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摘 要:公共空間,狹義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地等。廣義是指公共空間不僅僅只是個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進入空間的人們,以及展現在空間之上的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我們應該加強公共空間意識教育,要從保持課堂學習安靜、自修作業安靜、圖書閱覽安靜、重要集會安靜、就餐就寢安靜做起,進而增強公共空間意識,在公共空間內提升公德水準,做到心中有他人,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關鍵詞:公共空間;校內規章制度;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46-03
有消息說大陸去香港旅游的游客缺乏公共意識,在公共場所如入無人之境,將公共空間作為自由揮灑的天地,不管是在地鐵、公園游樂場、街道還是其他旅游景點,大陸人常常無視公共秩序,為人所詬病。無獨有偶,也有一些經常去東南亞旅游的國民說,當他們在餐廳就餐的時候,很少看到歐美國家的人,他們一打聽才知道,歐美人一般不去華人比較多的餐廳,因為比較喧嘩吵鬧。也有在咖啡館里成就文學著作的外國作家,除了他對咖啡有獨特的靈感之外,這也與咖啡館的氣氛有很大的關系——咖啡館里的氣氛非常融洽,相互之間也不會打擾,每個人說話的聲音很小,這不會感到象坐在家里那樣孤獨。倘若是在我們國家的咖啡館,恐怕很難見到這樣的景象。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穿睡衣上街等“小事”,既不屬于法律范圍,也難以擺上道德法庭,它們到底是“民族習慣”、“文化差異”無可厚非,還是因其“不合適”而加以摒棄?誠然,這些習慣習俗由來已久,很有些文化的“根底”。然而,文化不等同于文明,需要不斷進行揚棄和更新。具體而言,文化與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化即人化”,是人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文明,則是文化的升華,象征著文化發展的程度,是文化的“果實”和“精華”。文化相對于自然和環境而言,文明相對于蒙昧和野蠻而言。為什么我們會缺乏公共空間意識?余秋雨在演講中說,中國只有兩大空間:家庭空間與朝廷空間。前者讓我們懂得婦道和孝道,后者使我們明白了王道和霸道,而中間的人道,卻沒有空間和時間予以說明,從而更無公共空間。余秋雨說,古代縣官出衙,永遠舉兩塊牌子——“肅靜”、“回避”。自古以來中國都不太有公共空間,造成我們對“公”的概念非常模糊。以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公共空間是家庭的延伸。只因他人非我家屬,他方非我家院,我就勿需珍惜而任意可為。公共空間的缺乏,造成人文精神的稀薄。毋寧說,“事實勝于雄辯”。公共空間意識的培養,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呢?
一、公共空間概念
公共空間,狹義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地等。廣義是指公共空間不僅僅只是個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進入空間的人們,以及展現在空間之上的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這些活動大致包括公眾自發的日常文化休閑活動,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會。
公共空間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構成。它是衡量社會公共道德水平的標志,是國民素質優劣的體現。 “公共空間意識”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觀念,體現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體諒他人即體諒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則。
假如在公共空間缺乏自我約束,則會妨礙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間遭到破壞,到頭來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現代化社會的建成,不僅需要千萬座高樓大廈的崛起,而且更需要國民素質整體的提高。沒有現代化的人,何來現代化社會的實現?公共空間意識的培育,是當前家庭、學校、社會都不可忽視的教育問題。
二、提升公共空間意識的策略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應該加強公共空間意識教育,要從保持課堂學習安靜、自修作業安靜、圖書閱覽安靜、重要集會安靜、就餐就寢安靜做起,進而增強公共空間意識,在公共空間內提升公德水準,做到心中有他人,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一)建立校內規章制度
班內管理:
1、教室是學習的場所,要保證良好的學習氛圍。
2、學生不能帶與學習無關的物品進校,盡量不帶貴重物品,如手機、游戲機、隨身聽等,帶來的話,要注意保管和使用的時間場合,發生丟失的,由自己負責。
3、午休時間不能在教室內外大聲喧嘩、打鬧。
4、不串班、不串年級。
健康衛生管理:
1、隨時保持教室內的衛生。地面、窗臺、講臺、桌椅、黑板干凈整潔,垃圾桶內的雜物和學生座位內的垃圾要及時清理。
2、生病的學生應堅持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患具有傳染性疾病的學生不到學校,要留在家里等病好了后再來上學。有條件的,可做一下教室的消毒工作。
3、學生一律在學校規定的地方安靜用餐。要收拾好餐后用品,保持用餐區域內的衛生。
4、及時清理多天喝不完的礦泉水,不讓學生吃、喝不健康的食品。
財產管理:
1、教室內無人時,要做到關燈、關電扇、關多媒體,做到節電。
2、愛護所有教學設備,包括專用教室的實驗器材和設備。
3、愛護校內的一切公共財產:包括廁所設施、宣傳欄、垃圾桶、滅火器、各處門窗、玻璃和墻壁。
4、愛護所有體育器械,用后及時回還。
為讓學生的不良行為受到約束、控制,參與各種活動、競賽的積極性有所提高,采用扣、加分的形式進行量化,評價學生的每月行為規范及學期結束時的操行評定,從而提升學生的公共空間意識。
如生活習慣篇考核細則:1、準時到校,不遲到。每次遲到扣1分,無故不到每次扣3分,并計曠課一節。2、加強鍛煉,認真做好兩操,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表現差每次扣2分。3、講究個人衛生,不亂扔垃圾,不在教學區吃零食。違反規定每次扣1分。4、值日工作(包括大掃除)認真到位。到崗不到位每次扣2分。無故不參加每次扣4分。5、文明就餐,不亂倒菜飯,不將菜飯帶出食堂。就餐插隊每次扣2分,亂倒菜飯或將菜飯帶出食堂,每次扣2分。6、愛護公物,不損壞財產。故意損壞財產情節較輕每次扣2分,情節較重每次扣4分,并給予行政處分。7、住校生自覺遵守寢室出入制度和雙休日制度,不按規定出入寢室,每次扣2分,隨意翻動別人物品,每次扣4分。雙休日住校手續不全每次扣2分,住校期間違反校紀校規的,每次扣4分并給予行政處分。(具體違紀行為另扣)8、住校生寢室內無吸煙、賭博、藏有刀具、棍子等器械現象,以上情況每次發現扣8分,并給予行政處分。
學期操行評定時,凡是符合“加扣分在前15名”、“符合管理手冊內容”、“通過班級代表評議”這3個條件的同學為優秀,凡是達到“過低或負數的操行分”、“嚴重影響班級考核”、“通過班級代表評議”這3個條件的同學被評為及格與不及格,凡是校門口遲到或無校牌的同學通過班級代表評議考慮要不要降檔次。參加這些評議的班級代表是非觀念強,很正氣。通過這些環節,真正讓平時的操行量化起到實效,同時保證每生最后拿到的操行等級公開、公正、公平。
為更好地合理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強化學生“五自”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班級管理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學校還將試行德育學分制方案,用學分來反映學校德育的要求和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規范,根據學生日常表現,根據月度考核細則,對照加分、扣分項目,嚴肅認真、公正合理、一視同仁予以執行,實行每月測評、期終總評。總評將分四個等級,即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學期總分在90分以上者為優秀,計4學分;75—89分為良好,計3學分;60—74分為及格,2學分;59分及以下者為不及格,學分為0。當學生考核為合格時,給予警示教育。當學生月度考核不滿60分,進行家訪或邀請家長到校進行情況交流,視情況,進行不同紀律處分。
這樣的方法,目的就是給學生立規矩,而后成習慣。好的習慣,便是公共空間意識成功達成的體現。立規矩前,可進行相關的主題班會,并結合班級自身的情況發一份倡議書,下述為筆者所在班的倡議書:
11商務英語1班“提升公共空間意識”的良方
1、理解篇:
對公共空間的保護就是對自己健康的保證。
公共空間,顧名思義就是公共公開的地方,要顧及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不要把個人不好的習慣帶到大家空間。
在公共空間里,不要只想著自己,空間是公共的。、
在公共空間里要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塑料瓶不應從遠處扔進垃圾箱,以免打到同學。有時門外有人敲門,近的同學就及時去開門。在教室里千萬不能追逐打鬧,因教室的空間很小,很容易撞到同學或桌子,很容易受傷。有些同學會亂扔粉筆,粉筆可能掉到同學座位下被踩爛,地面就會很臟,也會導致粉筆的浪費。在教室這個公共空間內,應多為其它同學著想,不要老想著自己。
2、愛護公物篇:
早上在開門同學還沒來的時候,有的同學會翻窗戶,這樣既會對窗戶有一定的損壞,也會不小心弄傷腳。 老師語:難怪這段時間老有窗扣損壞?一定要用鑰匙進門啊!
同學離開教室應隨手關門、關窗,離開教室手機不能在充電,以防引起事故。
老師語:是啊!安全之弦永遠要有哦!
3、教室衛生篇:
不要吃有氣味的食品,在我們扔水瓶時,喜歡從遠處扔過去,這樣不僅容易扔到人,而且掉到地上有時也不會去撿起來,這樣是很不好的。
作為班級保潔員,我經常要進行保潔,而垃圾箱旁邊保潔的次數是最多的。
不得因自身原因而使得教室不整潔。
老師語:多多體諒保潔員的工作,扔垃圾時多走幾步路,個人抽屜里的垃圾多幾次清理。
4、同學交往篇:
不在公共場所做過于親密的動作。
和異性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在公共空間里卿卿我我。
老師語:那些人不要把我們當作空氣了,要在乎我們的感受。多進行群體交往,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
(二)參加社會實踐,學習社會規章制度
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進入到比學校的課堂更大的講堂中去,不僅展現了自己的能力,還增長了知識,磨練了意志。雖然有些事情看上去十分平淡,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也是一次親身經歷,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累積了經驗,是青年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三)網絡實名制,提升網絡空間意識
面對目前互聯網用戶各心理、行為問題,網絡實名制作為一種以用戶實名為基礎的互聯網管理方式,可以成為保護、引導互聯網用戶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并保護青少年免受網絡不良因素影響。
(四)走向世界,改變公共空間意識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固然有差異,但是世界文明是共同的。這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
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已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近幾年我校陸續有教師出國工作學習交流,每次回來后,他們的出國訪談錄都會在校報上、校園網上報導。這里摘出其中的一部分“在滿聚樂高級中學校園內,你可以看見有許多學生都化了妝,但有一點是大家都一樣的,那就是全體學生都穿著校服。在滿聚樂高級中學的規定中,學生可以化妝,因為這是法律承認的權利和自由,但是在給予自由的同時又加以約束,體現了其尊重人權卻又不失規矩的準則”。“
四、結束語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在公共空間中能做到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不攀折、損壞花草樹木,不亂刻亂畫;能排隊候車不亂穿馬路,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無污言穢語、嬉戲打鬧;能熟練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儀容儀表整潔得體;友善對待外來人員,能夠熱情為陌生人指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主動為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讓座等。每個人能為提升國家的整體文明水準,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