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一方面滿足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質量下降,很多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在招生數量和辦學規模上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由于生源質量偏低、就業環境變化、學歷偏低等,高職學生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導致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有心理障礙和問題行為的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一對一的個體心理輔導形式已遠遠不能滿足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效率高、感染力廣泛、互助效果好的心理輔導方式,可以彌補個別心理輔導方式的不足,創新的團體心理輔導實踐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1.團體心理輔導定義。團體心理輔導是相對于個體心理輔導而提出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是一種在團體活動情境下,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領導者,根據成員的相似性,通過一定的形式幫助成員建立良好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它是個體在團體中通過觀察、學習、親身體驗,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提升自我,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的“助人自助”心理輔導形式。團體心理輔導為參與者創設一個微型環境,在團隊中探索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互相交流探討,學習有效的社會技巧,增強信任感和歸屬感。自20世紀90年代初傳入我國后,逐漸成為高職校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2.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我國多數學者認為,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社會適應正常、人格完整、自我評價正確、人際關系和諧、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等方面。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高職學生并未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出現不少心理問題。通過問卷抽樣調查顯示,有30%左右的高職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情緒失衡、人際關系緊張、焦慮、強迫、抑郁、情感危機、逃避行為、學習就業壓力等,而且他們的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階段性,應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3.團體心理輔導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作用。
一是有效地幫助高職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罢J識你自己”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到現在,一直是成功人士的座右銘。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跟能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相關。我國現有的家庭結構使得很多高職學生往往強調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在團體情境中,學生之間通過個體的自我分享,觀察他人的觀念及情感反應,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他人,促進自我反思,不斷進步。二是增強團體凝聚力,使團體成員相互間得到直接的幫助。有研究表明,在校高職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更為適合他們的心理發展,因為他們更愿意與有相似經歷的同齡人進行心理溝通。團體心理輔導以團體活動為載體,團體成員的相似性讓他們更樂意在一起,從而產生團體凝聚力,而凝聚力又可以使成員進一步產生共鳴,得到放松、減少心理防備、互相幫助。這種有效互動,在交流過程中,往往會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更身臨其境,增進理解,相互認同,從而提高勇氣和信心,幫助他們悅納自我。三是有助于增進人際間的溝通與了解,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我國已故的著名心理學家丁瓚先生曾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的心理病癥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失調而引起的。高中的學生主要是以個人學習知識為主的模式,而進入大學后,交往的模式出現很大的變化,要求與他人建立廣泛聯系。團體心理輔導能提供更為典型的社會現實環境,使參與者學會傾聽、贊美與欣賞他人,增強溝通技巧等。團體就像一個微型社會生活實驗室,成員可以體驗自己在社會環境中與人相處時出現的問題,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問題,從而改善社會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四是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目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咨詢與輔導、板報媒體宣傳等。這些途徑有優點,也有缺點,如整齊劃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上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對于解決學生實際心理困擾效果稍顯遜色。一對一的個體心理咨詢能很好地針對學生的具體心理問題做出指導,但由于人數的限制,效率較低。團體心理輔導感染力強,影響廣泛,處于心理健康課程與個體咨詢之間,既能實現個體心理輔導的作用,又克服傳統心理健康途徑的劣勢,讓一些師資配備不足的高職院校,有更好的選擇。
1.心理游戲輔導,輕松愉快。這種團體心理輔導以“游戲”作為中介,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為參與者創造了一種信任的、支持的團體氛圍,通過游戲活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等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心理游戲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流行,但在中國的時間不是很久,進入高校,更是心理輔導的一種新嘗試。心理游戲輔導很適合當代高職學生,因為他們不喜歡條條框框的束縛,開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戲活動,反而能調動他們參與的興趣,得到意外的發現。另外,也能通過心理游戲活動喚起當代高職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對周圍人的關注等。
人際關系方面的輔導——“信任之旅”的游戲方案:按團體分成兩組,分別是“盲人”和“啞巴”,“盲人”學生得蒙住眼睛,在原地轉幾圈,暫時失去方向感,然后由“啞巴”學生依次站在“盲人”旁邊,按原定的路線,帶領“盲人”到達目的地,體驗助人與被助的感覺。再互換角色,重復游戲,分享體驗。
面對挫折方面的輔導——“心有千千結”游戲方案:10人一組,手拉手圍成一個圈,記住自己左右手拉著的人。大家放開手,隨意走動,老師一喊停,大家就停下來,站在原地不動,伸出雙手,左右手拉著走動之前的人,形成千千結。然后在手不松開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方法,如跨、鉆、套、轉等,設法把結打開。
團隊意識方面的輔導——“無家可歸”游戲方案:讓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圈,然后對學生說“變3人一組”,學生必須按指令重新組成3人小組,形成新的家,然后請沒有找到“家”的學生談談無家可歸的感受?;顒舆€可以重復幾次,分成4人一組、5人一組等。
2.行為訓練法,養成良好行為。行為訓練法是安排一定的訓練任務,要求團體成員按時完成,通過強化以達到養成良好行為、克服不良行為為目的。它以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為基礎,斯金納通過實驗證實只要方法得當,可以通過控制外部因素改變人的行為。如很多學生在考試、比賽前或人際交往中易出現焦慮、緊張情緒,采用“一分鐘呼吸”放松法,團體成員在自己的位置上盤腿坐好,指導老師用指導語幫助團體成員進行放松訓練,雙手掌心向下自然平放在腿上,收腹,閉上雙眼,意念放在丹田上。空氣從鼻子慢慢吸入,一直到小腹內,關鍵是小腹要慢慢鼓起,吸進來的氣集中在腹部,直到腹部最大限度地鼓起,才慢慢把氣吐出,直到把所有的氣最大限度地吐出,反復10次左右,約1分多鐘。堅持多次練習,可以緩解情緒。行為訓練法的程序為選擇情景,確定訓練目標,提供示范,進行訓練,總結與評價,結束后自行練習。在進行行為訓練法時,還應注意遵循從易到難、及時強化、標榜示范等原則。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心理學家莫雷諾在20世紀30年代創設的一種應用范圍很廣、實施較為容易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它是讓團體成員根據一定的故事情節,模仿故事中的人物,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增進參與者對社會角色的理解,從而學會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角色扮演法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是一種很重要且常用的技術。如可以開展下面一些活動:在進行職業生涯的團體輔導中,采用“模擬面試”角色扮演,模擬招聘活動,觀察雙方心理活動,在扮演活動中感受招聘氛圍,在輕松愉快中討論如何準備好個性化的簡歷、求職信等。在進行性和愛情心理的團體輔導中,采用“水手的故事”角色扮演,分不同的小組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價值評判,然后再整合意見,活動者親身體驗一致意見的達成過程,在活動中理解男、女對性和愛的不同態度,以此啟發學生對團體意志和親密關系的理解。在實施角色扮演時,參與者對角色的相關知識取得很重要,參與者要演好分配給他們的角色,首先得有一定的相關知識,還要有表現能力。
4.心理劇,從表演中體會。心理劇是一種通過團體成員表演的特殊戲劇化形式,它是讓團體中參與者通過表演這個角色,體驗到一些以前沒有體會到的情感和態度,并得以宣泄情緒,從而減輕壓力的形式。指導者可以在一旁指導,也可與團體成員一起表演。其余成員則鼓掌助興。心理劇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模式的團體心理輔導方式。郭冬臨和小叮當在2003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演的小品《我和爸爸換角色》就是一種心理劇。在高職院校中,可根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問題編排一些反映實際情況的校園心理劇,通過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達到思想上的碰撞、心靈上的共鳴,以取得較好的心理輔導作用。面對現在高職學生容易產生輕生情緒,不懂得珍愛生命,通過表演《生命呼叫轉移》心理劇,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可貴,活動方案:講述地震后,女孩在恐慌中撥打母親的手機,電話接通后,發現撥錯了號,是一個陌生男孩的電話,兩個人之間展開了對話,男孩鼓勵女孩,男孩的堅強打動了女孩。救援人員到來后,戰士們的愛感染了女孩的父母,他們一起去救援。
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如今很多高職院校師資配套還不是很成熟完善的情況下,更值得心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雖然團體心理輔導在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許多人已經進行了很好的研究,輔導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漸向心理品質的各個方面發展轉變,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這是值得欣喜的。但研究水平參差不齊,輔導人員的活動設計水平也有較大差距,如何更有效地為廣大高職學生服務,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