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華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 社科部,南京 210038)
對于社會來說,高校已經成為社會最重要的組織機構之一,是社會前進的動力站和加速器,而對于個人來說,接受高等教育正在成為一種必需、一次重要的人生成長經歷。因此,高校的管理已經是社會注目的焦點和公共話題,而對高校的規章制度進行考察則顯得迫切而具有現實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就是一種“立法行為”,它的運行過程應當納入法制視野下操作,因為二者在目標旨趣與技術規程上本無二致。它又與立法行為間隔著無法跨越的距離,這種距離起碼目前無法看清終點在何方,因為規章制度的第一屬性應是合法性,決定它與法律法規的本質上的地位差別。高校規章制度的合法性涉及兩個問題,即形式的合法和內容的合法。形式的合法性包括高校有無權利制定規章制度、有權制定哪些規章、按何種途徑來制定規章制度等問題。對于此類問題已經形成共識,即高校在進行內部管理過程中可以在法律法規授權或允許、或無明文禁止的條件下制定一些必要的規章制度。內容的合法性則包含兩層涵義:一是高校的規章制度不能與法律法規的內容相抵觸。我國高校的規章制度大部分都能以法律法規為前提,但也存在許多相抵觸的現象。如在校大學生有無結婚權的問題,教育部原來的部門規章中明確規定在校大學生禁止結婚,但隨著人們法制意識的逐步提高和高考年齡的放寬,這一規定明顯不合理,并且與《婚姻法》相抵觸,屬于典型的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沖突,應屬無效的部門規章。教育部審時度勢,將在校大學生有無婚權的管理權下放給各高校,只有武漢大學率先推出新規定,允許在校學生結婚,其他大部分院校的學生管理條例依然禁止在校大學生結婚。如上海某大學大二學生向校方提出申請結婚,遭到了校方拒絕,校方提出了“要結婚就退學”的處理意見,這就是高校規章制度不合法性的體現。二是高校規章制度不能與法律精神相抵觸。社會生活的內容是復雜多變的,最完備的法律體系都不能窮盡,在法律法規不能進行明確規定的領域,法律精神的作用尤為重要,高校的規章制度同樣不能與其相抵觸。法律精神的核心就是公開、公平、公正,這也是現代法制的核心,其宗旨在于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高校的規章制度概莫能外。在實際管理中,有的高校的一些規章制度與法律精神相違背,如果因此引發糾紛,高校敗訴的可能性極大。
事實上,規章制度對于高校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高校實現科學管理的基礎,是高校良性運轉的保證,是高校提高效率的手段。因此在制定規章制度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項原則:一是科學原則。具有科學性是規章制度的基本前提,失去科學性的規章制度其價值是不存在的,這就促使高校在制定和修改規章制度時要加強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再運用科學方法進行決策。二是民主原則。目前高校規章制度的民主內涵是不全面的,體現在制定程序、具體內容和實際操作等方面。最主要的制定方式還是“首長意志”,包括高校黨委謀劃相當重要的規章制度,黨委書記或校長的意見往往是風向標,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廣大師生對于規章制度并沒有本質的影響力和決定權,甚至于教(工)代會對于許多規章制度的制定也只是起到陪襯作用。可以說,高校規章制度內在缺陷或不夠全面與其民主內涵的缺乏也有關。三是穩定原則。穩定性要求高校規章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而非朝令夕改。中國政治文化傳統中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習慣,許多新到任者為了展示自己的魅力、能力與前任不同,上任伊始便大刀闊斧地革舊立新。高校也存在同樣的現象,尤其是伴隨人事變動,作為管理依據的規章制度往往面目全非,而非蕭規曹隨。不利于學校發展的規章制度當然要廢棄,但大多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已經證明為正確的一定要保持其延續性、穩定性,因為規章制度的魅力和作用必須借助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都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設置和辦學都應有自己的章程。高校章程屬于高校規章制度范疇,又不同于一般的內部規章制度,是高校的“根本大法”。高校章程目前基本上還是個空白,最多流于形式,如各高校都擁有寥瘳數語的章程,不能起到其作為“高校根本大法”應有的作用。隨著法制的完善和高校事業的不斷前進,人們愈來愈多地開始探討高校章程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對于章程至少可以作以下理解:其一,章程一方面保障高校遵循國家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另一方面又規范學校內部各方面的關系,明確全體成員的權利和義務,是學校的“根本大法”。其二,章程為高校的改革和發展從方向上加以保證和指引。高校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怎么定位、走什么樣的路、取得什么樣的目標,都依據于章程的具體規定和章程所滲透出來的精神。其三,章程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部分,高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的具體縮影,也是高校在行進過程中的一種必然選擇。章程明確界定高校與社會和政府的關系,集中表現高校內部人員的權利和義務,是對高校的法律定位,幫助高校法制化邁過了第一道有意義的門檻。第四,高校章程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高等教育法》規定,章程應包括十個方面的事項:學校名稱、校址;辦學宗旨;辦學規模;學科門類的設置;教育形式;內部管理體制;經費來源,財產和財務制度;舉辦者與學校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章程修改程序;其他必須由章程規定的事項。可以發現,章程的內容涵蓋了高校內外管理各方面的權利與義務,是討論高校法律問題甚至社會法律問題都必須涉及的內容。
如前所述,高校規章制度合法性是第一屬性,但只具備合法性的規章制度并非就是最好的規章制度,它依然面臨合理與合情的詰難,若不能妥善地處理高校規章制度的法、理、情關系,高校內部管理的價值就會失色不少。從理論上講,法、理、情最恰當的關系應是合法、合理又合情,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做到。高校管理的實踐表明,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的規章制度依然大量存在。合法與否的規章制度前文已有論述,不再贅言。下面來討論一下后兩種情況。
合理指合乎道理,合乎常理,合乎事物的發展規律之理。有人說,“存在即合理”,存在的高校規章制度都是合理的嗎?這是對黑格爾一種庸俗的理解,存在的未必合理,但追求合理是高校管理者不懈的追求。比如有的高校在日常管理中提出對學生的德育進行量化管理,這種管理傾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被廣泛地應用著。這種量化的評定德育的管理制度就明顯的不合理。九十幾分同學的思想品德就一定比六十幾分的同學要高尚嗎?即便真的高尚,能用二者之間的分差來衡量嗎?一分又代表什么樣的差距呢?顯然,這是不合理的,思想道德是抽象的,用具體的分值來衡量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這樣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卻在高校存在并被廣泛應用,這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事實,也是我們要改正的。
合情則指合乎人之常情。中國社會有講究人情的傳統。一味的講人情,以人情為根本肯定是行不通的,但完全排斥人情,純粹從理性出發亦不妥,因為割裂了與現實環境的聯系,與傳統文化的聯系,效果也不能讓人滿意。高校的規章制度應該合情而不唯情,在理性與唯情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才是實事求是研究中國高校規章制度的科學態度。現在有些高校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傾向于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過分強調完美和嚴厲,有悖常情。如許多高校對于學生考試的管理,明文規定,凡考試作弊者,勒令退學。做出這樣的規定加強學生考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使高校學生寬進嚴出,好處自不待言。但這樣的規定似有不近人情之嫌。首先它有違一定的教育規律,高等教育的價值和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學習知識與技能以報效社會,只是因為考試作弊就斷送了這一機會,似乎讓人惋惜之余,又覺得規章太過嚴厲了。另外,這樣的嚴厲規定也未必能達到其預定的目的,考慮到抓學生作弊會導致學生被開除的嚴重后果,監考人員一般會比較矛盾,大多數人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作弊行為故意不聞不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放縱了學生的作弊心理:反正老師不好意思抓,大膽地作弊吧。這又是過于嚴厲的規章制度未曾預見到的負面效應之一。
[1]朱衛國,陳韶峰.教育行政執法理論與實務[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冒 榮,劉義恒.高等學校管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陳立鵬,劉新麗.中國教育法律解讀[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4]鐘 華.談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J].北京成人教育,2000,(8).
[5]殷愛蓀,許慶豫.試論我國高等學校章程的制定和實施[J].蘇州大學學報,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