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登峰 陳志明
(桐廬縣中醫院,浙江桐廬 311500)
“利膽防石湯”預防保膽取石術后復發56例臨床觀察
方登峰 陳志明
(桐廬縣中醫院,浙江桐廬 311500)
目的:觀察中藥利膽防石湯預防膽囊結石保膽取石術后復發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12例保膽取石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56例。治療組口服中藥利膽防石湯,對照組口服生理鹽水,2組療程均為6個月。結果:術后隨訪18個月,治療組膽囊結石復發2例(3.5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例(16.07%);治療組膽囊壁厚度小于對照組,且膽囊收縮功能優于對照組。結論:保膽取石術后患者服用中藥利膽防石湯,可顯著降低膽結石復發率,使膽囊壁厚度減小,增加膽囊收縮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膽囊結石 保膽取石術 利膽防石湯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居民膽囊結石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達4%~10%[1]。既往多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推廣,微創保膽取石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仍有一定的復發率。為降低微創保膽取石術后膽結石的復發率,從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我們采用口服自擬中藥利膽防石湯治療微創保膽取石術后患者56例,觀察其預防膽結石復發的療效,結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為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共11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5.53±9.36)歲。對照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3.85±10.12)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腹部外科診斷和鑒別診斷學》[2]中膽囊結石診斷標準:膽囊B超顯示結石隨體位移動,膽囊形態正常,膽囊壁厚度≤4mm,高脂餐后膽囊收縮功能>30%。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關于膽囊結石的診斷標準:既往有右上腹疼痛不適,放射至后背和右肩胛下角;有厭食油膩、惡心、腹脹、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B超可見膽囊內一個或多個團塊狀強回聲,后伴聲影,可隨體位變化而移動。
1.3 納入標準(1)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2)性別不限,年齡18~70歲;(3)膽囊結石直徑≤1.0cm;(4)術后恢復順利,無結石殘留、膽漏、膽囊管梗阻、出血、腹腔感染及粘連等手術后并發癥;(5)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自愿參加此項臨床研究。
1.4 排除標準(1)合并伴有膽總管結石、膽總管梗阻及急性膽囊炎;(2)既往有上腹部手術病史者;(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過敏體質患者;(4)伴有慢性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5)依從性差,未能完成觀察治療的患者。
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囑進餐時需細嚼慢咽,三餐不宜過飽;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物,如動物的內臟、肉類、蟹等,含油量多的食物亦要少食,多進食蔬菜、淡水魚類。
2.1 治療組患者于全麻下按腹腔鏡手術的常規進腹,進行保膽取石術。術后2周起予中藥利膽防石湯口服。方藥組成:炒雞內金15g,金錢草30g,柴胡9g,郁金9g,炒枳殼15g,木香6g,生大黃6g(后下),生甘草6g。隨癥加味法:腹脹惡心不適者加姜半夏9g,青、陳皮各9g;胃納欠佳者加生山楂15g、焦六神曲15g;脾氣虛弱者加黨參12g、生黃芪15g、生白術12g;脅痛者加延胡索10g、川楝子9g。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約400mL,分早晚2次溫服。連續口服4周,后改為隔日口服。
2.2 對照組患者在保膽取石術后每日空腹口服生理鹽水400mL,分早晚2次溫服。
2組療程均為6個月。術后每6個月復查1次腹部B超,隨訪時間共18個月,然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1)B超檢查膽囊結石復發率。(2)B超檢查膽囊壁厚度。(3)膽囊收縮功能觀測:早晨8點空腹進行,B超檢查測定膽囊的最大長徑(L)、橫徑(W)及前后徑(H),采用國際通用的Dodds法,計算出膽囊容積(V1)=0.52×L×W×H[4],檢查后給予進食高脂餐(油煎雞蛋2個),60min后按上述方法再次行B超測量,計算餐后膽囊容積(V2)。膽囊相對收縮率=(V1-V2)/V1×100%。
3.2 治療結果
3.2.1 2組復發率比較隨訪18個月,治療組56例,膽囊結石復發2例,復發率為3.57%;對照組56例,膽囊結石復發9例,復發率為16.07%。2組患者膽囊結石復發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3.2.2 2組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18個月膽囊壁厚度與膽囊收縮功能比較(±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術后18個月膽囊壁厚度與膽囊收縮功能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膽囊壁厚度(mm)膽囊收縮功能(%)治療組56 2.96±0.79*67.6±6.3*對照組48.6±6.1 56 3.51±0.86
常規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石癥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膽囊切除后引起的各種不良術后綜合征亦引起了諸多學者的密切關注。隨著微創和內鏡技術的發展,保膽取石術被廣泛應用于膽囊結石的治療,亦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仍有些患者術后出現臨床癥狀及結石復發率較高,考慮其主要原因可能與膽汁成分改變和膽囊收縮功能有關。目前,現代醫學術后應用藥物預防結石復發的療效欠佳,而傳統中醫藥在預防結石術后復發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靈樞·本輸》稱“膽者,中精之府”,內藏清凈之液,即膽汁,由肝之余氣所化生,匯集于膽,泄于小腸,以助飲食消化,是保證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而膽汁的化生和排泄,有賴于肝之疏泄功能控制和調節。中醫認為膽結石的形成是由于情志憂郁、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蟲積等因素,致使脾胃運化失常而使濕熱長期蘊結中焦,影響肝膽的疏泄與通降,日久膽液凝結,煎熬成石。筆者針對此病因病機,采用疏肝理氣、利膽化瘀的治療原則,組方利膽防石湯以達到防石、治石的目的。方中雞內金配金錢草化堅消石;柴胡、郁金、木香疏肝行氣解郁,利膽退黃;枳殼行氣寬中除脹;大黃清熱瀉火;甘草益氣和胃,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消積化瘀、利膽疏肝、防石化石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微創保膽取石術后患者應用利膽防石湯進行預防性治療后,較之生理鹽水對照組,不僅可顯著降低膽囊結石復發率,且可顯著減小膽囊壁厚度,改善膽囊收縮功能,進而可避免膽石復發而進行二次手術。推測其機理可能與該方能夠改善機體內環境,促進膽囊黏膜的修復及膽汁分泌,增強膽囊收縮功能,改善膽囊壁的炎癥有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希綱,劉家奇,彭民浩,等.膽石病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附8585例分析.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2,17(2):99
[2]韓積義,崔自介.腹部外科診斷和鑒別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00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82
[4]劉海珍,黃淵金.超聲檢測膽囊功能在保膽取石中的應用.中國內鏡雜志,2011,8(5):548
編輯:傅如海岐軒
R657.420.5
:A
:1672-397X(2014)12-0046-02
方登峰(1977-),男,本科學歷,主治醫師,從事中西醫結合普外科臨床工作。646511866@qq.com
201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