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杰 黑嘉鑫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推進國際化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有利于高校在教學、管理和服務等方面與國際接軌,擴大國際影響力,加快國際化進程。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規模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年末,全國范圍內來華留學人員已經達到328330名。但國內高校和學者對留學生來到中國之后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留學生因不適應異文化的沖擊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和精神壓抑甚至無法完成學業等情況也缺乏深入探究和有效援助,這必將影響我國留學生教育的健康發展。本文筆者以在沈高校俄羅斯留學生為例,分析其跨文化學習適應狀況,探討促進來華留學生跨文化學習適應從而推動高校國際化建設進程的措施。
本次調查采用調查問卷與追蹤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份。調查對象中,女性占53.3%,男性占46.7%,平均年齡為20.5歲,主修專業以語言、經濟、醫學為主,在華學習時間1個月到5年不等,來中國前對沈陽有所了解的占53.3%。通過調查發現在沈俄羅斯留學生的學習適應狀況如下:
1.在學校教學方面。留學生對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情況滿意率較低,僅為47.6%。主要原因是留學生認為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過于寬泛,沒有國外細化,很多國際流行的新專業我國都沒有。他們還認為有的專業課程對學習實際幫助不大,屬于可有可無的性質;有的專業課程內容過于陳舊,與時代脫節。另外,中國高校開設的國際化課程數量較少、質量較差,無法滿足留學生的學習需要。留學生對教材的滿意率較低,僅為60%,10.1%的留學生反映教材陳舊、枯燥。在高校師資方面,留學生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評價最高,滿意率為85.7%,對教師的評分方式也比較認可,滿意率為82.3%,但對成績的公布方式則評價不高,滿意率僅為21.4%,他們認為學習成績屬于個人隱私,對中國教師常常在全班或全院公布成績的做法比較反感。在中國教師的教學方法上,留學生的看法分歧很大,56.7%的留學生認為中國教師認真負責,對學生非常有耐心。15.3%的留學生卻認為中國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很多教師喜歡“講”課,以灌輸式的講授為主,不能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師生關系上,79%的留學生與教師關系比較融洽,他們認為中國教師熱情友好,愿意在學習和生活上幫助學生。調查中,留學生最滿意的是中國高校對教學設施的配備情況,滿意率高達90%,這反映了中國高校在教學設施上的投入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在自我評價環節,留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均不太高,出勤、作業和課堂發言情況的滿意率分別為44.3%、43.4%和26.4%,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對留學生的約束力還有待加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2.在學校教育環境方面。留學生對中國高校的國際學術環境和教學質量的滿意率較低,僅為17.5%和21.4%,這說明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還處于比較低的層次,在國際教育服務領域缺乏競爭力。留學生對中外學分和學位轉換和互認情況的評價也不高,滿意率僅為18.2%,這是因為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與國外同類專業有很大區別,導致留學生無法銜接兩邊的學業,修得的學分得不到承認,獲得的學位也得不到互認,極大打擊了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熱情。留學生對高校留學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和管理制度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分別為80.7%和66.3%,但與英美等留學教育大國平均85%以上的滿意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76.4%的留學生認為中國高校的校園環境建設得美觀而獨特,學校治安比較好。對于高校里的圖書館,只有47.5%的留學生感到滿意,他們覺得中國的圖書館比較大也比較漂亮,里面功能齊全,既可以學習又可以休閑,非常方便。28.3%的學生則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圖書館里可利用資源太少,學生常常找不到可以學習的座位,而且有的學生缺乏公德心,在自習室隨便吃東西、聊天。雖然中國高校的校園網絡已經普及,但留學生對學校網站的滿意率卻僅為51.6%,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高校網絡信息陳舊不全,疏于更新維護,留學生無法獲得及時、有用的信息,而且網站功能過于簡單,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要。
3.在經濟方面。留學生對獲得獎學金的機會及金額的滿意率較低,僅為23.7%,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目前的獎學金主要由政府和孔子學院提供,數量非常有限,留學生不易獲得。而國際上許多國家的獎學金數量和種類都遠超中國,獎學金的資金來源也非常豐富,與中國形成了鮮明對比。留學生對在中國勤工儉學的滿意率也較低,僅為23.5%。因為根據中國法律,留學生在華學習期間不可以打工,所以一部分希望借此了解中國社會或賺取學費、補貼生活的學生選擇了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中國高校的學費和生活費相比發達國家而言非常低廉,66.9%的留學生對此感到滿意,僅有9.7%的留學生選擇了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
4.在校園生活方面。31.4%的留學生對食堂的飯菜和價格不滿意,追蹤訪談得知,來華留學生對食堂飯菜的價格大都比較滿意,但對菜肴的種類感到不滿,認為比較單調,而且菜里多放辣椒和油。36.8%的留學生對中國食堂的就餐環境感到不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食堂就餐環境太嘈雜,而且餐具、桌椅等比較油膩,衛生情況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留學生對高校住宿條件的滿意度相對較高,59.8%的留學生對宿舍費用感到滿意,68.4%的留學生對宿舍的設施及服務感到滿意。在留學生的社會交際調查中發現,留學生對于參加學校的學生社團組織并不熱衷,滿意率僅為20.7%,47.2%的留學生感到不滿意,這說明留學生群體還游離于校園學生組織之外,沒有融入學生群體中。留學生與本國學生交往的頻率遠比與中國學生交往的頻率高,日常生活中中外學生群體也少有交集,溝通渠道不暢。在關于學校氛圍的調查中,滿意率僅為32.9%,這說明留學生對所讀學校還缺乏了解,沒有歸屬感。
一是來華留學生規模可以反映高校的國際化水平。近年來,我國政府和高校充分認識到留學生教育的巨大作用,積極轉變策略,推進高校國際化建設,加強對外宣傳,使得高校來華留學生規模飛速增長,這表明中國高校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正在日益擴大。
二是來華留學生教育可以給學校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成為高校推進國際化建設的動力。留學生的學費收入已成為高校經費收入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如英國每年留學生所付的學費已占大學總收入的5%~16%,而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增長。從經濟角度考量留學生教育,加強市場化觀念,有助于把高等教育引入教育服務貿易領域,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
三是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中國高校必須調整原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改進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推動中國高校的國際化進程。
四是來華留學生教育會促進高校組織管理機構的發展轉變,使得高校辦學理念更加科學、機構設置更加合理,組織管理更加完善,早日建成現代大學制度,這也是高校國際化程度加深的表現。
1.高校應加快課程改革,開設國際化課程,提高學術水平,創建國際化交流環境,吸引高層次來華留學生。高質量的教學和學術水平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線。高校應結合自身特色加快課程改革,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課程專業體系,配備高水平的師資力量,開設可全英文授課的國際化課程。高校還應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加強國際學術合作,創建國際化交流環境。如構建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提升高校整體學術水平;鼓勵教師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力爭進入學術體系核心;積極主辦或承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提高國際影響力等。高水平的國際化教學環境有助于吸引高層次的留學生來華攻讀學位和進修,改善我國的留學生結構,向真正的國際教育大國邁進。
2.要加深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學分轉換和學位互認。高校應該利用國際上的先進教育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辦學,加深國際交流與合作,如建孔子學院、“2+1+1”辦學、“2+2”辦學、“3+1”辦學等。長期以來,我國留學生教育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來華留學生數量和層次均遠低于輸出留學生。這除了由于我國高校的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外,主要是由于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學分和學位方面不能對接,學生在一國獲得的學分和學位在另一國不能被承認,這就限制了高層次留學生的國際流動。因此,政府必須認真采取措施,積極做好與國外政府和大學的學分轉換和學位互認工作,使得來華留學生所學課程可以互相銜接,修得的學位和學分能得到國際互認。
3.增強跨文化教育意識,積極應對學生的跨文化學習適應困境。高校應在留學生來中國之前或之初就做好對其跨文化知識的培訓工作,及時將中外教育和文化差異、跨文化適應理論及應對措施等介紹給新來的留學生,組織新老留學生座談交流,增強新留學生應對異文化沖擊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留學生輔導辦公室,設專職人員,長期為留學生提供入學幫助、教學輔助、心理輔導等幫助;培訓留學生管理人員和授課教師的跨文化知識,及時幫助學生應對跨文化學習適應困境。
4.教師應尊重來華留學生特點,轉變教育方法。來華留學生成長的文化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學習動機與中國學生相比有很大不同,教師在教育方法上必須有所區別。教師應針對來華留學生的特點,改變教學中外國人無法接受的部分,降低其適應難度;高校還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國內外專業培訓,建立高校間學術交流和互訪機制,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學中,除傳統文化以外,教師也應該讓學生多了解一些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知識,消除誤解,增強其對異文化的適應能力。
5.提高學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獎學金范圍和幅度;放寬留學生打工限制,允許留學生半工半讀。中國的留學費用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但相應的獎學金范圍和幅度也非常低,這與其他國家大幅度的獎學金優惠相比缺乏競爭力。據調查,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國時,排在首位的考慮因素并非學費,而是學校的學術水平、教學質量和學習環境等,所以我國可以在提高學費的基礎上,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獎學金的范圍和幅度,并實行國家、地方、高校、社會等多維度結合的、豐富多樣的獎學金體系。但提供獎學金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還會對國家財政造成負擔,所以更好的辦法是讓學生自食其力。國家應出臺法律,放寬留學生打工限制,允許留學生半工半讀,但同時也要嚴格管理學生的學習和出勤情況,嚴厲打擊想鉆法律空子的人。
6.加強校園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環境,促進中外學生交流,擴大留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絡。高校應采取措施保持餐廳的干凈衛生和安靜有序,給中外學生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適當增加適合外國人口味的菜品,或者專門開辟西餐窗口。住宿方面,除了盡可能提供整潔衛生的住宿環境外,最好能提供24小時的照明和熱水供應;除了單獨住宿管理外,還可以采取中外學生合住或者寄住中國家庭等方式,促進留學生融入中國社會。
高校應致力于創建兼容并蓄、友好互助的校園氛圍,創造條件,促進中外學生交流,了解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擴大社會支持網絡,加快跨文化適應進程。如鼓勵留學生加入中國學生的社團和俱樂部,既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又了解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鼓勵留學生參與學校各種比賽和活動,增進學校歸屬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