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婕


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上這樣記述:“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筑,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形成者也。”牌坊作為古建筑之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展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民風民俗,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造型藝術中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記載著重要的歷史事實。這些牌坊作為傳統社會的見證者和記載者,在歷史長河中綿延生息。
在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官馬大道,現在的漢源九襄鎮,聳立著一座著名的“雙節孝”石牌坊,上面獨具匠心地鐫刻了48部戲文,古時曾有成都出南門第一坊的美譽;在隆昌縣青石板鋪成的巴蜀古驛道上,那些古樸雄偉、儒雅肅穆的石牌坊,走過500多年的歲月,透出一種滄桑之美和典雅之韻……巴蜀地區現存的220余座珍貴牌坊猶如掩埋在歷史塵埃中的寶藏,因其精美的雕刻藝術和極具地方特色的銘文,成為研究巴蜀地方歷史、文化、民俗的“立體活史書”。
然而,散落在巴蜀大地上的牌坊,由于野外風化、拆建、人為破壞等各種原因,有不少招致損毀,甚至難覓蹤影。據《綿陽縣志》記載,民國21年綿陽境內共有40座牌坊,現僅存7座;還有許多牌坊只在地名上留下了痕跡,如成都牌坊巷、廣安牌坊村、大竹牌坊鄉……面對如此現狀,對巴蜀牌坊進行了10多年實地考察研究的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黃尚軍發出呼吁:“每一座牌坊,都是研究巴蜀歷史、民俗的活史書,也是精美的建筑、雕刻藝術品。各地應當盡全力保護好它們,讓這道獨特的人文風景流傳下去。”
滄海桑田 巴蜀牌坊見證了那些歷史
立牌坊,是中國文化傳統與社會生活的具象反映。研究表明,牌坊不僅記載著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還見證了移民入川和農民起義等歷史。
位于雅安上里古鎮東陳家山犀牛望月處的“九世同居”和“陳氏節孝”石牌坊,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它們記錄了這個家族九世同居、和睦相處的傳奇故事。當地老人回憶:“陳家人丁最興旺的時候,多達一千多人。每到開飯時都要敲梆鳴示,幾十桌飯菜擺好,再按照輩分輪流上桌吃飯。”
順著蜿蜒的山路尋去,叢林深處兩通石牌坊并排而立,左邊是“九世同居”牌坊,右邊便是“陳氏節孝”石牌坊,前面還立著帶斗的石桅桿。這組石牌坊是嘉慶六年(1801年)所立,其上刻有《陳氏家訓》和《宗支錄》兩則碑文,講述了陳氏家族的歷史和淵源。據《宗支錄》記載,陳氏祖先陳崇入川前居住在江西,而后陳家在清初入川,曾經多次舉家遷徙,住過名山縣的陳家壩,后來才遷居到名山和雅安交界處的陳家灣。在這里,陳家人不忘祖訓,一直延續著不分家的傳統,同吃同住,在當時被譽為是中國漢族最大的一個家庭,受到朝廷嘉獎而立家譜石坊。
現隆昌二中校園內,矗立著一座通高15米,面闊10米的山門石坊。石坊造型高大雄偉,每一鰲尖上方站立一只神獸,遠遠望去,好像這些神獸都在對天拜祭。這便是禹王宮山門坊,它見證了清初曾有大量湖廣籍人入隆昌的歷史。
據記載,禹王宮又名禹廟、湖廣會館,為清康熙年間,從湖廣移民來四川的大商人集資修建而成。湖廣人以大禹為祖先,遂建禹王宮來祭祀。在禹王宮內,還可進行聚會、解決糾紛等活動,故又稱作湖廣會館。
另外,在達州、巴中、成都蒲江等地的牌坊銘文中,也有不少移民入川的記載。自元至清,四川歷經各種天災人禍。因巴蜀地廣人稀,巴蜀地方官員多次上疏皇帝,請求移外省民眾入川,清廷準奏,于是形成了清初上百年規模宏大的移民入川潮。而移民來源可分北東兩線:北線來自中原,人數少;東線來自湖廣,人數眾多,占移民總數的80%以上,這些牌坊上的記載是研究“湖廣填四川”的珍貴史料。
關于四川農民起義的情況也能從巴蜀牌坊銘文中找到蹤影,特別是合江縣九支鎮鎖口鄉文昌宮村放牛坪劉家寨的懸崖石刻銘文,較詳細地記錄了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及其部下在合江縣境內及附近地區活動的情況。這為現代人進一步探索太平軍在川南一帶,乃至整個巴蜀地區的活動情況提供了十分珍貴的線索。
匠心獨運 巴蜀牌坊鐫刻了那些文化
矗立在巴山蜀水之間的眾多牌坊,每一座都是代表巴蜀民間藝術與技藝的精品,從局部到整座牌坊,從鬼斧神工的雕刻工藝到生動的文學戲曲故事,無不顯示出獨特的民間文化魅力。
究竟巴蜀哪一個牌坊最有特色?作為研究者,黃尚軍首推漢源九襄“雙節孝”牌坊。盡管對這座“刻有48部戲文”的清道光年間牌坊早有耳聞,但當黃尚軍一行人趕往實地時,仍然驚嘆于它精湛的工藝。
這座高11米,寬10米,四柱、三間、七樓、四層多脊檐的牌坊,立柱下夾嵌8尊威武雄獅,其上各坐一尊慈善肅穆的菩薩。16個凌空高翹的云紋飛檐上,有背插寶劍的神獸鴟吻,整座牌坊如多只展翅欲飛的大鵬。最讓人叫絕的是,整座牌坊融川劇藝術于一體,按“忠、孝、節、義”為主題雕成48本傳統川劇戲曲,浮雕169幅,大小人物570余個,皆面目清晰,姿態各異。其戲曲劇目豐富多彩,如表現古代婦女的忠烈節義及巾幗不讓須眉的“穆桂英掛帥”;宣揚百善孝為先的“木蓮救母”“安安送米”等;表達人們祈望福祿壽喜的“十八學士”“蟠桃會”等;還有取材于古典小說《紅樓夢》《西游記》等的傳統故事。
“雙節孝”牌坊由當地偶然發跡的黃體誠,為感恩寡母、恩嫂的養育,上報道光皇帝頒發“圣旨”而修建。黃體誠自費請石匠上百人,歷時3年建成。如今100多年過去了,當地人仍有這樣的感覺:“每當抬頭望牌坊時,總覺得48 本戲在上頭唱。”
巴蜀牌坊多以石材建造,材質本身色彩肅穆莊嚴,不施彩繪即已誘人至極,而另一類“化了彩妝”的牌坊,更為其藝術特色增添了靚麗的一筆。名山縣蒙頂山永興寺寺門坊、萬源市柳黃鄉柳黃村張建成墓坊等,雕刻畫面幾乎全部著彩,盡管歷經歲月的磨洗,至今仍金碧輝煌、艷麗如新。其上所刻山川地貌、衣帽服飾、桌椅家具等,都依照戲曲舞臺加以細致彩繪,一眼望去,儼然一個色彩斑斕的舞臺場景。
彌足珍貴 巴蜀牌坊記載了那些民俗
在民俗學家袁庭棟眼中,四川留存的牌坊不管是雕繪的龍鳳獅虎、八仙等圖案,還是普通人生活場景的形象,如打獵、釣魚、放牛、品茶等,無一不生動展示著中國古代的民風民俗。
漫步在洛帶古鎮,你會看到一個六角雙層,通體呈青灰色的塔,塔身有一個倒U形的小孔,上面寫著“字庫”二字,你會想,這塔有什么用呢?原來它和清人敬惜字紙的民俗有關。
清人崇文,不僅尊孔祭孔,熱心科舉功名,還敬惜字紙。字紙,即有字的廢紙。“字紙簍”“滿地都是字紙”等話至今還常常出現在巴蜀人口中。
民國前,許多地方都建有惜字庫、惜字塔等,用以回收字紙并焚化。如成都舊有惜字宮,崇州街子古鎮、蒲江西來古鎮今有惜字塔,鹽亭縣麻秧鄉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牌坊形制的字庫,當地人稱為“字庫牌坊”。除開身體力行敬惜字紙外,清代還出現假托文昌帝君之名,作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惜字律》。并將其刻在單獨的石碑或牌坊上。黃尚軍說,從現存多篇勸人敬惜字紙的銘文來看,當今部分巴蜀人仍認為書中有神,不能坐于其上,這可能也是清人惜字的遺風。
“你聽說過鯉魚跳龍門,但你見過烏龜跳龍門嗎?”在達州石橋鎮列寧街的徐汪氏節孝坊上,記者就看見了烏龜的矯健身姿,它也想一躍龍門?民間傳說里,鯉魚跳龍門只限定了72個名額,烏龜、螃蟹、青蛙怎么也躍龍門呢?這也許可看作是四川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精神。
巴蜀牌坊的文化民俗,待考的還有很多。在渠縣任家鄉興武村二社,一個小孩引黃尚軍到了一塊水田邊,等黃尚軍挽著褲腿下到水田中去,抬頭一看,王賈氏節孝坊的“圣旨”二字下,雕刻了一個身穿肚兜的裸體男童。黃尚軍說:“這個裸童的含義,現在還是未解之謎。”(責編:彭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