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輝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廣西柳州,545006)
任務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任務為載體、問題為導引,創設一種研究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在此基礎上進行實操模仿練習,進而總結操作要點,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任務式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活動為輔。以《服裝縫制工藝》課為例,其環節包括以下步驟:
1.出示教具,布置任務:教師用約5分鐘的時間說明本次課的任務,并展示相應的直觀教具。
2.觀察思考: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和提出的思考問題,學生分小組觀察實物教具,組內分析討論問題,并由小組長負責歸納本組意見,最后各小組再一起匯報觀察的結果。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0分鐘。這個環節非常重要,體現了學生合作式的學習關系,打破了師生間不平等的關系,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換信息,使資源得以共享,為學生正確操作練習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也使產品質量有了保證。
3.模仿練習:學生根據對實物教具的觀察、分析、思考、討論,進行操作模仿練習。這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是技能形成必不可少的環節,也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教師對學生的模仿練習要及時指導,就如同“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發現學生在模仿中動作不規范、產品不符合質量標準時要及時糾正,以保證學生練習的順利進行。
4.評價和技術推廣:當學生基本模仿完學習任務后,各學習小組要展示學生的練習結果,對照樣品互相檢查,最后全班反饋練習情況。此項活動的目的是總結操作技巧,完善手巾袋的理性知識,以便更好地實踐,使產品質量更符合要求。接下來教師再次設置問題情境:手巾袋的工藝方法能否應用在其他服裝上?袋片形狀是否可以變化?經過討論,得出結論:手巾袋技術可以應用在馬甲、學生裝、女士春秋裝等服裝上。這種技術推廣和創新問題的思考,有利于學生養成舉一反三和創新的良好思維習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從實踐效果看,任務式教學模式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發揮學生的智慧潛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養成愛思考、善分析、勤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也是現代社會終身學習的基本要求。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模式。調查問卷統計表明:88%的學生喜歡縫制工藝課;69%的學生通過工藝課的學習,學會了工藝方法,掌握了知識的內在規律,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73%的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觀察法、實踐法。
但在任務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也發現了有與之相沖突的環節,如傳統的考試方法。以往服裝專業課的考試分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兩部分,理論考試的形式是教師出一張標準化的試卷來測試學生,實操考試是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件成衣或幾個零部件的制作,教師統一評判考試結果。
這種考試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往往割裂了理論和實操的關系,特別是在實操技能考試中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考試完成后又缺乏對技能、技巧的總結。教師對學生的考試結果采取一次性記分,也就是一錘定音,學生沒有改正的機會,技能試題也沒有層次,不管學生的技能好壞都是統一的要求。
任務式教學重視課上學生的活動過程,教師對學生完成情況、學生表現予以鼓勵性評價,并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對于任務式教學,評價對象不應僅僅是學生最后練習的成品,還應該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包括操作步驟是否正確、思路是否清晰、碰到問題后如何想辦法解決困難等。它以肯定性評價為主,指出學生的優點,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指出改進辦法,讓學生完成任務后,有收獲的感覺,有成功的體驗,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自評、互評中可指出優點、缺點及彌補措施,允許學生修改操作成品,直到最大限度地接近質量標準。
我們不難發現,傳統考試同任務式教學要求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操作和創造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教學目標是相違背的,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最終會阻礙學生技能技巧的提高和今后的發展。
有效的評價方法是正確實施評價的保證。專業技能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門技能,更好地面向將來的工作,所以更需要過程性評價。通過使用過程性評價提供進一步學習的信息,不斷改進原來的不足,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習更有信心,而不是通過一錘定音的考試給學生以最終評價。
為更好地發揮學習成績評價對學生的導向激勵作用,筆者在服裝工藝課上試行了學生學習成績鼓勵性評價辦法。具體考核內容包括實操技能和實操報告(理論知識總結)兩部分。
實操技能:教師按服裝制作工藝單元模塊設計分層技能試題。試題分A、B、C三個層次,難度依次降低。C層的實操技能以能夠模仿服裝基本品種的制作、通過勞動部門等級證書考核為基本要求;B層次要求學生在C層的基礎上熟練操作技能,并有一定的創新意識;A層次要求學生在B層的基礎上技能更優秀,具有組合新款并較合理安排工藝程序和設計工藝方法的創新能力。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試題的難易層次。為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筆者還制定了分層任務分數,每次課的任務總分為100分,總任務又分為若干層子任務。學生每完成一層任務,得到相應的分數,且允許學生修改,取得高分,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保質的同時,完成更多任務。
實操報告由教師設計和實操技能考試題目相配套。學生實操考核后,針對實操過程、實操原理、實操結果等問題進行質和量的分析,并提出提高技能的建議。實操報告要以說明文的形式完成。
實操考試和實操報告采用多次打分制、取最好成績的方法。實操考試和實操報告完成后,允許學生修改,記最好的成績,其目的在于鼓勵學生繼續學習并增強其自信心,使學生養成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
考試改革的關鍵是評價觀念的轉變和評價方式的改變,以正確的評價觀念為導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是為了成績而學習,要引導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本學期的改革實施已初見成效。第一,實施考核多元打分、分層考核的方法,注重了學生的自我發展,改變以往由老師單一評價的模式。多角度評價使不同層次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種考試方法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在實操考核中實行分層考試、多次打分的方法后,在對學生調查后得知,92%的學生喜歡這種方法。學生認為這種考試給了他們取得成功的機會,利于培養其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良好職業精神。這種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總有成功感,提高了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同時也能幫助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不足,有利于教師指導學生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調控學生的發展方向。
[1]黎孟雄.項目驅動法在“管理信息系統”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7(6).
[2]伍文莊.“任務驅動”教學法初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3).
[3]柯勝男.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研究與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