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天
信息化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方法進行的雙邊教學活動。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能越來越成為高師生具備教師資格、勝任未來教師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備素質之一。但筆者在指導教育實習工作和歷屆校級省級說課比賽活動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缺乏信息化教學的基本素養和技能,因此調查和了解高師生的信息化教學技能的現狀對高師院校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設計的問卷主要涵蓋師范生的信息化意識、對信息化知識的了解、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等內容。為增加調查結果的信度,選擇一所重點師范院校和一所普通師范院校的學生作為樣本,從大四年級本科生中隨機抽取400名學生(文科和理科生各200名,計算機及相關專業除外)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6份,有效問卷為390份,有效率為97.5%。
1.高師生的信息化意識。關于信息化意識,設計的問卷包括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信息技術的態度、應用信息技術的熱情三個方面的內容。表1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師生已經具備一定信息化素養,有88%的學生對網絡有較多的接觸,并能在生活里經常利用,為自己的學習和發展服務;63%的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會想到利用網絡來搜集教學資料。但也看出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水平和應用能力還比較有限,學生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還不夠充分,主要用來瀏覽新聞(32%)、聊天和發郵件等信息交流(31%)和游戲娛樂(22%),對數字圖書館的利用率較低(34%)。這說明還有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互聯網是一個無比巨大的知識庫、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沒有形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意識和習慣。
表1 高師生信息化意識的調查
2.高師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化學教學能力從三方面調查:運用網絡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和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能力。
高師生運用網絡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調查了解高師生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意識以及對多媒體功能的認識。182頁表2結果顯示,學生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信息化意識較強,大多數在教學中都會想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對多媒體的功能也有較全面的認識,有95%的學生認識到多媒體能提高學習興趣,87%的學生體會到多媒體便于教師呈現教學內容。還有部分學生對多媒體“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功能的認識不夠深刻,說明這些學生的教學理念不夠新穎,還不能借助于現代多媒體技術有效變更教學內容和結構、實現教科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機融合。
表2 高師生使用網絡資源整合教學內容的能力調查表
高師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表3調查顯示,學生雖然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及教學技術等課程,但對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了解還比較缺乏,有近40%的學生只能記起一種常用的教學模式;在制作課件時僅有18%的學生會考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34%的學生在制作課件時處于比較盲目的狀態,認為制作課件就算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沒有思考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師范生的教學理念還較落后,不能有意識地應用所學的先進教育理念。通過訪談得知,一些師范生的教學觀念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在教學設計中,仍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掌握知識建立在教師的單向傳授上,運用多媒體教學由原有的“人灌”變成了“機灌”,課件制作也只重視教師如何教學,在發揮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以及指導學生學習等方面都較為欠缺。
表3 高師生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調查
高師生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能力。調查顯示,多數學生還停留在能利用PPT編輯文本、呈現教學內容的階段,有32%的學生會利用Authorware制作課件,分別有11%和5%的學生會利用Flash和3Dmax制作動畫;有76%的學生不熟悉音頻和視頻素材的處理;有近80%的學生不會利用網頁制作電子教案。說明學生對多媒體素材的獲取與處理能力還比較初級,編輯和處理各種素材的能力還較弱,對常用教學軟件的使用還較生疏。
1.要營造信息化教學的良好氛圍。高師院校應營造信息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氛圍,改革高師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使高師教學成為真正的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者和學習者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傳遞、接受與交流教育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教育者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搜集、加工、處理和傳遞教育信息,學習者也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查詢、探索、接受和加工教育信息。通過教師身體力行和教學示范讓學生感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讓學生逐漸熟悉和掌握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新型學習模式和教學方法。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氛圍,學生耳濡目染,會不自覺地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
2.改革課程設置,加強信息技術的培養。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中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知識技能內容,為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打下基礎。目前,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對信息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開設“計算機基礎”“現代教育技術學”等公共課程來進行,這有利于師范生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術理論。但對于如何將這些基本信息技術理論與具體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提高師范生對于信息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水平一直不夠重視。據了解,除了教育技術學專業及個別教育學專業開設教學設計課程外,其余專業均未開設,絕大多數師范生沒有系統學習過教學設計課程。師范院校教育課程應在培養師范生信息素養方面下工夫,開設“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等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應增加多媒體技術部分,特別是音視頻文件的錄制、編輯、加工和處理等內容,強化Power?Point課件制作,進一步完善師范生的信息知識結構,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
3.幫助高師生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改變課堂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必須幫助高師生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主要包括:對基于網絡技術的新型學習模式的了解,如研究性學習、任務驅動學習、基于問題學習、基于資源學習、網絡學習、協作學習;對先進教學理念的了解,如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認知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等;對信息化資源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了解,信息化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必須與課程有機結合,,如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獲取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等。
4.為師范生提供信息化教育的硬件支持。進一步創造優良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計算機和上網的機會,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完善的軟件和硬件支持,這是推動學生、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條件。
此外,鼓勵師范生積極參加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通過網絡媒介等形式經常與專家或導師進行聯系溝通,還應該注重開展校內和校際間經常性的信息化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以不斷提高師范生信息化教學的整體素質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