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慶
(中國藥科大學校長辦公室,南京 211198)
大學章程是大學辦學的依據,是大學憲章。與國外大學先有章程后有大學不同,我國的大學則是已建立數十年,卻沒有實質性的章程。因此,目前我國漸次展開的大學章程建設呈現出與國外大學章程建設不一樣的脈絡。筆者認為,我國大學章程的建構過程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過程。
理性是人進行意識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馬克斯·韋伯將理性行為分為兩種:工具(目的)(合)理性行為和價值(合)理性行為。工具理性是“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作為‘手段’,以期實現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價值理性是“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舉止的——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1]。工具理性關注的是實現目的的條件和手段,而不關注目的本身合理與否,強調的是條件的具備和手段的可操作性并要求選擇實現目標的最佳手段和最優途徑,帶有極強的功利性指向。價值理性關注的是從具有實質價值理念的角度來看行為的合理性,追求的是行為的合目的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有著內在的聯系,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身體”和“現實支撐”,價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靈魂”和“精神支柱”。
大學章程發軔于西方,它并非是完全由人的理性行為構建而成的。它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傳統中,是“法治”、“契約”精神的體現。英國牛津大學章程序言寫道:“牛津大學最初是一個遵照慣例和習慣,依普通法創建的世俗組織。”牛津大學校長職位的產生并非理性行為的自覺構建,而是出于1209年林肯主教任命尼科爾負責解決牛津鎮民吊死有共同謀殺行為的兩名學生的爭端事件而設立。之后,校長由教師選舉產生才逐漸成為慣例[2]。這不是說西方大學章程的演化拒絕理性,而是大學章程構建應有一定條件、基礎和手段,不能無視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而單獨完美地得到構建。我國章程建設與西方大學章程的生成方式有著不同的路徑。我國大學章程建設是辦學主體欲在大學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層面上尋求突破的一次嘗試和經驗積累,其具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意蘊。
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工具理性體現在:
(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大背景為大學章程建設提供了現實基礎。其一,大學章程建設是高等教育發展任務的必然要求。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高等教育從以規模擴張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到了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上。面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任務,作為規范和保障大學內涵建設的有效工具,大學章程進入了大學舉辦者的視野。其二,大學章程建設是鞏固高等教育發展成果的有力保證。我國1949年以來大學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領導體制、辦學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學術管理和民主管理機制。這些經驗是日積月累、不斷試錯且經過實踐檢驗的結果,需要得到凝煉總結。通過章程可使發展成果得以保留和延續。其三,大學章程建設是政府辦學自我約束的內在需要。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是政府主導的辦學模式。為跳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放亂收死”的死循環,激發高校的活力,國家在逐步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而在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中,為防止政府的權力觸角隨意伸向高校,同時又能規范高校的行為,作為第三方約束手段出現的章程成為政府調整與高校關系自我約束的不二選擇。
(二)章程建設內容的明確規定為大學章程建設提供了可靠條件。我國大學章程建設有著明確的內容指向性。一是我國《高等教育法》第28條規定章程應當明確“學校名稱、校址;辦學宗旨;辦學規模;學科門類的設置;教育形式;內部管理體制;經費來源、財產和財務制度;舉辦者與學校之間的權利、義務;章程修改程序”等事項,對大學章程提出了要素框架要求。二是在《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中專辟一章共9條1700余字對章程內容進行了詳實的規定,為起草章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三)章程建設程序的嚴格為大學章程建設提供了合法手段。一是循序推進,逐步推進。大學章程建設工作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三部曲”——首先研究啟動,然后試點推進,最后全面鋪開。二是嚴格程序,公開民主。《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明確要求章程起草要按照民主公開原則,成立專門起草組織;要深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應當采取多種方式,征求意見,充分論證;章程草案應提交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章程草案應提交校長辦公會議審議,校黨委會審定;章程核準稿由學校法定代表人簽發,報核準機關核準。每一個環節均作了細致的規定,從程序上保證了章程建設程序的合法有效。
價值理性強調對主體需求的現實批判,它指導人類活動朝著合社會主體需要的價值理想邁進。大學章程的價值理性是大學價值理性的制度形式。
(一)大學精神和使命的彰顯。大學精神和使命決定了大學的發展方向,是事關學校發展的根本問題,是大學之魂。大學章程是大學精神和使命的守望者。一是彰顯學術獨立與自由的精神。大學章程要保衛學術獨立與自由,促進學術的獨立自由發展。二是體現大學的使命。通過章程,對大學使命進行凝練,可以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一所大學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指向。巴黎第四大學章程中規定“巴黎第四大學的普遍使命是在文學、語言和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從事知識設計與知識傳授、初始培訓與繼續培訓、文化進步、研究的提升與增值。它通過其物質、智力與精神的全部組成部分,研究不同文明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它清晰地明確了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戰略定位。
(二)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構。在我國目前的語境中,現代大學制度特指的是一種理想的大學制度。作為一種“善”的制度,人們把一切美好的價值都歸于現代大學制度,其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意味著大學治理理想狀態的實現。在法治意義上,現代大學制度內聚著當代的法律價值,并通過法律主客體和內容,以法的形式予以具體規定。大學章程即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表現載體。依靠大學章程這一載體,現代大學制度得以明晰大學內、外部關系,規范大學權力運行,真正體現“自由”、“正義”、“秩序”等制度價值。
(三)以人為本的價值體現。大學章程反映的是一種社會關系,內生于依法治校的法治思維。人應是大學章程建設的出發點和目的。“以人為本”展現了章程建設的終極價值追求:其一,以權利為本。一是大學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衍生出大學權力。大學權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以大學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為中介對社會關系的集中反映。“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大學素有由校外人員組成的董事會治理的傳統”,“羅馬傳統大學從過去的‘教授俱樂部’也發展成為由教授、非教授教學人員、輔助人員、校外知名人士共同參與治理的大學”。二是大學權力保障大學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大學權力由大學利益相關者的權利產生,其存在和運行的目標,也必須為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服務。“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大學章程一般都規定了……事務的處理程序,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和教師的勞動權等。羅馬傳統大學章程也規定了校務委員會的運行程序,這兩類大學章程均體現了程序正義原則,保證大學權力的陽光運行。”[3]在《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中教育部就教師、學生的救濟機制也作出了明確要求。其二,以個體為本。“一個學者爭取學術的自由獨立和尊嚴,同時也就是爭取他自己人格的自由獨立和尊嚴。”[4]個體是集體的基礎,大學是由個體組成的學術組織,個體的學術思想組成了大學的學術思想。大學應是包容每個個體學術思想的集合體。以個體為本,就是以尊重和保障個人學術獨立自由為基礎的價值觀。
[1][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56.
[2]湛中樂.大學章程精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朱家德.權力的規制:大學章程的歷史流變與當代形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76-277.
[4]賀 麟.學術與政治[A].楊東平.大學精神[C].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