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輝 鄺衛紅
(1.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廣州 510080;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廣州 510405)
名老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用藥規律分析
劉嘉輝1鄺衛紅2
(1.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廣州 510080;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廣州 510405)
從《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搜集并整理出治療肝硬化腹水的方劑共64首,對其組方用藥規律進行統計分析。64首方劑中用藥共220味,使用頻次1492味次;以補虛藥最多,其次是利水滲濕、理氣、活血化瘀藥;藥性以寒、溫、平為主;藥味以苦、甘、辛為主;歸經以肝、胃、肺、脾、腎為主。名老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注重攻補兼施,以益氣健脾、行氣、利水和活血祛瘀為主要治法。
肝硬化并發癥 腹水 中醫藥療法 用藥規律 名醫經驗
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是寶貴的資源,《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總結了20世紀百余位為中醫藥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中醫臨床工作者的豐富經驗。本研究應用統計分析方法對中國百年百名中醫名家如胡希恕、姜春華、陳景河等診治肝硬化腹水的典型醫案進行分析,挖掘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組方用藥規律,以供臨床參考。
1.1 資料來源醫案來源于《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1]。
1.2 選擇標準明確應用中藥湯劑治療肝硬化腹水的醫案。排除只有方名沒有具體藥物的醫案,排除非中藥湯劑治療的醫案。
1.3 研究方法
1.3.1 數據規范化藥物名稱和功效、四氣、五味、歸經分類以《中藥學》[2]為標準。藥物名稱統一按《中藥學》藥物目錄為準,如川牛膝和懷牛膝均按牛膝記錄,若某種藥物不在《中藥學》藥物目錄內,則參考《中華本草》[3]予以規范。若一味中藥有數種歸經,按數種歸經統計。
1.3.2 統計學方法應用Excel 2007把納入的醫案按格式(編號、方名、藥名、功效、藥性、藥味、歸經等)建立方劑數據庫,并以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頻數分析。
2.1 方劑選取的情況本研究收集到方劑64首,藥物220味,使用頻次1492味次。
2.2 功效分類用藥情況220種藥物涵蓋了《中藥學》分類中除涌吐藥、殺蟲止癢藥和拔毒生肌藥之外的18類中藥。其用藥頻率由高到低的前8位依次為:補虛藥、利水滲濕藥、理氣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化濕藥、解表藥和溫里藥,累計頻數達到85.25%,見表1。其中補虛藥多用白術、當歸、黃芪、鱉甲、黨參、白芍等;利水滲濕藥多用茯苓、澤瀉、豬苓、茵陳、車前子、薏苡仁等;理氣藥多用大腹皮、陳皮、木香、枳殼、青皮、香附等;活血化瘀藥多用丹參、郁金、莪術、桃仁、澤蘭、地鱉蟲等;清熱藥多用紫草、黃連、黃芩等;化濕藥多用厚樸、砂仁、蒼術等;解表藥多用柴胡、桂枝等;溫里藥多用附子、肉桂等;消食藥多用山楂、雞內金等。

表1 不同功效藥物出現的頻數及頻率
2.3 高頻次藥物在64首方劑中藥物使用頻數從高到低依次為:茯苓、白術、大腹皮、澤瀉、丹參、當歸、陳皮、郁金、黃芪、鱉甲等。其中頻數≥20次的藥物有22味,見表2。
2.4 四氣用藥情況寒性藥用得最多,包括微寒、大寒,用藥頻率達到43.60%;其次為溫性藥,包括微溫藥,用藥頻率達到31.19%;再次為平性藥,用藥頻率達到17.90%。以上3種藥性藥物的累積頻率達到92.66%。
2.5五味用藥情況苦味藥用得最多,用藥頻率達到31.80%;其次為甘味藥,用藥頻率達到30.08%;再次為辛味藥,用藥頻率達到23.80%。以上3類藥物的累積頻率達到85.67%。
2.6 歸經用藥情況藥物的所有歸經統計結果顯示,歸肝經的藥物用得最多,其次是歸胃、肺、脾和腎經的藥物,以上5經的累積頻率達到了74.72%,見表3。

表2 使用頻數≥20次的藥物

表3 藥物歸經頻數與頻率
通過對64首處方所用藥物的頻數分析,發現利水滲濕藥茯苓、補虛藥白術和理氣藥大腹皮居前三位;從用藥類別分析,補虛藥、利水滲濕藥、理氣藥和活血化瘀藥之和占所用藥物半數以上。名老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用藥規律體現出攻補兼施的治則,以補益、利水、理氣和活血化瘀的主要治法。
3.1 深究病機,顧護其本補虛藥使用頻次最高,其中以補氣藥為主,占全部補虛藥的51.80%,滋陰藥次之。提示名老中醫治療本病重視扶正固本,尤重益氣健脾。
肝病日久,肝木犯土,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中焦,阻滯氣機,久則經絡不通,氣血凝滯,形成瘀結水留之征。脾陽久虛則損及腎陽,氣化失司,開闔不利,水飲漸多,遂成鼓脹。名老中醫多遵仲景之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尤應重視實脾,多用益氣健脾之品,然而也注意分清脾虛之輕重和類型。若表現脾氣虛為主,則重用益氣健脾之品;如兼有陽虛,則加用溫補脾腎之品,因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須借助于腎陽之溫煦。在處方組藥上多用白術、黃芪、黨參等,并配伍大腹皮、陳皮、木香等品以寓補于運。
久病則陽虛及陰,同時肝損及腎,致肝腎陰傷。肝腎陰虛證是肝硬化腹水后期常見的一種證型。名老中醫治療本病在健脾理氣基礎上,常加滋養肝腎之品。如鱉甲既能滋養陰液,又能軟堅散結;枸杞子益肝陰,養肝體,使肝氣條達;麥冬、沙參等既滋脾胃之陰,又滋肺陰,肺胃津旺,金氣肅降,克制肝木。同時配伍補氣、理氣藥,寓疏于補,使滋陰養血而不遏滯氣機,疏肝理氣又不耗傷陰津。
3.2 三因制宜,消除腹水《醫碥·腫脹》曰:“氣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氣滯而后血結者,有先病血結而后氣滯者,有先病水腫而血隨敗者,有先病血結而水隨蓄者?!比舯孀C為氣滯甚,則法以行氣利水,氣行則水行,名老中醫用藥多選大腹皮、陳皮、茯苓皮,或配以木香、枳殼、青皮以加強行氣作用,并加入利水之劑。若為瘀血甚,則法以化瘀利水,藥選澤蘭、益母草、王不留行、水紅花子并配化瘀之品。若為水濕重,則法以滲濕利水,藥選茯苓、澤瀉、豬苓、茵陳、薏苡仁,此類藥物甘淡平和,各證型腹水均可應用。若脾虛為重,水濕失運,則法以健脾利水,藥選白術、黃芪、黨參、茯苓等。
3.3 扶金抑木,通調水道肝木郁而犯脾土,脾土虛而無力制約腎水,發為腹水。而肺金在五行上可克制肝木,宣肺氣可以抑制肝木。《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對于體內水液的輸布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治療上以辛散之味和歸肺經之藥物宣發肺氣,使水氣從毛竅外散,水液從膀胱而出。名老中醫常用藥物有葶藶子、杏仁、桑白皮等。
3.4 當辨虛實,慎用峻下名老中醫強調用攻逐之法時須明確體質的強弱和正虛邪實的程度,若身體壯實,腹大如鼓,得食脹甚,大小便少而難下,脈弦數有力,可用大黃、十棗湯等攻下逐水,但謹遵“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以免藥用太過,更損陰津。同時強調攻逐不忘扶正。
3.5 隨證組方,應癥而變在鼓脹病程中,可出現各種兼證,用藥要有所側重。肝大者,用鱉甲、馬鞭草、丹參、白芍等以軟肝散結;肝區疼痛者,用丹參、郁金、柴胡、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止痛;黃疸明顯者,用茵陳、大黃、田基黃、虎杖、金錢草等以退黃;胃納欠佳者,用山楂、雞內金、神曲等以消食助消化;小便不利者,用茯苓、澤瀉、車前子等以淡滲利尿。
[1]張文康,佘靖,李振吉,等.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
[2]黃兆勝.中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編輯:吳寧
R287
A
1672-397X(2014)01-0069-02
劉嘉輝(1986-),男,醫學碩士,住院醫師,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
鄺衛紅,992914955@qq.com
20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