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學紅
(臨沂市第六實驗小學,山東臨沂,276002)
傳統的作文評改,教師做主演,學生當觀眾,不重視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整個過程靜態、單一。面對教師的精批細改和妙語連珠的講評,許多學生無動于衷,造成作文教學的高耗低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全面參與到作文評改中去,變“單向獨自”的一人評改為“多元開放”的學生互改。筆者經過長期的實踐,開展了“指導高段學生評改作文的教學策略”的課題研究,讓作文教學踏上了提速的快車道。
語文教師大多兼任班主任,學生少則四五十人,多則八九十人,白天上課、備課,還要處理來自學生、家長等各個層面的突發事件,迎接各級各類的檢查。工作的繁重致使許多語文教師經常抽不出時間批改作文。而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又要照顧家庭,回家后還必須處理家庭事務,所以要想對班級中的所有作文精細批改,必須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長此以往,教師的身體和精神面臨極大的壓力。
由于作文批改比較費時,往往當天寫完的作文直至教師全部批改完之后,要在第三天甚至一周后才能反饋。作文批改的周期很長,當發下作文時多數學生已經淡忘自己的寫作內容,大部分學生對教師嘔心瀝血的“精批細改”不太注意,只粗略看看等級和評語,一瞥而置之;極少學生會去好好領會和揣摩評語;更少學生能總結經驗教訓,修改或重寫。講評時,教師唱主角,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眾,由于學生沒有親自改的體驗,即使教師講得激情澎湃、口干舌燥,也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教師一人評改可謂出力不討好,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抑制了小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正如劉國正先生曾經指出:“老師改作文固然十分重要,指導學生改作文也很重要。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作,還要教會學生改。作與改是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會學生改作文大有益處,這益處是學生終生受用不盡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應為,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這一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學生將終身受用。
教師指導學生批改作文的過程既是師生間信息傳遞交流的過程,又是生生思維活動交流的過程。學生在幾十支筆的批改、比較、品味中極易產生“共振”的最佳效果,體現立體化思維能力的培養,體現富有個性的創造,體現群體中的互補性。在相互評改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由討厭作文到逐漸喜歡作文,自覺主動地投身于寫作的語文實踐中,這樣,批改與寫作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在評改過程中,從修改文字到寫出評語到全班討論,全都是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整個互評互改活動自始至終體現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在這里,學生是主人,既是寫作者,又是評改者,人人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贊揚、批評、肯定、否定,各種看法在這里匯聚,各種觀點在這里展示、碰撞、交流。這就可以使學生的內驅力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思維活動達到最活躍的程度,可以使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得到充分培養和展示。
從學生的交往角度來看,評改作文的過程又是學生間交往的過程。學生既要清楚地陳述同學作文中的不足之處,又要講究說話的方式和方法,還需要保持虛懷若谷的胸襟。改作文的過程也是向他人學習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溝通、合作技巧,還有助于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學生在評改作文的過程中,體驗、領會到教師評改作文時工作的艱辛,對教師會更理解。所以相互評改融思想教育、社會實踐、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鑒賞能力等多種能力為一體,《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在指導學生相互評改中得到了有效落實,學生的文品與人品皆得到提升。
目前,許多教師也嘗試讓學生批改作文,但只是停留在錯字、病句等淺層次的修改,很難就習作中的思想情感、材料內容、篇章結構、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評改。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指導評改策略,才能讓學生評改時有的放矢,達到評改的最優化。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總是如記流水賬、文不對題,那么學生在互相評改時也將會索然無味。為了給有效評改打好基礎,首先要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1.豐富寫作素材
(1)指導學生閱讀名篇佳作。
①定期開展“親子共讀”“好書推薦”“好書共分享”等多種讀書活動。
②定期評選班級“讀書小明星”,班級成立“課外閱讀管理委員會”等。
(2)引導學生聚焦社會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從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汲取智慧,如觀察四季的變化、校園生活、熱鬧的街道、家庭的成員特點等。
2.習得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可以分為“通用技巧”和“類別技巧”。像如何“審題、選材、打腹稿”,怎樣寫出“鳳頭、豬肚、豹尾”,如何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條理清晰”等都屬于寫作的“通用技巧”。依據小學作文的種類不同又有相應的“類別技巧”。這些技巧可在閱讀中慢慢習得。
(1)句式的仿寫。
比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可以指導學生練習反問句的仿寫。以“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有幾個蟲子怕什么?”這句話為例,指導時首先理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再讓學生將反問句與陳述句的句子相比較,體會語氣和感情色彩的不同,最后練習寫這種句式。
(2)細節的訓練。
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中“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撓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幾句話時,教師可以抓住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引導學生想一想: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36個小時?而是從8小時寫起?用意何在?在挖的過程中,會經歷怎樣的苦難呢?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把父親的動作、神態、內心寫具體。
(3)寫法的遷移。
比如《窮人》的結尾,漁夫拉開帳子之后,會發生哪些事呢?把課文中運用的環境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的方法遷移到續寫的這個故事中去。
1.教師示范批改的策略
(1)認識修改符號,如:批、注、勾、畫、增、刪、改、換、調,培養學生用修改符號修改習作的良好習慣。
(2)制定評改目標:在批改習作之前,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回顧本次習作的教學目標,根據寫作目標確定評改本次作文的專項目標,同時兼顧常規目標。具體可以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細讀,看語言(病句、錯字、錯標點),用修改符號標出,再把正確的寫出。勾畫出好詞佳句。此項占20%。
②再讀,看結構(段落、題目),寫上旁批。在文章相對應的空白處寫上或褒或貶的簡潔評語。可以是對精彩詞句的贊美,也可以是對謀篇布局的建議,還可以是對立意構思的指點。此項占20%。
③瀏覽原文,看內容是否有中心、有重點、真實、具體,此項占20%。
④看書寫,此項10%。
⑤看專項目標的落實情況,此項占30%。
(3)學生從教師提供的三篇典型作文中選擇一篇作為教師示范批改的對象。
(4)依據評改目標教師借助多媒體展臺示范批改,以賞為主。
2.學生評改的策略
(1)建立四人評改小組。
由寫作、語言表達、組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組長,再將全班同學按照作文優、中、差平均分配到各組。
(2)小組分工合作批改一篇作文。
教師課前復印一篇學生作文,課堂上人手一份,根據評改目標,小組內分工批改,組長負責寫出總評。
(3)任意找一個小組到講臺講評。
對照評改目標,由上臺展示的小組分工匯報批改情況,其他小組補充質疑,鼓勵學生多發表評改意見。當有問題學生發現不了時,教師再作點評提升。
3.學生互改的策略
(1)小組內交換作文。
(2)按照評改目標個人獨立批改一篇同學作文。
(3)批改完后換回查看批改情況,有異議向對方提出,雙方交流。交流時要說出各自的理由,最后達成一致,再修改等級。
(4)小組交流,準備推薦優秀作文和進步作文。
4.學生講評的策略
(1)各小組派代表到講臺匯報。
(2)其他小組補充質疑。
(3)教師適時提升總結。
5.教師復批、講評的策略
(1)教師復批,針對學生批改情況給予批改人進行星級評定。
(2)教師記錄好學生寫作及批改中暴露的主要問題,再次點評。
(3)學生進行最后的修改。
1.激發評改興趣的相關機制
(1)設立“作文對手”競爭機制,每一組作文對手由作文水平相當的三名同學結成,每次作文按等級依次得3、2、1顆星,一月一評月冠軍、亞軍,分別給予相應激勵。
(2)設立“作文評改小組”合作機制,作文評改小組分別由4名程度不一的同學組成,在日常作文評改教學中,發言精彩、批改優秀者一次加一顆星。定期評選“優秀作文評改小組”“優秀評改組員”及“優秀評改組長”。
2.搭建發表作文的平臺。
(1)成立《春芽》文學社,收錄班級優秀作品,定期出版。發表作品1—2篇的,獲“作文能手”稱號;發表作品3—4篇的,獲“作文高手”稱號;發表作品5篇以上的,獲“小小作家”稱號,并頒發相應證書。
(2)鼓勵學生編輯個人文集,取個有創意的名字,鼓勵在班上甚至在學校里傳閱,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組織學生積極向有關刊物投稿,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實踐證明,作文評改一旦告別“單向獨自”,走向“多元開放”,將會徹底打破制約作文教學的瓶頸,迎來作文教學的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