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佩玲
(南京市赤壁路小學,江蘇南京,210012)
課堂觀察,我們在路上
韓佩玲
(南京市赤壁路小學,江蘇南京,210012)
我們的課堂觀察開始于三年前,當時在做“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師教學行為改善”的研究,課堂觀察能比較客觀地記錄教學行為,讓教師有機會從客觀的記錄中回看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中發現問題并明確改進的方向。我們根據小學英語教學要求和本校課堂教學情況,曾就以下內容進行過觀察:教師話語,包括反饋語、理答方式、糾錯方式、提問等;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生課堂參與頻次與形式,學生回答錯誤類型,學困生課堂參與度,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等。在開展課堂觀察的過程中,我們邊學習邊實踐,學習課堂觀察技術,學習英語教學理論,專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升。
今天,我們觀察的對象是一位工作第三年的老師,她有一定的教學經歷,掌握了一定的教學技能,但畢竟教學經驗不夠豐富,駕馭教材,調控課堂的能力都有待提高,為了幫助她盡快成長,有目的地改進教學,我們從教和學兩個方面選擇了這樣三個觀察點:
第一,教師提問。看教師的問題是否能有效地引領學生梳理文本信息,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深刻理解文本,是否能激活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第二,教師反饋語。看教師反饋語形式是否豐富,內容是否有激勵性和針對性,是否能促進進一步的語言生成。
第三,學生參與度。從學生上課參與積極性,參與頻次,看教師是否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是否提供了均等的參與機會,是否有效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
從整節課來看,教師的教學能注重文本的理解,注重語言的攝取和閱讀的快樂,教學目標達成度較高。結合觀察團隊的評析,就三個觀察點,給吳老師提出以下建議:第一,進一步優化提問策略,增加參考性問題和生成性問題,并以問促問,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和能力。第二,進一步豐富反饋語,盡量避免重復性反饋,以增加話輪的方式提高反饋的針對性,體現語言的交際性。第三,在關注發言面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發言的質量。小組活動時加強巡視指導,提高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質量。
三年的課堂觀察歷程,讓我們認識到課堂觀察能直觀反映教師教學行為特點,量化的數據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教師自我完善,是教師開展課堂研究的有效手段。但課堂觀察技術需要學習,如何觀察,如何記錄,如何將靜態的數據變成動態的行為改進。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老師從冰冷的數據數據分析中,感受到自我專業發展的快樂。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繼續學習和探索。
韓佩玲(1969—),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南京市赤壁路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