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兵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所以小學數學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信息技術正是這樣一座橋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數學為載體, 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把它作為獲取知識的工具,改變傳統的數學模式,改善教與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與發展,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真正做到巧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習內容更具趣味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這個動態建構的過程中,學習興趣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它既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開端,又是保障學生主動參與持久性的動力源泉。根據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好玩、求知欲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將動畫、聲音、圖片、視頻有機結合,創設一些生動的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等,使學生學習的內容具有趣味性,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心理需求,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軟件設計如下的導入:在動物運動會上,小猴、小鹿和小熊貓要進行獨輪車比賽,小猴子的車輪是圓形的,小鹿的車輪是橢圓形的,小熊貓的車輪是方形的。比賽開始后,小猴子騎的車子既快又平穩地前進,小鹿騎的車子一高一低進行,小熊貓騎的車子甚至不能滾動,最終小猴子輕易獲得了冠軍。精彩有趣的比賽畫面,立刻就引起了同學們的注意,就連一些平時不喜歡數學課的學生此時也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提問:車輪又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車軸又為什么安在車輪的中心位置?這樣,孩子們在情境中產生問題,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的角色,探索問題的學習熱情極其高漲,思維也異常活躍,進入了學習的最佳狀態。為解決問題,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來就是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嘗試畫圓,剪圓,折圓找圓心,利用圓形紙片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征及其關系。針對同學們的發現,我再用計算機輔助以鮮艷的色彩和動畫效果,給予驗證。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現車輪及軸心轉動時留下的軌跡,結合畫面,學生借助圓的特征圓滿地解決了課始引發的重要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問題的提出、探究、解決,源自于情境的創設,興趣的產生,其中多媒體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講演結合,讓學習內容更具過程性
多媒體技術的形象化和直觀化特征,克服了傳統教學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個嘴巴的局限,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功能,把豐富的信息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向學生進行傳輸和反饋,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喚醒主體沉睡的潛能,有助于學生的發展,也使教學環境得到延伸和擴展。運用多媒體技術,讓教材內容、學習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更具有形象性。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功能,為突出教學重點發揮著靠教師嘴巴講解無法達到的作用。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為了突破“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兒”這個重點,我設計了計算機輔助課件進行演示,先展示大、中、小三個圓的周長拉曲為直成三條長短不同的線段,然后用三條直徑分別去測量各自的周長,量3次后都剩余一小截,加紅色并閃動剩余的一小截,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兒”的規律。這個動態的過程是傳統教學手段所不能解決的,而用CAI課件卻能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觀察理解新知,達到了突出強調教材的重點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動靜結合,讓學習內容更具生動性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而數學的嚴密性、邏輯性又使許多知識比較抽象、枯燥,學生難于理解,這于孩子的思維特點產生了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現代信息技術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動態的過程靜態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的功能,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把教材的難點分散、易化,幫助學生形象地揭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正確理解和掌握學習難點,構建新的數學知識結構,掌握數學思想。例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設計兩輛汽車相向運動的過程,學生倍感興趣,同時清楚地觀察到:兩輛汽車1小時共行多少路程?2小時、3小時呢?……直至相遇。通過課件演示,學生對汽車運動的時間、地點、方向、運動結果就有了清晰、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課件再把運動的過程抽象成線段圖,一方面學生能夠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靜止的圖示所反映的運動過程,另一方面靜止的線段圖又便于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學習的內容具有極強的生動性,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四、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溝通生活,讓學生內容更具生活性
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內容往往是經過加工處理,具有典型性和理想化的題目模式;而生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紛繁復雜的現象,兩者截然不同。我們進行的教學改革,正是要求我們從呆板的教科書中走出來,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在自己所熟悉的、親切的生活氛圍中進行知識的獲取,才能更真實,更能理解并學以致用,“我需要我要學”。而作為教學主要參與者的教師在理解教材、駕馭教材的同時也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讓教材資源更貼近于學生的實際需要。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為教師開發生活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例如,教學實驗教科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利用我國“神舟5號”發射成功這一資源,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神舟5號”發射升空的片斷錄象,然后畫面放大并靜止運載火箭,問:“同學們看了這段錄象,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再問:“你們知道‘神舟5號是用什么發射的?”課件又在火箭的中間添上一條紅線。“火箭中間紅線的兩邊大小怎樣?”老師運用多媒體把火箭左下角的一個圓柱移到右邊,問:“如果是這種火箭,發射上空會是什么后果?”待學生討論后,老師又把右邊的一個圓柱還原到左邊,說:“生活中許多物體像火箭一樣,沿著中間把它分成兩半,這兩半的大小會完全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樣的物體——軸對稱圖形。”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創設了學習情境,而且從生活中捕捉到的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輔助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與于生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很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也使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的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學生而言,信息技術將成為他們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工具。對教師而言,必須具有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觀,教學中要設法找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切入點,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夠在和諧的狀態下出現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與不足,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必須是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科教學服務的前提下,信息技術并不是學科教學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