思潮、主流態勢的影響下,大學制度勢必會受其苑囿,融入一些嘈雜的因素,從而偏離大學的主流價值觀念和精神理念。另一方面是精神的缺失。從表面看,所構建的大學制度存在精神缺失問題幾乎不可能,但綜觀而言大學精神缺失問題客觀存在。特別是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當下,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成為大學精神的主旨思想,一些相對穩定的規章制度,本身就存在新理念的缺失問題,進而滿足不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另外,為適應新時期的大學精神和大學變化,而制定出來的林林總總的大學制度,雖然貫徹了一些新理念、新思想,但又往往忽略了大學固有的人文思想、科學精神、服務宗旨等的精神存在和要旨。
在大學制度構建中缺失精神指導,容易誤入理想主義精神狀態,出現想當然、心猿意馬的錯誤;缺乏科學精神指導的大學制度,更容易導致制度偏離和精神異化的共同背離。就大學師生而言,容易導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缺失,陷入思想迷茫的精神世界。在文化知識的傳播、研究、創作過程中,更容易喪失固有的科學精神和作風,從而背離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初衷。
當今我國大學教育不僅需要秉持大學特有的人文、科學、創新、服務等精神要旨,而且要構建起系統的為之科學服務的現代大學制度,最終實現大學制度與大學精神的互融共生,和諧發展。這要求:
1.充分尊重大學發展規律,秉持大學精神。大學是一個國家的人才庫、思想庫和高新技術庫。大學亦是人文精神凝聚的家園,擁有特定的發展規律。這種規律不僅是大學特有的,而且是客觀存在的、穩定的,是大學得以可持續性發展的命脈。要實現大學制度與大學精神的和諧共生,必須充分遵循大學發展的規律。為此,在宏觀視域里必須以秉持大學精神為基礎。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引領著大學辦學、教學、發展的方向。任何大學制度都必須緊密圍繞服務大學精神這個中心而制定。在微觀視角下,大學制度應滲透在大學管理、教學、服務等各個領域和節點上,規范和細化每個環節,既要做到充分尊重內在規律,又要做到有章可依、按章辦事,切勿讓制度反而成為大學發展的絆腳石。更為重要的是,構建大學制度應隨著大學及其精神的發展而發展,在與時俱進中確保制度與精神的相得益彰,切勿落伍掉隊。
2.注重大學精神的綜合運用,發揮精神價值。大學精神的凝聚和形成不是某一個領域或幾個領域的結晶,而是人、知識、環境、時空等多重因素錯綜交雜發展的結果,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反應”結果。就精神呈現而言,不論是在外在的校園環境,還是在教育教學和人文素養的內在機理中,大學精神貫徹始終,又影響著大學視域的各個領域。大學精神可彌補大學活動評價的滯后性和不確定性以及精神和物質激勵的不足,維護大學活動的多樣性價值。因此,在構建大學制度體系的同時,必須注重大學精神的綜合運用,最大限度發揮精神的正能量。首先應引領廣大師生深入學習貫徹大學精神,特別是大學管理者應牢記和領會大學精神,做到內化于心、實踐于行,甚至成為師生的文明、文化素養;其次應以研究的態度,深入剖析大學精神的深刻內涵和存在價值,特別注重大學精神與教學、管理等細微之處的內在關聯,凸顯大學精神的思想性和指導性;最后應堅定決心、保持恒心、增強信心,弘揚和發展大學精神,以發展的時代的視角不斷豐富大學精神內涵,著力增強大學精神的吸引力、感召力、驅動力。
3.建立健全大學制度,科學規范大學發展。制度是精神的硬件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實現大學科學發展,秉持和弘揚大學精神,必須建立健全大學制度。這要求,既要注重制度制定的全面性、可操作性,又要充分體現大學精神;既要凸顯大學制度的思想性、靈活性,又要嚴格按照規章辦事,以制度管人管事;既要強調公平、公正,又要凸顯合法性、合理性,多措并舉,以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服務大學的綜合發展,保障大學精神的深入貫徹和體現。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大學制度在遵循內在規律和服務大學精神的同時,應注重與時俱進,積極適應和服務時代和大學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當下,大學一方面要在服務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上逐步構建起完善的保障機制,推動創新教育的科學發展;另一方面要特別注重評價和監督機制的構建,從辦學、教學質量的角度考量制度的科學性、大學精神的秉持和弘揚。
[1]袁偉時.大學精神檔案(當代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15.
[2]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15.
[3]朱 平.現代大學制度的制度理性[J].現代教育管理,2013,(4).
(責任編輯顧冠華)
G640
A
1003-8418(2014)01-0061-03
馬衛東(1967—),男,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啟東校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副研究員,法學碩士。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現代大學制度在校區管理中的動態價值研究”(課題編號C—c/2013/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