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隨著技能競賽賽事規模的不斷擴大、賽項設置不斷貼近市場需求,職業技能大賽在社會的影響力迅速提升,同時促進了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使“以賽促改、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賽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被高職院校接納并實施。文章以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力為切入點,采用網絡問卷調查方式,對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
1.調查對象。本次調研對象為天津職業大學部分在校生,涉及文、理科共6個專業,235位學生。男生137人,占58.33%,女生98人,占41.67%。
2.調查內容?;厩闆r調查,包括性別、年級、院系、專業等情況。參賽情況調查,包括學生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態度;從入學至2013年6月1日,參加過校級或校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情況;對于賽項設置的了解程度;對學校技能大賽開展的必要性和滿意度調查。技能大賽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調查,包括對專業認知、理論課學習、實訓課學習、學習積極性、學習方法、自學能力、動手能力、獲取雙證書、獲得獎學金、鉆研精神、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心理素質和自信心15項指標進行調研。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就業情況調查,包括技能大賽對學生的工作態度、競爭意識、職業角色適應性、與企業簽約成功率、成功面試次數、錄用企業規模、企業崗位和對薪酬的影響。
3.調查方法。本次調研采用網絡填寫問卷形式,回收有效問卷219份,有效率為93.2%。采用描述統計和T檢驗等方法,數據分析采用spss18.0進行。
1.參賽情況分析。(1)從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態度”的數據分析,有47.13%的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只有9.77%表現得“無所謂”“不積極”,這說明職業技能大賽對學生主觀意識的影響成正方向,形勢良好。有43.10%的學生認為技能大賽“一般”,學校應重視該群體,加大宣傳力度,使學生在情感上認同。(2)“參加技能大賽情況”和“對賽項設置了解情況”的數據說明,目前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的情況非常不理想,有68.95%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大賽,58.4%不了解大賽的相關情況,參與度極低,這與學生的主觀愿望是背道而馳的,應引起學校的高度注意。
2.學校組織競賽情況。(1)有90.8%的學生認為學校應組織職業技能大賽,說明學生主觀上相當認可。(2)對“學校賽項了解情況”峰值為“不了解”的占44.94%,雖然“了解市級以上賽項情況”比例有所提升,但說明學校對賽項的宣傳途徑上還存在很大“漏洞”,大賽參與輻射面應再加大。(3)學生對學校組織大賽的“滿意度”不甚理想,雖然峰值為“比較滿意”的占48.28%,但也有36.2%“不滿意”。
3.對學生綜合素質影響。經統計,被調查學生中有67人參加過職業技能大賽,152人未參加過比賽。學生從專業認知、學習和綜合素質等15個方面評價職業技能大賽對自身的影響,所有選項均分為4個級別,用1~4表示該項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技能大賽對該項素質的影響越高。診斷:(1)均值統計量顯示:“動手能力”均值最大,為3.44,說明學生認為職業技能大賽對提升技術技能水平最為明顯。(2)“團隊精神”“學習積極性”“心理素質”“創新能力”“自學能力”“鉆研精神”和“實訓課學習”等方面均值大于3(即較有影響),說明技能大賽對學生綜合素質有一定影響力。(3)“專業認知”和“自信心”均值均小于2(即影響甚微),這與預期方向不同,說明學校及教師缺乏對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的專業認知教育和自信心培養。(4)“獲得獎學金”和“獲取雙證書”的離散程度最大,說明數據參差不齊,分布范圍廣,大賽影響力因生而異。
4.對就業情況影響。調查對參加過大賽的35位大三學生進行大賽對就業情況影響的調查。診斷:(1)職業技能大賽對學生的“競爭意識”影響最大,這與學生參加大賽期間需要經過層層選拔才能獲得參賽資格緊密相關。(2)學生認為大賽對“工作態度”“職業角色適應期”“與企業簽約”“企業崗位”等具有積極影響,說明在各類技能大賽中取得的成績對學生求職、應聘過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3)大賽對學生的“薪酬”影響最小,這與預期相悖,說明企業對參賽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價值并不十分認可。
5.參賽與否的差異性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可對參賽與未參賽學生各項指標的平均值和方差(σ2x)差異進行檢驗,通過觀察其顯著性水平(p)判斷差異是否顯著。若p<0.05,即兩組變量差異顯著,否則差異不顯著。建立如下模型:
應用spss18.0分析,以學生是否參加過比賽作為分組變量,參賽用1表示,未參賽用0表示,將專業認知等綜合素質15項指標作為檢驗變量。
經檢驗,在15項指標中,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心理素質p<0.05,表明職業技能大賽對學生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心理素質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理論課學習、專業認知、實訓課學習等其他方面,參賽與否對學生的差異不顯著。
1.建立健全技能大賽保障機制。一是成立技能管理機構,制訂職業技能競賽規范,做好應急預案。職業技能大賽宗旨是為了豐富校園學術氛圍,構建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引領專業教學改革。天津職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根據學校自身情況,適時推進大賽制度建設,制定《天津職業大學學生技能競賽工作規范》,將競賽類型及級別進行界定;明確承辦賽事要求,形成由職能部門牽頭,相關宣傳、后勤、設備等部門緊密配合的技能大賽全程跟蹤機制;規范參加各類賽項操作流程,將申報賽項、遴選參賽選手、賽前培訓、組織參賽和總結及歸檔等工作節點,厘清任務;加強競賽獎勵和經費管理制度,健全職業技能大賽保障機制。二是建立技能大賽激勵機制。師資教師激勵。教師的指導質量主要與教師指導的積極性和自身業務素質有關。要提高教師的指導熱情,建立相應的職業技能大賽激勵機制,制定明確的獎勵辦法,除獎金鼓勵外,還要在評優、職稱評定、培訓進修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如我校對指導學生競賽獲獎的教師按《天津職業大學教師崗位聘任實施細則》的相關條款計入工作量,在《天津職業大學職稱評審細則》中明確規定優先考慮指導學生競賽獲獎教師。只有學校對教師指導工作給予肯定和認可,才能激發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促進技能大賽水平不斷提高。學生激勵。為了進一步提升參賽學生積極性,政府、學校應對比賽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各種推優評選、獎學金評定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如天津市對參加天津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技能競賽獲一等獎的學生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二等獎的學生可獲得免試推薦到本科院校學習的資格。同時,學校應將各項激勵政策宣傳到位,宣講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的優勢,內驅外引,使學生對技能大賽充分重視。
2.將大賽“嵌入”人才培養,理順集訓與常規教學關系。職業技能大賽技能要求高,需要指導老師和選手除了日常的工作和學習外,還要進行緊張的集訓,這必然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為協調好集訓與常規教學的關系,各專業要將技能大賽項目融進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剖析各級技能大賽賽項內容和標準,將原有與賽項內容相關課程的教學項目進行改造,進一步提煉、轉化為教學項目。我校的天津市高等職業院校提升辦學水平建設項目《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連續兩年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產品造型設計與快速成型》,成績優異,兩年分別獲得一、二等獎。通過比賽,該專業教學團隊深刻挖掘賽項考核目標及要求,并通過企業調研、走訪、論證等形式,將大賽與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將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為會設計、精制造、能創新、高素質和可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3.建立“全覆蓋”的參與制度,解決好個體與全體關系。職業技能大賽應鍛煉全體學生技術技能及全面素質,校級以上賽事通常采用“逐級競賽”機制。但目前有些院校為了減輕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是面向部分在校生,甚至從學生入學就開始重點培養,拼名次,拿榮譽,使大多數學生并不會真正受益。學校要正確處理好大賽中關注個體與面向全體的矛盾,關注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的發展,使全部學生參與、體驗技能大賽,提高學生技能水平,提升辦賽滿意度。為實現職業技能大賽“普及化”,我校每年舉行一次“技能大賽競賽月”活動,將技能大賽與學生的技能考試結合起來,通過公正、公平的技能考試,擴大普通學生的參與率,既為技能大賽選拔了優秀的參賽選手,也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整體素質。
4.強化綜合素質培養,把握好技術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平衡關系?!秶医逃聵I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雖然職業技能大賽能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但在訓練過程中,學習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心理素質都將得到提高。高職院校應通過大賽強調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注意防止“單純技術化”的傾向。
天津職業大學突出技術技能與綜合素質并重的導向。在舉辦技能大賽時,引導學生把參加技能大賽的積極性與專業理論學習和人文素質培養結合起來,為提高綜合職業素質而競賽。根據對賽項設置的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的研究與分析,建立體現綜合能力的考試題庫,實現不分學科的全面考評,從一定程度上控制學生學習偏科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