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體現人文關懷,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注意采用心理疏導方法來教育和團結全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黨中央對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關懷民心、體貼民意、服務民生、注重實效的新舉措引發我國理論界迅速做出反應,針對心理疏導在思想教育中的特性及其積極的合理使用進行了廣泛探討,在實踐中,我國思想教育工作正在擺脫對“灌輸式”“說教式”“打壓式”等傳統方法的依賴,融合更體現傾聽被教育者的心聲、了解被教育者所需、化解被教育者心理障礙、令被教育者感受到心靈溫暖、使受教育者心悅誠服的方式方法,這樣的變化可用“人性化的思想教育”一言以蔽之。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而言,本文探討怎樣正確認識和采用心理疏導方法。
1.在理論層面:同一于“人”這個物質載體,交匯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質這個作用點。心理疏導方法源于心理學理論,是建立在傾聽人的心聲,排解人的心理問題的基礎上的一種方法。有研究者提出,心理疏導(咨詢)是“咨詢者就訪談對象提出的心理障礙或要求加以矯正的行為問題,運用相應的心理學原理及其技術,借助一定的符號,與訪談者一起進行分析、研究和討論,揭示引起心理障礙的原因,找出行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的可能條件和途徑,共同協商出擺脫困境的對策,最后使來訪者增強信心,克服障礙,維護心理健康”。這一觀點是十分中肯的,形象而鮮明地揭示了心理咨詢師需要借助心理疏導的方法來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及達到所要實現的排除人的心理問題、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品質的目的。
思想教育在理論上的定義為:“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可見,思想教育是針對于“人”這個對象開展的,是對人的心理素質施加有目的的影響,使之與施加影響的階級能夠保持在思想、政治、道德規范要求上的一致性的實踐活動,正如胡錦濤同志的講話:“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無疑,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思想教育實踐活動給予引領,即通過思想教育實踐活動影響和教育全國人民的思想觀念與道德行為符合黨和國家的需要,實現整個階級乃至全中華民族的同心同德,萬眾一心地向著民族復興的理想目標奮勇前進。具體到高校施教者來說,其所開展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將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塑造成為黨和國家所需要的固有品質,能夠使之在思想、政治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能夠在道德情操上保持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夠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里,不但包括正面的教育和引導,也包括對個體的人所存在的思想問題的澄清和疏導。因此,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上的心理疏導有相同意義,即同一于都是在做“人”的心理品質的塑性工作,交匯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質這個作用點上。
2.在實踐層面:同一于排解和轉化人的心理和思想問題的“工具性”,重合于被利用過程和達成實踐目的的有效性。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在提高人的品質的實踐活動中,都體現出一種工具性的作用,即作為服務人的心理健康的工具和服務于人的思想健康的工具。對于工具,百科名片中的釋義是:工作中所利用之器具,引申意是能夠達成或促進某一事物所采用的手段,可為機械性的,也可為智能性的。據此,完全有理由將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作為達成人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的智能型工具,因為這一智能性工具的使用,會達成塑性人的目的。當然,智能性工具等同于心理健康疏導和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中的方法。
心理疏導作用于“人”這個物質載體的塑性工具在服務于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是具有獨立性的,但在服務于人的思想健康方面又相通于思想教育,即與思想教育在服務于人的思想健康方面有共通性。原因在于,對于被作用對象“人”這個物質載體來說,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都具有引導人、影響人、轉化人、教育人這個意義。人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是具體的、復雜的,這些問題需要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施教者去傾聽、了解、體貼、關懷、對癥下藥般地實事求是地予以化解,否則,不顧被疏導者和被教育者心理和思想問題的現狀,只是按照實施疏導行為和實施教育行為主體的意愿去做工作,就不會與被疏導者和被教育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疏導和教育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形而上學的“兩層皮”現象。思想教育需要施教者向被教育者進行理論灌輸,使他們懂政治、識大體、顧全局,但被教育者都有其自身的思想狀況,包括各自的思想問題、生活問題需要被了解、被關懷和被解決,因此,只是靠由上到下的理論灌輸和大道理說教,不會收到使受教育者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只有通過耐心傾聽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乃至放手解決實際問題,才會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心理疏導與思想教育都是關心人、感化人、教育人的塑性工具,在這一工具施用于塑性人的過程中都需要針對施教者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尤其是意識層面的問題發揮作用。求取思想教育的效果需要心理疏導工具的使用,因為這一工具在這個過程中對解決施教者思想意識層面,包括能夠反射和影響到思想意識層面的其他方面的問題等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思想教育對于人的工具性教育作用需要結合使用心理疏導的工具性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都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如果僅僅認識到心理疏導與思想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同一關系顯然是片面的,在二者具有同一關系的基礎上,一定會存有差異之處。差異需要從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中來,即二者的工作對象不同,實踐活動的目的就不同。
1.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心理問題是疾病性質的,涉及人的身體健康;思想問題是是非性質的,重則涉及人的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輕則涉及人的思想是否穩定,言行是否符合群體的和社會的需要。從產生的原因分析,心理問題復雜,會聯系到年齡特點、職業特點、文化背景、生活狀況等,而且具體到個體人的身上會有明顯的區別,一般會通過感覺、記憶、思維等形式表現出來,出現憂慮、焦躁、恐懼、記憶力減退、思維活動不正常等不良情感表現,具象于這個人處于身體不健康的狀態下,需要心理醫生提供幫助;思想問題產生的原因與一個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影響有關,會通過觀點、立場、態度等形式表現出來,具象于這個人對認識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對待他人、對待集體的不滿情緒;從社會影響看,心理問題一般不會影響他人,而思想問題的存在和發展會影響他人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會與社會所提倡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發生偏差或背離。
2.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的解決有主動求助與主動施助的區別。一個人出現心理問題必定會有本人或其親人求助于心理疏導(咨詢),咨詢師是在被動等待的狀況下為來訪者提供緩解心理問題幫助的,但一個人出現思想問題一般不會主動求助他人和組織,而是需要組織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動施助,且思想問題解決得越早越好,需要教育者及時發現問題、盡快疏導。將心理疏導的方法運用到思想教育中,需要施教者的主動作為和有意作為。在高校傳統的思想教育中,理論灌輸、正面說教的方式方法應用較多,這種方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對群體實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不論在今天還是在將來,都是思想教育工作要堅持使用的方式方法。但是,必須注意到這種方法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單向信息輸入的特點,即施教者灌輸和引導的目的達到了,但解決被教育者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的目的并不能夠完全達到。由于理論灌輸和說教是定向的,思想問題是多向的,所以,以定向的灌輸和說教來解決多向的實際存在的思想問題肯定會存在針對性不足的問題,而采用心理疏導的方法則會將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在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式的基礎上,在二者能夠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上,表達意見、交流看法,達成共識。
1.充分認識心理疏導方法與思想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同一性,增強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導方法的主動性。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中,心理疏導方法的應用尚顯明顯不足,問題是傳統的思想教育的慣性思維還在左右著教育思想和施教行為,無論是對教職員工還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采用灌輸式和說教式做法的較多,采用心理疏導方法的較少;在利用心理疏導方法中存在做樣子、走過場的問題,在傾聽被教育者的心聲,幫助他們實實在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力度不足;心理疏導方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使用需要與被教育者存在的思想問題有極強針對性,即緊密聯系被教育者思想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做基礎,但在實踐中往往缺乏對被教育者思想狀況的調查研究,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做法影響了心理疏導的效果。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強調充分認識心理疏導方法與思想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同一性,增強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導方法的主動性。
2.充分認識心理疏導方法與思想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差異性,提高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導方法的藝術性。
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疏導方法,不是對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疏導方法的照抄照搬,要將使用這種方法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摸準和找準被教育者思想問題的癥結,有的放矢地進行溝通和交流;要主動出擊,盡早盡快與被教育者進行思想交流,通過心理疏導將被教育者存在的思想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或稱之為危害最小化狀態,不要將小的思想問題釀成大的隱患,也不要將個人的思想問題釀成群體性思想問題。做一名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做好心理疏導的能力,要注意從工作實踐中提升這種能力,也需要加強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在了解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疏導知識中借鑒和提高自己做心理疏導工作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