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忠 馬小平
(海安縣中醫院,江蘇海安 226600)
耳穴埋針治療中風后睡眠覺醒綜合征98例臨床觀察
高廣忠 馬小平
(海安縣中醫院,江蘇海安 226600)
目的:觀察耳穴埋針治療中風后睡眠覺醒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128例中風后睡眠覺醒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98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采用耳穴埋針治療,每2~3d更換1次;對照組口服奮乃靜,每次3mg,每日3次。2組均以15d為1個療程。采用PSQI計分法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78%,優于對照組的43.33%;治療組PSQI計分為(9.10±4.37)分,優于對照組的(13.97±5.65)分。結論:耳穴埋針治療中風后睡眠覺醒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優于口服奮乃靜。
中風 睡眠覺醒綜合征 耳穴埋針 PSQI積分
多年來,筆者運用耳穴埋針為主治療中風后睡眠覺醒綜合征9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128例均來源于本院針灸科門診,按就診先后次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98例:男性59例,女性39例;年齡45~82歲;病程3d~2年;腦出血31例,腦梗死59例,腦栓。塞8例。對照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44~81歲;病程3d~2年1個月;腦出血8例,腦梗死19例,腦栓塞3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分類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頭顱CT檢查確診為中風,其檢查符合1983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病診斷標準[1]。
2.1 治療組取耳穴神門、皮質下、交感、心、肝、腎等。每次治療前先用探棒探壓上述穴位,結合耳區的痛點作適當標記,以碘酒消毒上述耳穴,再以75%酒精脫碘消毒,以無菌鑷子夾住無菌撳針埋于上述耳穴,在撳針上覆蓋膠布,以手輕壓固定,每次埋針選一側耳廓,兩耳交替使用,每2~3d更換1次,15d為1個療程。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埋穴位處3~4次,每次每穴按壓20次左右,禁止揉搓,以耳廓產生酸、脹、熱、痛等感覺為度。
2.2 對照組口服奮乃靜,每次3mg,每日3次,15d為1個療程。
3.1 觀察方法睡眠時間、睡眠覺醒程度及覺醒后的精神狀態采用PSQI計分,按照患者癥狀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在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臨床痊愈者停止治療7d后各記錄1次。
3.2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判定。臨床痊愈:夜晚入睡輕松,每晚可睡6~8h,煩躁不安、焦慮等伴隨癥狀消失;顯效:夜晚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達6~8h,但易驚醒;有效:夜晚睡眠改善,但夜晚睡眠時間較前增加小于3h;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變化。
3.3 治療結果
3.3.1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3.2 2組PSQI總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對照組患者PSQI總積分比較(±s)

表2 治療組、對照組患者PSQI總積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差值治療組對照組98 30 18.15±3.75 17.32±4.05 9.10±4.37-9.64±5.78*13.97±5.65-8.11±5.13
周某,男,62歲。2012年9月11日初診。
患者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5d,由門診收入針灸科病區。頭顱CT提示“左基底節區梗死3.1cm× 2.8cm×2.0cm,高血壓三期”。入院時面色萎黃,右上肢肌力I級,下肢I+級,右側病理征(+)。經中西藥治療后病情穩定,肌力逐漸恢復,但自發病后1周患者即出現入睡困難、易驚、睡眠差、心煩易怒、納呆、大便不調,夜晚入睡僅3h,天亮后即感頭昏不適、乏力。曾于睡前口服艾司唑侖片2mg,可入睡4~5h,但仍易驚醒,早晨起床時仍感頭昏、嗜睡無力,故要求耳針治療。證屬肝腎虧虛,痰瘀阻絡,為虛實夾雜之證。給予耳穴神門、皮質下、交感、心、肝、腎等穴位埋針治療,1個療程后上述癥狀消失,入睡快,每晚可睡8h以上,晨起后無明顯不適。同時肌力明顯改善,生活、飲食、排便也明顯有規律。出院后隨訪1年,睡眠倒置癥狀未復發。
中風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睡眠覺醒綜合征為其常見并發癥,表現為白天特別是早晨昏昏欲睡,夜晚難以入眠,或僅入睡1~2h,易驚醒,伴有煩躁不安、焦慮等癥,嚴重影響肢體功能的康復。本病屬于中醫學“不寐”范疇,中醫學認為人的正常睡眠為心神所主,當陽氣由動轉靜時,則為入睡狀態;反之,當陽氣由靜轉動時,即為清醒狀態[3]。中風后陰陽失調,夜晚因陽不入陰則失眠,白天因陰不出表則嗜睡。現代文獻研究表明,腦血管病變患者的睡眠障礙與病灶部位、大小和預后有一定關系[4],腦內具有多個部位與睡眠相關并且直接調控睡眠的各個階段,當腦實質受到損害時,可直接引起相應睡眠階段發生異常改變,最終導致睡眠障礙。調整陰陽,補虛瀉實,是治療中風后睡眠覺醒綜合征的基本大法。《靈樞·根結》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于陽,調陰于陽,精氣乃光,合形于氣,使神內藏。”《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與經絡、臟腑關系密切,通過刺激相應耳穴可有效改善失眠癥狀。本研究取耳神門、皮質下以醒腦益聰,調整精神情志狀態;取心、肝、腎以調整相應臟腑功能,寧心安神,交通心腎。本研究中治療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證實耳穴埋針治療睡眠覺醒綜合征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1]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644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95
[3]黃文東.實用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346
[4]游國雄.腦血管病與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礙.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5(4):63
編輯:華由王沁凱
R743.305
:A
:1672-397X(2014)12-0067-02
高廣忠(1968-),男,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耳針療法及針藥結合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