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鶴
(作者系閬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責編:賀貴成)
近年來,閬中市內東街社區在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堅持“群眾高于一切,服務先于一切,滿意重于一切”的工作理念,探索建立了“五真五家”的社區群眾工作新模式,先后榮獲“全國百佳學習型社區”、“首批國家級充分就業示范社區”等多項殊榮。
帶“真情”進“百家門”。一是“走進家門”訪民情。開展“四帶一記”民情大走訪,帶著眼睛觀察走訪對象處境,帶著嘴巴宣傳民生政策,帶著耳朵傾聽群眾呼聲,帶著微笑面對群眾責問,用心記錄群眾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意見建議。建立困難黨員、低保戶、殘疾人等民情臺賬13本,實現了“臺賬一翻、民情盡顯”。二是“打開大門”聽民聲。設立“楊大嫂”民情工作室,通過面對面談、線連線聽、屏對屏聊,及時把黨委、政府的聲音“傳下去”,把群眾的想法“收起來”。三是“敞開心門”順民意。社區把每月5日、15日、25日定為“居民說事日”、“居民議事日”和“居民評事日”,集中找問題,想辦法,評工作。
用“真心”辦“百家事”。一是“該辦的事”高效辦。社區建立了便民服務大廳,分設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城市低保等便民服務窗口,制定了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等7項制度,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個窗口”辦結的“一條龍”服務。二是“能辦的事”全力辦。人手少,志愿服務是法寶。社區組織成立了文明宣傳、就業服務、計生服務、孝老愛親等11支志愿者服務隊伍,定期不定期開展各類志愿服務,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三是“想辦的事”借力辦。為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社區探索建立了“大黨委制”,實施共建共創。
以“真誠”育“百家人”。一是先進文化“熏陶人”。建立全天候開放社區書屋、網絡閱覽室,舉辦“文藝周末”、“社區夜話”等活動,大力推進“中國夢”主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引導群眾求真、向善、尚美。二是教育培訓“引領人”。廣泛開辦“道德講堂”、“居民夜校”,采取聘請專家講、身邊典型講、群眾輪流講等形式,廣泛開展時事政策、市民素質等專項教育。三是居規民約“管理人”。創新社區管理,實行居委會、小區業委會、樓宇(院落)負責人三級社區居民自治,制定“居規民約”、“小區公約”、“院落守則”等制度,“居民事自己管,小區事大家管”。
靠“真干”聚“百家力”。一是黨員干部“帶”。積極開展爭當宣傳黨的政策、服務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遵守社會公德、幫扶困難群眾“五個先鋒”活動;推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讓黨員干部“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二是先進典型“引”。持續開展評選“五好家庭”、“模范商戶”、“創業標兵”等活動,培養了一批“喊得響”、“立得起”、“推得開”的先進典型,讓群眾學有示范、做有榜樣。三是社區群眾“干”。充分發揮群眾在社區建設和管理上的主體作用,形成了社區人人參與建設的強大合力。
憑“真為”造“百家福”。一是助圓“安居夢”。圍繞“宜居社區”創建,大力開展環境治理、房屋亮化和古城風貌保護,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大力推進平安社區建設,構建起群防群治網絡,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確保社區的和諧穩定。二是助圓“樂業夢”。把促進就業作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務,譜寫出“壯膽子、指路子、騰房子、要攤子、找位子、貸款子、發本子、譜曲子”的“就業八子歌”。三是助圓 “幸福夢”。針對社區困難群眾較多的實際,扎實抓好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救助等民生政策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