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雪
非營利藝術組織對美國文化大環境的影響與作用
■韓飛雪
根據格利·格羅伯曼(Gary M.Grobman)的定義,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其盈余用來維持組織日常正常運轉的,或用來完成其使命和目標的組織。非營利組織有時亦稱為第三部門,它與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和企業界的民營部門(第二部門)一起,形成了三種影響社會的重要力量。
非營利藝術組織是非營利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類別,即文化娛樂類別。除了文化娛樂類別,非營利組織所包含的內容還很廣泛,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非營利組織比較研究中心提出的分類體系,非營利組織分為12類:1.文化娛樂類,包括文化藝術、休閑娛樂、服務俱樂部等;2.教育研究類,包括中小學教育、高中以上教育、其他教育、教育研究等;3.健康類,包括醫院康復、醫療機構、心理健康與咨詢、其他健康服務等;4.社會服務類,包括社會服務、緊急救護、收入支持與維持等;5.環境類,包括環境、動物等;6.發展與住宅類,包括經濟社會與社區發展、住宅、就業訓練等;7.法律類,包括法律宣傳與政治、公民與宣傳組織、法律服務、政治組織等;8.慈善中介與志愿性服務類,包括募捐服務、志愿服務組織等;9.國際活動類,包括國際救護組織、人權組織、發展協會組織等;10.宗教類,包括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等;11.商業與專業協會類,包括商業協會、勞工聯盟、專業組織等;12.其他。非營利藝術組織其中也包含了各類藝術類別:藝術教育,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樂團,舞蹈團等等。
美國的非營利藝術組織由于其自發性、自愿性、和公益性的特殊性,在政府及市場企業所涉及不到,或涉及較少的區域,滿足了人們多樣的精神藝術文化需求,對美國的文化大環境有著極其突出的影響與作用。寬松的政策,社會的廣泛參與,人民的需求,使得非營利藝術組織在美國發展迅速,藝術種類繁多,百花齊放。美國每年都會涌現許多不同規格的非營利藝術組織,其影響力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促成了美國生機勃勃的文化氛圍,奠定了美國的文化大國地位。本文以下將分五點來詳細闡述非營利藝術組織對美國文化大環境的影響與作用。
非營利組織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其使命。使命是非營利組織公益性的體現,也是其組織工作和行動的目標。使命的神圣性,成就了非營利組織的偉大服務性。所有的組織成員必定是贊同,信奉組織使命的。同時,組織使命也吸引著更多的人加入到組織中來。

圖1 非營利藝術組織中人員分配流程
參與到非營利藝術組織的活動門檻很淺,只要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人們基本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志愿者職位。小到某個學校劇院演出時的領座引導員,大到為大都會博物館捐贈100萬美元的捐贈人,人人都可以為非營利組織做出貢獻。就如董事會成員自愿加入組織董事會,并在社交中宣傳組織,尋找新的董事會成員和捐贈者為組織提供新鮮血液。志愿者從上而下貫穿整個組織,每個流程(見圖1)。一方面,因為非營利藝術組織包容性強,以人文本,歡迎人們參與其中,人們也容易參與其中,另一方面,由于藝術的娛樂性,觀賞性,及其自身對大眾的吸引力,人們也主動愿意參與其中,這就為美國文化組織奠定了全民基礎,文化藝術也慢慢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提升全民文化素質起了很大作用。
美國非營利組織得益于國家政策扶持,主要體現在基金扶持和稅務扶持兩個方面上。基金扶持方面,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作為隸屬于美國聯邦政府下的獨立機構,向藝術界、藝術家、展覽提供基金。同時各級市政府也都設立基金給予支持。稅務扶持方面,經過美國國內稅務局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認定,符合501(c)3的非營利藝術組織可以獲得減少或免除稅務的待遇。為其捐獻的捐獻人的企業也可以收到減免稅收的優待。這使得許多企業爭相以金錢,物品,場地或服務對非營利藝術組織進行捐款,資助,和幫助,間接促進了產業融合。
同時根據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的調查,美國有超過7千萬人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或為其提供志愿服務。在美國各產業中,非營利組織員工是繼零售業和制造業之后第三大勞動人群。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調查網站“引導星”(Guidestar)的數據,目前美國藝術文化和人文類的非營利組織超過110,165個,如此可觀的規模,為美國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現今全球數字化,娛樂化高速發展的世界中,如貝多芬,巴赫,梵高,艾舍爾之類為代表的高雅文化顯得有些曲高和寡,漸漸喪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西方國家也不例外。為了保證高雅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培養長期觀眾遠比吸引臨時觀眾要重要。特別是孩子,作為下一代觀眾,甚至是傳承人,對他們的文化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在這一點上,美國非營利文化組織也做出了長遠的貢獻。
筆者曾經采訪過旅行演藝家組合 (Traveling Players Ensemble)的創始人金妮·哈里森(Jeanne E.Harrison)女士,她將西方戲劇的起源融入進教學中,帶領學生圍著篝火在大自然中野營排練劇目。這些孩子大多都在9-18歲之間,在他們課程結束的時候,他們會穿上由老師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戲服在舞臺上演出莎士比亞的作品片段。如此生澀拗口的臺詞,連專業演員也很難掌握,可是這些孩子卻神色俱佳的成功的演出了大師的作品。高雅藝術難以被理解,難以被接受,難以跟上潮流的特點,在這些孩子面前被輕而易舉的化解了。他們在玩樂中所接受,學習并傳承了高雅藝術。
像旅行演藝家組合這樣的非營利藝術培訓機構在美國有很多,不僅僅局限在戲劇這一個領域,音樂,美術,設計等等,在政府規定的學校體系之外,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包含藝術種類繁多,甚至常常涉及政府和企業涉及之外的藝術領域。美國藝術界百花齊放,文化豐富多彩,擴大文化消費,反作用促進文化生產。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萊斯特·薩拉蒙(Lester M.Salamon)教授的書中寫到,2009年美國非營利組織創造了1.913萬億美元的收益,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俄國,或是印度中的任意一個國家的GDP。
薩拉蒙教授還指出,美國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中10%是來自于慈善,38%來自于政府,52%來自于組織平時盈利收取的費用。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除了占盡國家政策傾斜的天時,社會各界支持的地利之外,組織自身也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努力實現自給自足,更好的完成組織使命。
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并不是不盈利,而是將盈利的所得用于更好的完成使命和維持組織正常運營。為實現此目標,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必須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尊重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則。
以美國弗吉尼亞州捕狼表演藝術基金會 (Wolf Trap Foundation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為例,它擁有三個表演劇場,由基金會掌管,每年舉行100多場演出。因為是非營利組織,所以它的票價較低,同樣的百老匯劇目,原價六十到三百美元,這里售價十幾至五十美元。
除了利用價格優勢吸引觀眾之外,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還非常注重組織和項目的宣傳和市場營銷。因為資金有限,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特別善于運用各類平臺展示自己,從傳統的口碑宣傳開始,到與時俱進,利用網絡平臺,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等,與開銷較大的廣告投放,專業訪談,新聞發布會等等手段相結合,建立,完善自己強有力的競爭性。
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爾(Joseph S.Nye)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開始,文化作為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手段,在政治上又上升了一個臺階。文化有廣泛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它不僅僅關乎著人們個人的精神需求,還涉及到國家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重要體現,美國作為一個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大國,提升與其硬實力相對應的文化軟實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正興的重要標志。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保證了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權,避免了在現今全球化趨勢下,被他國文化入侵、滲透、與和平演變。約瑟夫·奈呼吁政府支持文化的輸出,認為政府倡導的文化交流項目有助于提醒人們美國的價值觀和文化的非商業方面,文化的大量、開放和公正的傳播可以以一種政府宣傳達不到的方式提高美國軟實力。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作為文化的非商業中的代表,美國軟實力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民間自發形成的力量,為美國筑起了一道無形的文化防護層,同時也成功的向世界傳播了美國的價值觀。
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在國家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紐約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等等,美國這些國家級的非營利藝術組織無一不是所處城市的文化地標,國家的文化名片,國際的文化品牌,增強著文化競爭力,傳播著美國文化,向世界宣傳著美國文化大國的地位。
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種類繁多,秉持它們崇高的使命感,以最親和,最觸手可及的姿態將文化藝術融入人們的生活,在藝術文化普及,提高人民藝術欣賞水平方面發揮著作用,與美國文化產業遙相呼應,形成了強烈的文化氛圍。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是美國藝術界富有特點,不可替代的一支生力軍。
非營利藝術組織對于美國而言,承擔起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責任。對美國文化大環境很好地做到了以人為本的作用,將藝術回歸其本源,追求藝術的真善美,保持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較少受到了市場化的侵蝕。就這點上來說,美國非營利藝術組織是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之處的。
我國今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藝術領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但是,在改革不斷深化過程中,文化藝術工作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現象。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唯票房、唯收視率、唯上座率、一切向錢看的現象。因此,將社會利益最大化,經濟利益最優化作為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非常必要的。社會利益最大化,強調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性,通過藝術來提升人們幸福指數,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中國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