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數學的思考”,善于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讓數學走進學生的視野,讓數學課堂在生活中鮮活起來,使數學教材變得具體、生動、直觀、形象。通過反復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一、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1.結合生活經驗,在創設活動中學數學
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們可借助同學們都熟悉的鐘表、墻角、張開的圓規等生活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加深理解教材所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2.運用生活實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數學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老師在教學時要善于用學生身邊的實際事實為背景,結合生活事例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如:教學《生活中的小數》時:1、交流課前收集爸爸、媽媽和自己的身高的數據,學生交流(例):爸爸:1米80厘米,也就是1.80米。媽媽:1米62厘米,也就是1.62米;我:1米36厘米,也就是1.36米。2、測量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學生交流:25厘米9毫米,也就是25.9厘米;18厘米7毫米,也就是18.7厘米歸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測量和計算時,有的測量結果并不正好就是整數,需要用小數來表示。通過觀察收集的數據和實際的操作,讓學生能有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圓滿完成了整節課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而且離得很近,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3.依托兒童生活事例,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統計——最喜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我在組織學生對生活實際生活情況的調查與統計的過程中,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不同顏色積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塊積木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水果。在搭積木的實踐活動中滲透統計的思想:積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誰搭得高,同樣在統計中也要用橫線表示相同的起點;誰搭的積木最高,表示喜歡那種水果的人數最多。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統計中深層次的數學思想生活化了。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具體表現在靈活運用之中。特別是小學數學,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有著其特殊的應用價值,能活學還不夠,還應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使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1.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講授“利息”的知識點后,筆者安排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自己做一次小小會計員”,讓學生去銀行了解現在的利率,然后讓他們把積攢的零用錢存起來,怎樣存最合算?這樣的作業學生極有興趣。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反復比較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這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而且此次活動.還可以是對學生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實現教知識和育人的統一。
2.增強策略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率
在現代社會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決任何問題,為了提高效率,都要講究策略,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時,設計了這樣一道實踐練習題,“要過六一兒童節了,小明要為班里的同學準備一個摸獎游戲,其中準備了6個白球、2個黃球、3個綠球,設有三個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獎品有鉛筆、鉛筆盒、一個足球。現在小明要請同學們幫他設計一個摸球有獎游戲規則,你能幫幫他嗎?”學生在看到題目后,經過討論都能確定摸到綠球為一等獎,摸到黃球為二等獎,摸到白球為三等獎;但在獎品的分配上出現了分歧,這時老師作為指導者告訴學生在獎品的分配上要考慮獎品的價錢,學生再次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后確定了摸球有獎游戲規則。在這樣的實際運用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創造意識和策略意識有所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作為教師就應具備生活意識,用一雙慧眼發現數學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教學,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并感受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學習應該是“書本中學數學”和“生活中做數學”并存,所以,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教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熟悉的食物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煥發師生的生命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