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農
完善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建議
●羅建農
財政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文件要求,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銀發 【2007】246號文件對4項涉農貸款增量進行財政獎勵,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央行文件對此說明詮釋并不全面也不夠具體,致使在實踐操作中存在以下幾種現象和問題,不利于該項政策的實施。筆者通過對財政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一)“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支農貸款”定義不清晰
一是企業所在地定義不清,不清楚是企業注冊、登記所在地還是在生產經營所在地,以及是指在其村鎮還是在縣域內;二是支農貸款定義不清,如企業雇用了農民工并不能就此將該企業定性為涉農企業,所以必須明確支農貸款所投資的具體行業及領域。
(二)“農戶消費和其他生產經營貸款”定義不清晰
一是農戶消費貸款,如購買商品房等行為,購買套數和地域的限制性規定不明確;二是農戶的其他生產經營貸款定義不清晰,需要明確生產經營的行業領域。
(三)對涉農貸款沒有明確定義
(四)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項目概念模糊
上報的貸款項目較多不符合政策規定,使申報主體和審核主體無謂地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影響工作效率。
(五)沒有全面而又具操作性的政策文件
有的貸款主體存在刻意規避政策約束的現象和行為,如將企業貸款個人化等現象,審核人員工作中雖力求按政策的精神去執行和宣傳解釋,但許多貸款主體依舊疑惑不解。
為使此項涉農貸款政策更好地發揮扶持“三農”的效能,統一相關部門和機構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以更好體現財政政策的公平性、社會性、績效性,需要有政策權威性劃分標準,因此,當務之急是更新完善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辦法。
(一)擴大縣域金融機構范圍
目前規定的縣域金融機構不含地級市轄區(縣級)域內的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這些區雖然屬于城市的范疇,但從地理位置看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區還是有很多農田和農村人口,屬于城鄉的結合部,如果把這些區域的金融機構排除在外就會形成真空區,不利于這些區的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這些區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過渡與發展(如農副產品加工生產及物流業等),更不利于這些區全面城鎮化的進程。因此,建議擴大縣域金融機構范圍。
(二)明確“農村企業和組織”的定義
三是構建融資服務體系,解決入駐企業融資難問題。Z公司通過自身建設以及與專業機構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從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兩個方面構建融資服務體系,為入駐企業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在債權融資方面,Z公司與綿陽市農業銀行科技支行以及綿陽市商業銀行軍民融合支行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滿足了入駐企業債權融資的相關需求。在股權融資方面,Z公司聯合廣東瑞邦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四川中物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不僅將自身成立的種子孵化基金1000萬元用于入駐企業投資運作,而且還順利打通了成長型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通道。
一是明確只要農村企業注冊地址或是經營場所在本縣轄區的都符合政策,無需顧及企業注冊資金來源及出資人的身份;二是明確農村企業及組織只要其貸款用于農林牧漁和支農方向領域都符合政策,無需顧及其法人、工商、稅務登記所屬的性質、經營行業范圍。
(三)明確“農戶消費和生產經營貸款”的定義
一是按照農業戶口來區別。農戶也有可能是擁有農村戶口的企業主,而農戶和農村企業貸款納入政策范圍標準是不同的,是屬于企業還是屬于農戶貸款,應以承貸主體貸款時遞交申請的身份而定。二是明確農戶消費貸款的定義。對消費貸款要列出限制性的項目或數量,如農戶的住房消費,其可能會貸款在本縣購置多套商品房,甚至到大中城市購置商品房 (不違反限購政策)等等。三是農戶的其他生產經營貸款也必須列出限制性的項目或金額,如農戶個人經營或以個人的名義抵押貸款用于其經營工廠、礦山等等,依據法理和政策精神,國家沒有禁止和限制性規定的,企業和個人都可以從事和參與,財政獎勵政策應對此做出限制性規定。
(四)明確“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支農貸款”的定義
雖然涉及“三農”的貸款都屬涉農貸款,但比較寬泛且難以量化,必須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上來。因此,在明確涉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貸款都屬支農貸款范圍的同時,必須對項目加以明細化和具體化,如將農田基本建設貸款、各類農產品加工貸款、農業生產資料制造貸款、農用物資及農副產品流通貸款(含農產品出口貸款)、農業科技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項目(修路、建學校、新農村建設)等等,列入財政獎勵目錄之中。
(五)扶持農產品的倉儲運輸物流環節
各級政府對農業種植養殖業高度重視,中央財政出臺了鼓勵生產的多項財政補助政策,但是由于蔬菜水果生豬等農產品的保鮮和養殖成本原因,部分農產品具有成熟上市時間集中的特點,市場短時間內難以消化,經常導致農產品成本售價倒掛,農產品爛在地里無人采摘情況,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要重視對農產品的倉儲和物流業的財政扶持,將倉儲物流類公司貸款列入涉農貸款獎勵名單,扶持其做大做強形成渠道網絡。
(六)降低農林牧漁生產環節的農業貸款利率
在審核工作中發現農戶或農村企業申請農林牧漁生產環節的農業貸款比例較低,究其原因:一是種植養殖業風險比較大,制約了生產經營者做大的積極性;二是因行業進入的門檻較低,且事關百姓的菜籃子,價格高了市場和政府的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都會進行雙向調節,行業利潤不可能很高;三是涉農貸款的利率不低,多在7%以上,降低了生產者的貸款意向。因此,要降低農林牧漁生產環節的貸款利率,按照央行基準貸款利率放貸,其與市場化利率的差額部分,通過提高貼息率方式由政府財政買單。
(七)加強財政政策的調控能力和效率
通過從政策層面對上述一些概念定義的厘清,形成涉農貸款財政獎勵項目目錄指引,鼓勵金融機構扶持“三農”發展,一是能夠形成財政進行政策調控的窗口,根據國家宏觀經濟和產業經濟的發展狀況,通過增減涉農貸款獎勵項目,提高或降低財政獎勵比例的工具,提高財政對宏觀經濟主動調控的能力;二是形成一個有政策可依托的操作規范架構,以提高各管理部門執行政策的準確性,實現財政政策執行效率的均衡統一。■
財政部駐江西專員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