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敏
摘 要 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重視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建設,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文章以“問題意識”為出發(fā)點,探討歷史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 問題意識;策略;歷史課堂
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勵的情況下,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就增加了老師與學生的壓力。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問題意識”培養(yǎng)教學,將課堂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充分發(fā)揮引導、啟迪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課堂學習的主人,這才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目前,很多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基本知識的教授,但是常常忽視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沒有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落到實處。
一、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
以往歷史課堂都是以老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在輕松的歷史課堂氛圍中提出問題,老師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初中歷史課堂的學習中。整個課程的節(jié)奏完全由教師操控,即使學生發(fā)現問題也不敢問,至于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想法,就藏在自己的心理,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慢慢被消除。因此,我們必須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提問氛圍。
任何事物的觸發(fā)和發(fā)展都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創(chuàng)設提問氛圍。但是現在的老師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隨時保持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育學家在實踐中總結得出,要想一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只有當他感覺學習的的環(huán)境自由的情況下,才能夠讓思維更加活躍。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師可以逐漸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減少課堂氣氛的嚴肅性,逐漸消除學生對歷史課堂的懼怕感。根據教學經驗得出,只有輕松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開發(fā)學生學習的智利,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從而有效增加初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
二、改進學習方式,觸發(fā)學生愛問思緒
設計“中心題目”,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觸發(fā)學生愛問。根據教材內容的方向設計“中心題目”讓學生可以通過這個題目引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提出新的問題。給出的題目是讓學生不局限于書本,讓學生多看多學,從而達到博學多問。
留出重難點的“空白處”,觸發(fā)學生質疑。“空白處”是需要教師故意在問題上跳過重點或者少講重點,留出這點“縫隙”給學生作為思想空間。這樣能促進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思維,提高思維敏捷性,觸發(fā)提問的欲望。在教學中,留出“空白處”能不斷的碰撞學生的思維,進而讓學生善思善問,樂思樂問。
借助感性材料,觸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巧問。想象力是無邊無際的,因此想象力比知識更加重要,是知識的源泉。豐富的想象力是需要大量的材料和知識的,只有無邊無際的想象,才能提出問題,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有新的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史實材料、現實材料、實踐活動,來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通過比較、感受、領悟歷史情境等方法,讓學生能敢于提出問題,最終還能解決問題。
三、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注重提問的深度
初中歷史老師在備課課程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更多科學合理的問題。但是,也必須在學生易懂的情況下,盡量加深問題的深度。只有做到這點,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積極的參加到初中歷史的學習中。因此,老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夠就簡單的將問題呈現出現,在現代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將問題隱含在一些材料中,讓學生展開思維去想象,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思維活動的速度。例如:老師在講授”商鞅變法”這堂歷史課時,如果簡單的提出商鞅變法的內容是什么?只會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中的知識,就不會開動思維去想象。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便可以將商鞅變法的每項內容分別展開來提問,以及這項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產生的影響?這樣學生便能夠積極開展思維去探索,啟發(fā)思維,從而加深學生對商鞅變法知識點的理解。
四、實施鼓勵教學,重視問題的評價策略
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如果老師態(tài)度生硬,表情嚴肅,缺乏趣味性,讓學生容易對課堂提問產生懼怕性。甚至對于有些問題,學生回答錯誤或者沒有回答得不夠精簡,老師便給予藐視的眼光,這樣更容易打擊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因此,老師在課堂提問中,必須做到轉變態(tài)度,盡量實施鼓勵教學,以此消除學生緊張學習的情緒。只有實施鼓勵教學,重視學生對初中教材中各種問題的評價,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無數實例證明,只有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促進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解決問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筆者認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要善問,會問,新問,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龔放,岳曉東.強化問題意識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