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希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70)
以管理人員為客體的高職院內部公共關系淺析
陳 希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1170)
高職院管理人員的工作是院校發展的基礎;是日常教育教學正常開展的保障。但是高職院內部公共關系的開展通常以學生、教師為主,管理人員為輔;通常認為管理人員應該是高職院校公共關系開展的主體,忽視了他們是內部公共關系的客體,這種錯誤的思想是導致高職院校管理人員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將公共關系的相關理論運用到高職院管理人員的管理之中,對將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以人為本”落到實處,對于解決高職院管理人員的職業倦怠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公共關系;高職院;管理人員;職業倦怠
自1980年公共關系進入中國大陸以來,在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后,公共關系在我國進入了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已經從剛開始的企業經營中的一種管理方式,逐漸向社會各個層面擴展,從政府部門到事業單位,從大型國企到小型企業都越來越重視公共關系工作。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為了自身的和諧發展,運用有效的傳播、雙向溝通手段和活動,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自身良好的社會形象,并取得公眾信任和支持的科學和藝術。
對內公共關系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組織內部的凝聚力、形成和諧的組織內部氛圍、營造組織積極向上的文化、提高組織成員的整體素質,為組織發展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同時為開展外部公共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內部公共關系是組織公共關系的基礎,是組織開展外部公共關系并取得成功的前提與保障。內部關系是否融洽、團結、目標一致,決定著組織能否充滿生機,能否具有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建立良好的內部公共關系,是組織開展各類對外公共關系活動的基礎和前提。高職院校內部公共關系開展的情況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影響到學生、教職員工對學校的滿意度等多方面,對學校的外部聲譽也會產生影響。
1.高職院內部公共關系活動的主要方面
高職院校內部公共關系的對象主要包括:在校學生及其家長,所有教職員工及其家屬。所開展的內部公共關系活動包括:學校對學生、教師、管理人員這三個群體開展的活動,也包括這三者之間相互開展的一些活動;另外還有職能部門與二級單位直接開展的活動、職能部門與二級單位對上述三個群體開展的活動等等。
2.高職院內部公共關系活動的開展情況
(1)召開“工代會”、“教代會”,讓教職員工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參政議政,參與學校的重大決策與管理,增強大家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爭取到廣大教職工的理解與支持,是他們將自己的目標與學校的目標融合在一起,達到“雙贏”。
(2)關心教職員工的物質、精神生活,開展多種娛樂活動,豐富大家的業余文化生活;營造舒適、舒心的工作環境,改善大家的辦公條件。
(3)提出“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口號,切實把對學生的教育、關懷、幫助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從信息的流通的方向上,下行的信息通道較上行的通道更為便捷。會議、文件等為下行信息的溝通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但是往上反映情況通常需要通過部門領導再向上進行反映,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容易損耗。
(5)從內部公共關系活動開展時的重要程度上,教師、學生的地位明顯高于管理人員。僅將教師與管理人員做簡單的比較,教師參加各類培訓的機會多于管理人員;教師有人事部門幫助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管理人員沒有;會有不定期的教師座談會,管理人員座談會則鮮有召開。
1.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內部公共關系的意識
(1)公共關系的宗旨是內求團結、外求發展。要將高職院內部公共關系的開展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通過內部公共關系的開展搜集教職員工、學生等內部公眾群體對學校的組織管理、福利待遇、參與決策等多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了解學院各部門、各二級單位的運行情況及相互關系,以確定學院的長遠發展目標及愿景。
(2)樹立全員公關的觀念。從院領導到普通辦事人員,甚至是在校內工作的社會化單位的工勤人員,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代表學校的形象。只有這樣在外對的時候方能體現學院的整體形象和風貌,在內部交流溝通的時候才能夠和諧融洽。
(3)轉變對管理人員的偏見,摒棄原有的認為管理人員是“萬金油”的思想,把他們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看,把他們作為重要的內部公共關系開展的客體來看待。人事部門的管理人員如果不了解教師素質的構成、不了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如何對教師的培訓進行安排?教務部門的管理人員如果不懂得教育教學規律又如何對教學秩序進行監督與管理?管理是一門學問,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什么人都能做好的。
2.學校層面進行的內部公共關系活動
(1)“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管理人員。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尊重、關心管理人員也要從實現管理人員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承認和尊重管理人員的個人價值,而不是總是強調他們“服務者”的地位。為他們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為他們工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參加培訓的機會等等
(2)暢通溝通渠道。在了解管理人員需求的基礎上,與普通管理人員進行溝通與交流,只有在和諧、團結的氛圍中真誠的進行意見的交換,坦率的進行問的探討,才能切實起到溝通、理解、信任、激勵的目的。
(3)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堅決抵制“排排坐,吃果果”的考核結果。只有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確定行而有效的考核評價指標,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評價,才能激發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職能部門與二級單位之間
(1)將心比心,培養信任感。職能部門與二級單位直接雖然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是在相關的具體工作中存在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經常會有二級單位認為職能部門就是把具體工作布置之后,就等著統計,做的工作沒有任何含金量;另一方面,職能部門在收齊二級單位交來的材料后,要進行大量的復查、審核工作,又會抱怨二級單位的工作做的不細不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了解對方的難處,急對方之所急,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2)分清職責,減少扯皮。職能部門與二級單位需要進行明確的權、責劃分,規范辦事程序,這樣才能避免辦事拖拉、相互推諉,以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提高辦事效率。
4.管理人員自身需要進行的改變
(1)樹立主人翁意識。管理人員要自己重視自己,認真規劃自己的未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為學校和所在的部門獻計獻策。不僅將自己看成是學校應該給與關注的內部公共關系開展的對象,也將自己看成學校、所在部門開展外部公共關系的一個主體,樹立主人翁的意識。
(2)培養溝通意識。無論是職能部門的管理人員還是二級單位的管理人員一定要有溝通的意識,遇事能主動與相關的部門進行協商溝通,以求相互理解,能正確處理不同的利益與矛盾。
(3)協調各方面關系。正確協調與上級、與同級、與下級之間的關系,禮貌周全、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尊重上級、關懷下級、信任同級。
管理人員對所在高職院校的認可程度,與學院各個部門、各個層面的溝通交流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間接影響著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以管理人員為客體,開展高職院內部公共關系活動可以提高管理人員對學校的歸屬感,增強凝聚力,減輕職業倦怠的程度,對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1]楊玲,吳淑美.公共關系學[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
[2]蔣開球,公共關系助力高校發展的路徑探究[J].高教論壇,2012(4).
[3]陳正燕,公共關系在高校危機管理中有效運用[J].學理論,2014(23).
[4]張碩,高校公共關系管理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5]榮悅.論高校管理中的公共關系[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07).
G71
A
1000-9795(2014)012-000014-02
陳 希(1978-),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學生管理。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職院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1SJB63001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