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出爐。
此時,距全面完成去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只有7年時間。7年時間在浩瀚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可謂長河一瞬,堪稱短距賽跑。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底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強調指出,“起跑決定后程”。他說,今年工作抓得怎么樣,對起好步、開好局意義重大。
而透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可見政府蹬離“起跑器”時的姿勢、力量與所獲速度的參數。
——這是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的“跳躍式起跑”,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其所奠定的蹄疾步穩的正確姿勢,可避前面不平坦賽道上的各類發展陷阱。
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色調貫穿2014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僅以“改革”一詞所提頻率而論就高達77次。
這份政府工作報告鮮明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報告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
而縱觀整個政府工作報告,其部署的改革涉及經濟、行政、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等領域,范圍之廣、力度之大、突破之深、實質之多,均屬空前。
比較而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部署在篇幅上是最多的,同時鎖定了財稅、金融、國企、投融資、服務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并力求獲得實質性突破。
這與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相呼應。在總共分三大板塊、16個部分的《決定》中,經濟體制改革的篇幅也是最大的,共占6個部分,超過總篇幅的1/3。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份政府工作報告中,諸如“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預算”、“把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制定非國有資本參與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辦法”等一些具體改革很可能將在今年首次實施。
另外,對一些諸如征收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之類的暫時條件不具備、不能立即啟動的改革任務,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抓緊前期準備的部署,積極創造條件,爭取以后適時啟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作為最為艱巨、最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其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最主要突破口,以謀“牽一發而動全身”,則是改革議程優先順序的客觀體現、輕重緩急的科學安排。
國家發改委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表示,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性部署,將使經濟轉型升級在今年取得更大的實質性進展,并有力地牽引聯動其他各個領域實施深化改革。
堅持改革 創新宏觀調控
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深刻影響全面深化改革與宏觀經濟運行在黃金平衡點上實現協同,即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的同時,保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創新政府的宏觀調控作了突出強調。報告指出,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
李克強在報告中解釋說,今年把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兼顧了需要和可能。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有利于增強市場信心,有利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強調,要加強財政、貨幣和產業、投資等政策協同配合,做好政策儲備,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縱觀政府工作報告,宏觀調控的創新與完善主要體現為,在兼顧當前與長遠的前提下,科學確定經濟運行合理區間,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并將其作為預期調節的警戒線。
這意味著,只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既定的配套宏觀政策就保持基本穩定,而政府就主要著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國內外大多數分析人士預測,盡管發達經濟體復蘇態勢愈顯明朗,但是,2014年中國經濟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引擎,一些西方輿論發起的新一輪“中國經濟崩潰論”依然會落空。
首提“發展三內涵”與“改革三改起”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領導層秉持著一個客觀論斷,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
分析人士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發展三內涵”與“改革三改起”。
——我們追求的發展,是提高質量效益、推進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的發展。
——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這實際上是在新歷史起點上,關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新方法論。
“發展三內涵”的提出,因應了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的客觀現實,標志著實質性地從以往過度追求經濟規模與速度,轉入以提升質量與效益為中心,以推進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改革三改起”的提出,則更加明晰了改革的工作原則、政策取向和突破口,“三個改起”分別代表了當前改革的緊迫之處、重要所在和力量凝聚之法。
王小廣說,縱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其所作的各項改革部署和措施安排,充分體現著上述理念與思路,它將證明我國政府的年度改革路線圖是能夠按照預定進度轉化為現實的。
實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繼“新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后,中央提出的又一個“現代化”戰略目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政府如何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實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著墨頗多。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好政府工作,必須加強自身改革建設。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強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努力為人民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如何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如何創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決策、執行、監督機制,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改革,如何全面接受人民監督,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均作出了具體部署。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指出,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表示,這表明,我國正在從經濟社會“管理”的歷史階段進入經濟社會“治理”的歷史新階段,治理結構將從一元單向治理轉向多元交互共同治理,以適應發展的新需要。“這將有助于打破一些地方一提政府職能轉變就卸責、一提政府全面履職就擴權的‘歷史怪圈。”許耀桐說。
政府工作報告還特別對抓緊研究調整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逐步理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保持現有財力格局總體穩定,作出了部署安排。
西方研究組織力學的學者將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權力橫線與縱線(在我國所稱的“條”與“塊”)的交錯稱作“矩陣”難題。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曾表示,由于中國已經產生出世界史上最大的組織機構,其“矩陣”的復雜性也是世所罕見的。
隨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出爐及其有關突破性的改革部署,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我國已開始著力解決“權力經緯”這個世界性的難題。(摘編自新華網) (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