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懋盛
舞臺攝影中的兩大誤區
■張懋盛
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多姿多彩起來,各類演出活動爭相斗妍;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數碼攝影的日新月異,加上經濟生活的改善,原來只有專業攝影師才有的設備,已經大大普及,很多“發燒友”的設備已經超越專業攝影師,各種演出場館隨處可見“長槍短炮”,陣陣“狂轟亂炸”,不亦樂乎!
但對于舞臺攝影這個特殊題材,大多數攝影者還是知之甚少,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筆者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攝影者就舞臺攝影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我總結下主要有兩個誤區:一是覺得舞臺演出燈光比較昏暗,照明不足;二是覺得舞臺燈光色彩變化較大,不易掌握。
筆者以三十多年舞臺攝影的經驗,來談談這兩大誤區:
的確,沒有舞臺攝影經驗的朋友初次接觸,一看測光,的確是很暗,就怕曝光不足,好在現在數碼照相機可以提高感光度,就把感光度提的高高的;也難怪他們,多年以前筆者應邀在一個學院講課,學院選用的教材是某大攝影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名列多位著名攝影家作為編者,其中在關于舞臺攝影的段落中,就赫然印著“舞臺由于光照不足,需要大光圈、慢快門仔細拍攝”,我真是無語!只有告訴學生們,這是錯誤的!
那我們就來看看為什么舞臺演出需要大量的燈光來提供照明和營造各種氣氛,一般僅僅所謂“面光”就需要十幾盞上千瓦數的燈,且還有其他如“耳光”“柱光”“側光”“頂光”“逆光”“腳光”等等光源的輔助照明,一臺演出的燈光有幾十盞燈,基本在十幾萬瓦以上,大型演出的燈光百十盞燈有幾十萬瓦的也是常事,就算是只用一盞的特殊情況,也是上千瓦,我們拍攝曝光也是足夠了!
那我們為什么測不到呢?那是因為我們照相機的測光表的原因!一般我們測光使用照相機的平均測光,只能測到你取景框內大部分的部位的光線,在舞臺這個特殊場合,大量的光線是投射在演員身上,其余背景上只有很少的漫射光,它“欺騙”了我們的測光表,告訴你很暗很暗,就算是使用照相機上的所謂點測光也還是會有較大的偏差,除非你近距離測人物身上的光!所以我們不加以調整的拍攝結果,必然是過度曝光。有過多次拍攝的經驗就知道舞臺的光線是很亮的,我們在拍攝中不要被照相機的測光表誤導,好在現在數碼照相機可以馬上看到拍攝的照片,有條件的可以先試拍幾張,檢查下曝光情況,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第二個誤區也是因為舞臺的特殊性造成的。
舞臺演出照明的器材和我們日常使用的燈光不同,屬于低色溫燈,加上燈光設計師在演出需求上的變化,需要加上各種色紙以營造出絢麗多彩、豐富多變的舞臺氣氛。很多攝影者在拍攝舞臺照片時依然遵照老經驗,把照相機色溫調整放在自動上,在一般的場合可以應付,但在舞臺攝影時,這恰恰就強化了目前數碼照相機在色溫調整中的弱點,加上色溫差別比較大,拍攝出來的照片色彩就會有很大的誤差。舞臺燈光的色溫一般是在 3200K,在實際演出中,燈光師一般不會把亮度推到最高,所以我們在拍攝舞臺照片時,應該先調整好照相機的色溫控制,最好把色溫手動調整并固定到3000K左右,不去跟隨舞臺氣氛的色彩變化,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色彩就可以基本接近舞臺燈光的實際色彩效果。至于舞臺演出中的各種色彩變化,那都是燈光師根據演出需要營造的氣氛設計出來的,我們不必要去改變它,保持演出的色彩效果也是我們照片的需求,除非你刻意要追求所謂的色彩還原或奇異的色彩效果。
舞臺是個由各種燈光的明暗變化、色彩的千姿百態營造出的奇幻效果的地方,作為攝影者去展現這樣的各種變幻,其實就應該根據舞臺實際情況,熟悉并簡化照相機的調整,以不變應萬變,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抓取演員的精彩表演上,才會有更精彩、漂亮的作品產生。愿大家在舞臺攝影的這個領域各得其樂,拍攝出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