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芳 MA Qiu-fang;張文進 ZHANG Wen-jin
(淮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淮南232038)
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安徽省淮南市因煤而建,因煤而興,也因煤而憂。面對“礦竭城衰”這一資源型城市的共性難題,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和超越煤,如何實現成功“轉型”成為淮南未來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資源型城市轉型最大的難點是人員的“轉型”,資源型城市勞動力轉移,是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共同難題,但轉型的誘因并不完全相同,但不管出于哪種原因,轉型所帶來的大量產業工人下崗和失業,以及隨之而來的勞動力轉移和再就業問題,卻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借鑒國內外資源型城市轉型期所實施的勞動力轉移和解決再就業問題上的經驗基礎之上,研究淮南市在經濟轉型期背景下的勞動力轉移問題意義非常重大,這對淮南市實現“兩型城市”的建設和保證“十二五”經濟目標的順利實現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2.1 經濟增長緩慢,結構不合理“配第—克拉克”定理以及庫茲涅茨、錢納里等的研究揭示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產業部門在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相對國民收入的差異,勞動力和國民收入表現出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資源型城市同其他城市相比,第二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明顯偏高,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從淮南市三次產業GDP構成的變化過程看,三次產業比重始終保持“二、三、一”的格局,其中第一、二產業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呈上升趨勢,資源型城市經濟增長緩慢,導致吸納就業能力不強?;茨鲜薪洕偭咳匀黄?。2013年淮南GDP為819.4億元,在安徽省17個市中排名11位。財政實力不強,面對經濟轉型、城鄉建設、環境改善、民生保障、公共服務提升及其它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資金缺口較大。
在淮南市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笆晃濉逼陂g,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5.63%下降到2010年的27.8%,下降了7.83個百分點。工業結構上,煤電工業比重大,其他工業比重小,全市煤電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5.4%提高到2010年的4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83%提高86.5%,形成了全市經濟過于依賴煤電工業的局面。
2.2 就業結構單一,就業渠道狹窄 特定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淮南資源型城市的就業結構單一,職工集中于少數幾個行業,主要集中在礦業開采方面。煤炭城市煤炭工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達32%。淮南市煤炭工業、電力工業從業人數占城鎮總人數的比重也比較大。這種就業結構造成勞動者對資源產業的高度依賴,一旦資源枯竭,大量職工將失去就業崗位。
2.3 勞動者自身素質低,再就業能力差 煤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對于勞動力的技能要求偏低,當初為了采礦吸納了當地大量的農民及家屬,他們構成礦業從業人員的主體。又加上我國資源開采科技發展水平不高,所以資源型城市從事采掘業的勞動力的文化素質相對偏低,而且技能單一。因此,低文化、低素質勞動力在各資源型城市中較為普遍,這決定了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需要轉移出去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又偏大,很難適應新崗位的需求。當他們從企業中分離出來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再就業十分困難。
在我國資源型城市中,勞動力轉移與職業技術培訓往往相脫節。資源型城市國有企業只是通過各種形式與本企業職工解除勞動關系,減少企業的負擔,而對這部分職工今后的出路卻很少過問,更談不上企業與政府合作,共同對轉移出去的勞動力進行有目的的職業技術培訓。
2.4 勞動力市場不完善 我國大多資源型城市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崗位信息、再就業培訓、中介服務等缺失。我國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起步較晚,資源型城市缺乏必要的先期預備,當資源開采枯竭、產業萎縮、職工失業下崗時,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地方政府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要解決失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需要,只采取臨時性的就業促進政策、就業服務手段,對矛盾的緩解能力十分有限。
3.1 政府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就業 加強組織領導,為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提供可靠保證。政府應從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大局出發,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努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積極推進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開展。
政府要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首要發展目標,積極推行就業政策。大力開展勞動力再教育,提高其知識和技能。政府應增加對職業培訓的投入,并結合失業保險金的發放,設立特殊津貼鼓勵再就業培訓。通過稅收、貸款優惠、政府補貼等途徑,鼓勵自主就業和非正規就業。加大公共工程的投資,直接增加就業崗位。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健全促進就業的投入機制,增加促進就業在公共投資中所占的比重,整合和規范政府用于就業的各種資金。建立健全勞動力調查統計制度和失業監測預警制度。建立就業績效考核制度和重大項目就業評估制度。堅持經濟轉型與擴大就業并舉,促進經濟與就業協調增長。
3.2 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資源型城市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下,應該盡快轉型。大部分資源型企業,現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企業經濟效益變差、競爭力較弱,在新型產業的市場環境下也不再具備優勢。因此就必須要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推動優勢企業戰略性重組,做大做強新興支柱產業,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盡快形成具有淮南特色的、適應市場需要的、富有較強競爭力的新型工業結構體系,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3.3通過培訓等手段提高勞動力素質 加強教育和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受勞動者自身人力資本素質和適應力的制約。一般來說,文化程度高的勞動力市場意識較強,能夠通過多渠道收集社會信息,了解職業的崗位需求,自覺地接受各種職業崗前培訓和專業技術教育,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而當前淮南市勞動力平均接受教育水平較低,這使得他們無法參與高收入崗位的競爭。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方面出資,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通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改善辦學條件,實行大規模的各種職業培訓,從而提高勞動力素質。
3.4 大力發展服務業,解決結構性失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該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并為擴大就業開辟新門路,增強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以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做大做強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和現代商務服務等行業,努力提升檔次。同時,有針對性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以一批重大建設項目為載體,推動淮南市商貿流通業、旅游業、文化產業和社區服務業的建設。努力把淮南建成為文化與生態旅游休閑名城、區域性物流與商貿集散中心和特色鮮明的區域現代服務業中心。
3.5 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做好就業服務 資源型城市勞動力的順利轉移離不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它是必要的保障。要建立起城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如打破戶籍制度的限制,促進勞動力流動。大力發展公共就業服務。勞動力市場信息及時、透明、公開。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國家政策扶持、財政支持和地方努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低收入人群扶持力度,逐步解決資源型城市就業難的問題。
資源型城市勞動力轉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環節多,操作難度大。要想妥善解決勞動力轉移問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但是一旦成功,對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意義將非常重大。
[1]楊振超.基于循環經濟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研究——以淮南市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0,12(4).
[2]王曉慧,王曉東.資源衰竭型城市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2007(10).
[3]趙文祥,李穎娟.資源枯竭型城市勞動力轉移新規律[J].資源與產業,2005,7(6).
[4]李友俊,劉鴻霄,邵強.基于灰色綜合評價的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選擇研究[J].價值工程,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