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仁海
1.與職業崗位對接的真實學習過程。高職特教專業在層次上屬于高等教育,但教學改革的方向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科體系和學術教育,側重于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體系的設計。高職的學制是三年,其中含有半年的頂崗實習,理論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必需”和“夠用”,在應用技能上表現為“高水平”,在內容上屬于職業技術教育范疇。以就業為導向,就是為地方特殊學校培養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師。這一定位表明高職特教專業學生規格必須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是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崗位遷移能力,逐步適應新型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要求等。通過校內外見習、實習,盡可能早與學生將來從事崗位對接,使其能夠感受特校實際的工作氛圍,體驗一線特教教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實現學會工作的教育目標。
2.開放化辦學之路的綜合素質訓練。“能力本位”是高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這種能力應是勞動者知識、技能和態度所形成的一種素質結構。根據高職特教專業的培養目標,校企合作將是開放化辦學必由之路,即課程設置與工作任務對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圍繞特殊學校一線教師的典型教育康復任務,安排教學活動,形成“學做一體”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全方位開放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多看”“多想”“多做”“多說”;開放實訓場所,提倡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高度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達到最大限度的結合,和諧發展。
3.形成性評價中的多樣化檢測手段。提高專業與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教學管理的最終目標。課程標準的“剛性”在于其指引的權威性。標準應該有一定的檢測尺度與評價的教育意義。標準中應該明確規定學生應該學什么,學多少,學會否?說明考什么,誰來考,怎么考?特殊教育學校、兼職教師、任課教師、行業專家等都應參與課程的考核工作,采用口試、筆試、面試、實操、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汲取國內外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的經驗,穩步實施特教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并以限選課的形式將職業準入標準引入課程。
根據行為矯正技術課程的性質,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進行課程的整體設計,工學結合,即每完成一種異常行為的矯正都促使學生經歷一個結構完整的行為矯正技術應用的過程。編制思路依序為:第一,明確行為矯正技術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恰當地進行課程定位;第二,基于課程性質,明確課程設計理念及設計思路;第三,依據建構主義理論與特殊教育教師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行為矯正問題,基于教師行為矯正的實施過程,以典型的異常行為預防、控制與后果處理工作任務為載體,構建基于工作任務的行為矯正技術學習情境,每一個學習情景的創設都須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第四,綜合考慮學生認知的規律,按照實際工作任務邏輯與學生能力的螺旋式或直線式的提升方式,將每一個學習情境進行排序,形成行為矯正技術的課程內容單元;第五,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參與下,系統化設計每一個學習任務,如階段性的學習目標、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條件、見習與實訓、教學流程以及總結評價等,規范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形成“教、學、做”于一體教學活動設計方案;第六,緊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核心,結合專業及相關實習基地的類型特點,通過師資培訓、資源包開發、教師互聘、專業聲像資料等基本教學條件建設,實施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把職業意識、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貫穿于各學習任務中;第七,將現行的職業資格標準特別是特教教師資格標準的部分要求納入課程考核方案的設計,通過對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考查和評價,完成對課程的考核。課程標準的研制須始終堅守兩條主線,即任務驅動為明線;學生知識、能力、態度、素質的形成為暗線。注重把課堂教學搬進特殊教育機構,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與統一。
1.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性質包含課程名稱、性質、作用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系等?!靶袨槌C正技術”課程培養學生在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崗位必需的行為診斷、方案制訂、矯正實施和效果評估能力。教會學生“既能矯正殘疾兒童異常行為,又會預防與控制殘疾兒童不良行為發生”。前導課程“特殊兒童心理”奠定本課程學習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后續課程是畢業頂崗實習(含畢業設計),通過在真實的工作崗位實踐,使學生行為矯正能力進一步得到鞏固與提升。
2.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傮w目標與專業培養目標一致,即能夠運用行為矯正的基本技術矯正殘疾兒童的異常行為。具體目標是完成本課程后,學生應掌握認知、社會學習、條件反射理論矯正知識,提升行為診斷、方案制訂、行為處理和效果評估能力,會對異常行為進行處理。具體目標分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態度情意目標三個方面。
3.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堅持“以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學校)教師崗位任職要求為課程目標,以行為矯正能力的培養為課程核心,以8大學習情境16個典型學習任務構建課程內容,以最新行為矯正技術為課程視野”的能力導向課程設計理念。按照“具體工作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能力、素質分析→設計教學項目→形成課程結構”的流程進行能力導向的課程設計,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教、學、做”一體化。一是建設模擬與真實職業環境相結合的開放式實踐教學環境,做到實踐場地開放、實踐內容開放、學習方式開放、教學資源開放。二是在校內外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選定1位殘疾兒童,在兼職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矯正全過程,評估矯正過程與效果,寫出個案報告。學生成績的評定,由課程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共同進行。三是構建多元化的課程教學資源,開發特色教材,完善學習資料等。
4.課程結構與內容。課程內容體現國內外最新的認知、社會學習、ABA行為矯正的前沿研究成果,突出實用性的職業能力培養特色。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將課程內容重構為情緒障礙矯正、品行障礙矯正、注意障礙矯正等8個學習情境,每個情境中有1~2個典型的學習任務,見表1。
表1“行為矯正技術”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安排表
5.課程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以任務為載體,以每個學習任務為一個課程教學單元,按照典型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將16個課程單元組織起來。用生動、豐富的理論和案例,先進的教學手段,真實的實操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活動設計見表2。
表2“行為矯正技術”課程單元教學活動設計(情境4)
6.課程考核。采用動態考核方式,體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技能學習與工作態度相結合;口試與操作相結合;校內教師與特教教師評價相結合。考試占總成績的70%,分為個案矯正過程考核與矯正報告答辯;考查項目主要是出勤、課堂表現與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由特校(康復中心)教師、課代表和課程主講教師共同評定,占總成績的30%。
一是以課程主講為主,汲取行業專家、課程專家以及特殊教育專業委員會成員組建課程建設團隊,共同研制課程標準。二是組織培訓,規范研制程序。專家要制定課程標準研制的工作流程,調看有關原始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議;對相關研制人員進行培訓,嚴把課程的三審制度,確保課標的先進性、指導性與權威性。三是建立課程標準研制的督導制度,建立課標執行的督學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選調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較深專業造詣的專家組成課程教學督導組,從不同的角度、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與完善課程標準。四是構建課標網絡教學平臺,實現校際間共享。利用網絡技術,將課標相關的配套的教案、題庫、實訓指導手冊等資料上網,建立答疑討論專區,便于經驗交流與師生學習,使國內高職特教院校之間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