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文強 吳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迅猛發展。高職教育作為培養高技能大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發展培養了大批的專業技能人才。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文化的逐步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其必須與時俱進,適時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高職大學生的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國家建設培養出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雙發展的各類實用型人才。
近幾十年來,隨著國家對高職院校的重視,以及人民群眾對高職教育認識態度的轉變和認識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高職教育不斷地發展壯大,為國家建設培養了一批批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技能人才。然而,時移世易,時至今日,過去的教育理念、人才觀念、就業市場形勢正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發展、各高校之間的激烈競爭、市場對人才要求的提升等而一步步發生著新的變化。為此,高職院校必須采取各種對策積極應對這種局面,以求得在激烈競爭的局面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正視當前高職大學生在素質及職業能力存在的問題,是其采取有效對策的第一步。高職大學生在素質及職業能力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些年來,一些教育學研究人員對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做了多種市場調研,結果令人擔憂。調研發現,多數高職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致使基本的專業知識流于表層。這類學生將有關理論知識僅僅看作是應付“考試”的手段,而沒有真正從觀念上將之視為專業之根、未來就業之基,在學習時往往依靠“死記硬背”,一旦通過考試則馬上就扔、隨后就忘,更別說溫故知新了。調研還表明,高職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方面的機會比較少,實踐能力比較弱。為數不少的高職學生或者很少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或者即便參加也是態度不端,加之其專業理論本就不扎實,導致原本以檢驗、提升專業能力為初衷的社會實踐最終流于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實踐效果,從而使得高職學生在以后的就業競爭和職業競爭上處于劣勢地位。
職業能力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一項重要能力,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如果說高職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薄弱是影響大學生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根本的話,那么求職能力、應聘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等的欠缺則是拖大學生素質和職業能力后腿的罪魁禍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初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就業單位對于大學生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部分大學生甚至不少高職院校仍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仍然不重視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少大學生對于如何搜尋就業信息、準備應聘材料、規劃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都知之甚少。這種局面如果不改觀,必然影響大學生未來的發展道路。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大學生數量的日益增多,“買方市場”中的招聘就業單位就如同顧客一樣,對處于賣方的“人才商品”的挑選技術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嚴格,本著“優中選優、良中擇良”,他們恨不得所招聘的每一個大學生人才都可以德智體美勞全面優秀。從相關調研來看,招聘單位除了按照傳統考核思路考察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是否有較高的人文素養,是否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否在本行業具有創新能力和培養潛質,是否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追求,是其決定取舍的更為關鍵的砝碼。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與未來的職業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高職學生素質和能力相對薄弱,既有學校教育理念陳舊的原因,又有實際教育體制中課程設置跟不上社會發展、教學體系不完善的原因。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高職教育觀念中,教育規劃者、管理者和實施者往往將過多的精力投放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規劃和傳授上,將目標定位為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突出的大學生。殊不知,這種指導理念忽略了一些潛在的、影響大學生職業技能與人生規劃的其他元素,如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在內的人文素養等。這種“重專業、輕人文”的教育指導觀念直接導致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殘缺與職業能力的貶值。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的素質和能力日益引起社會的重視,比如對本專業的長遠規劃能力和預見能力、面對競爭和挫折的心理調適能力、與團隊的合作共贏能力等。這些能力已經成為衡量新時代大學生素質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然而,舊有的教育觀念往往忽略了這些方面,最終導致高職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薄弱。
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老化、陳舊,多數仍沿用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課程模板,與之相應的是,教材使用也墨守成規、不思改進。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異常迅速,作為強調實踐能力、與社會發展需要緊密關聯的高職院校在擬定教育體系、調整課程教學體系的時候,或是手忙腳亂跟不上知識更新步伐,或者根本不思進取照搬僵化的課程體系,必然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心胸眼界與社會現實嚴重脫節。
教學模式多樣化本應是高職院校教育體系所要凸顯的主要特點,但現實的情況是,高職院校的授課方式仍然比較單一。這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在相當多的高職院校中,“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記筆記”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仍舊占據主導地位。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在傳授某類知識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但也絕對不可對之形成依賴,將各種實踐性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都借此來實現。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重要區別就在于高職院校以直接服務社會第一線為目標、以培養直接與職業掛鉤的職業人才為宗旨,因此高職院校的多數專業除了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外,更強調熟練的社會實踐能力。但是,課堂教學的舊有模式很難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使得高職學生不僅在應對來自招聘單位的高標準挑選時深感吃力,還會在與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的相互競爭中敗下陣來。
提升高職學生素質和職業能力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必須在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的同時,從高職教育培養體系的各個方面入手綜合改進。
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必須引入新的培養觀念,積極淘汰落后的課程設置思想,建立起新的、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課程的設置應該既要照顧不同專業的獨特性,也要順應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和新需要。由此出發,筆者認為,完善課程改革的首要著眼點應該體現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專業課程一方面要傳授基礎的、系統的、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時刻關注相關專業的發展步伐,及時將新的理論和新的知識設置成各自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這樣就能保證學生既可以學好基本知識,又可以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理論,不至于枉費工夫學習一些已經被淘汰的知識。
與此同時,專業課程的設置還需要引入大專業課程以及交叉課程。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專業課程教學往往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限定在狹小的空間中。這在人員流動加快、不同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今天顯然不合時宜。因此,高職專業課程的設置必須考量這些因素,盡量體現基礎性、時效性以及多元性、交叉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具較強的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質。
除了專業課程的改革外,增添與人文素養提升和職業能力提升相關的課程設置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要加大人文學科課程的重視力度,并制定相應的機制,確保人文學科課程、就業能力培訓課程在所有課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此提高大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技能、心理素質和道德素養、就業應聘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等。
不可否認,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在傳授知識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在教學模式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可被廢止,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賴這種教學模式。這是因為,課堂講授倘若做得不好,往往導致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脫節。教師認為他教了自己應該教的,可是聽課的學生卻常常不買賬。換言之,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忽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改進課堂授課方式,可以通過教師和學生互動、互換角色等方式完成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相長。
此外,作為高職院校而言,由于專業性特別強,在授課方式上,除了堅持傳統的課堂講授之外,還可以創新教學模式。例如采取實驗課、實訓課、名師講座、名課講座、師生互動座談、到兄弟院校交流學習等方式以及借助網絡、媒體等現代化科技成果來豐富教學模式,以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提升大學生的相關知識和能力。
作為提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教學日益引起高職院校的重視。一般來說,社會實踐教學的形式主要有兩類:一是在學校內部,通過設立相關專業的興趣會,參與有關的比賽項目等,例如數控專業興趣小組、機電專業義務維修會、數學建模比賽等,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并使之在有關活動中扎實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學會團隊合作精神,遵守職業規則等。二是工學結合,高職院校可以尋求合作單位,或者在某些社會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或者與相關團體建立聯合培養學生的體制,支持、鼓勵學生將所學專業轉化為技能、實踐能力。這種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突出優勢在于將課堂直接建立在社會實踐基地之中,以此直接檢驗學生所學的知識與能力。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一定不能將社會實踐課上成理論宣講課,使其走上“只講理論不理實踐”的老路,而應遵循“弱化空洞理論,強化動手實踐,凸顯職業能力”的指導原則,以參與實踐的大學生為主體,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全身心投入相關活動中,真正感受到所學專業的魅力所在,并從中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提升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