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灼

堅持依法治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把治蜀興川各項事業納入法治化軌道。
——王東明
“法者,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法治的重要性,從《管子》中可見一斑。
2014年,是我省深入推進依法治省的開局之年,按照“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全面貫徹落實《四川省依法治省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無疑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各行各業的共同參與。《綱要》明確,依法治省工作的參與主體是全省人民,責任主體在各級黨委,特別要在組織動員群眾上下功夫,使法治建設成為全省人民共同參與的社會實踐。而這一實踐,關乎經濟能否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關乎解決社會復雜問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關乎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凝心聚力推動四川改革發展的宏大藍圖。
把治蜀興川各項事項納入法治化軌道
1月20日,翟峰等18名省人大代表聯名向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關于制定《四川省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的議案。翟峰認為,制定《四川省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將有利于把我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有利于盡快促進全省城鄉生活垃圾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全面實現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處置。同時,還可以彌補我省至今尚未有生活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規的缺陷,亦有利于把我省已有的地方性規章,上升為地方性法規。
如果說生活垃圾的法治化管理還在申請程序,那么農村飲水安全的法治保護則已經“在路上”。1月1日,《四川省村鎮供水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涵蓋了全省行政區域內村鎮供水、用水的安全衛生、節約利用、統籌兼顧,以及優先保障民眾生活飲用水的原則,這標志著村鎮供水工作已步入法治化軌道,將有力地保護農村飲用水安全。
其實,回顧近段時間,從《四川省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監督管理辦法》,到《四川省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再到《四川省森林防火條例》,每一條每一款,無不彰顯著我省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法治化進程正在提速。正如省委書記王東明1月23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的,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全省上下要認真貫徹落實《綱要》,堅持依法治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把治蜀興川各項事業納入法治化軌道。
助推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今年以來,四川先后制定、修改、廢止地方性法規達300余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180余件,有力地保障了四川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然而,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法治領域,我省都還屬于起步晚、追趕型的省份。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出生于四川資陽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蘇澤林,談及了法治四川建設。對家鄉有著深厚感情的蘇澤林一再強調,要通過法律來推進經濟建設發展,給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的空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省下決心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四川經濟如何轉型?轉型需要哪些保障?將面臨哪些挑戰?這一切無不與法治化進程息息相關。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文對此充滿信心。他認為,在完善和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機會大于挑戰,任重而道遠。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就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做到“立改廢”并舉,當前,推進市場經濟立法的黃金時期已經到來。
黃金期的到來毋庸置疑。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依法治省的雙重機遇期,省委作出指示:在全面推進《綱要》的實施過程中,要緊緊圍繞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確定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完善投資、財稅、環保、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強化對轉方式、調結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等重點工作的法治保障。
深入推進依法治省,成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推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
1月23日,在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王東明書記指出,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在黨領導下建立起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形成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不斷提高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
這種“緊密相連、相互協調”,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看來,涉及到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及個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這三者的關系,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一種正和博弈,來使得我們的治理體系產生最大的效應,取得一個和諧的相互促進的“1+1+1>3”的結果。
2月28日,全省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在成都舉行。省委副書記、省長魏宏一針見血地指出,弄清楚政府在改革和建設中“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清晰“不該做什么和不該用什么方式做”,才能有針對性地在既更好發揮市場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方面進行改革的頂層設計,破解體制機制層面的突出問題。
“三減兩改一加強”被確立為省政府機構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三減”,即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性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兩改”,即是要改革財政管理制度,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一加強”,就是要加強依法行政。也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和部門既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又管好管住管牢該管的。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要解決我省發展面臨的問題,實現全面小康各項目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保障,而這靠的就是法治的思維和法律的制度。
保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歷時一年,三度審議,30余次立法座談會和專家座談會,全省20余萬群眾參與、過濾整合千余條意見和建議,兩年前出臺的《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被很多網友評價為,“這是創新型立法的一大進步”。
人民群眾對立法的參與熱情很高。歲末年初,在省政府2014年立法項目論證會上,68件備選的立法項目在網上接受公眾投票,共獲22萬多票。其中,《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等政府規章項目最受關注。省社科院法學所負責人韓旭認為,生態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尤其對于霧霾污染的治理,群眾非常關注,網上征集意見的得票率也很高,“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候了”。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則不威。”依法治省與每一個四川人息息相關。嚴格執法,是對實施法律法規主體的要求,也將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務;公正司法,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法治四川,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守法、依法辦事的正確導向……
《綱要》對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也明確指出,要推進法治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寺廟、進企業、進單位。
目前,我省已經排出了明確的時間表,由省委辦公廳牽頭成立的四川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研究和解決依法治省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對各地各部門依法治省工作的考核,并將考核情況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和年度述職述廉報告的重要內容。對黨員領導干部和司法公職人員建立法治檔案。在全省各級黨政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中全面推行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持權責統一、有錯必究。各級人大綜合運用審議報告、執法檢查、專題詢問、組織人大代表視察等形式,監督依法治省有關工作的落實情況。(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