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是天真爛漫的小學生。在人生開端,如能受到美的熏陶,這對他們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收獲,這其中就包含著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應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這是語文教師共識。但實際操作起來,很多的語文課堂就欠缺審美教育。如何讓美溢滿語文課堂呢?
一、“誦”起來,讓語文課堂蕩漾著音韻美
音樂是一種最美好的語言。每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會用音樂來渲染情緒。漢語具有音節悅耳響亮、聲調鏗鏘、抑揚有致、易于押韻的特點。這使得中國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音樂因素。所以,漢語言文字是最適合吟誦的。“誦”起來,讓語文課堂洋溢著音韻美。
散文家秦牧在《語林采英》中寫道:“最講究音樂美的文學作品,自然莫過于詩歌了。我們朗讀優美的唐詩時,簡直有一種參加音樂會一樣的快感。”古代的辭曲原本就是拿來唱的。對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的教學,要注重“誦”的落實,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哼歌、打拍子吟誦、配樂朗誦等。在“誦”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指導學生認識詩詞歌賦的結構、聲調、韻律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它們的美感。
當然,不僅是詩詞歌賦的教學可以充滿音韻美,現代文的教學也可以富有音韻美。許多精美的白話文,就語言的美感而言,也是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廬山的云霧》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采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在謀篇布局上很有美感。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特點,以豐富的想象、恰當的比喻,形象地寫出飄浮于廬山不同方位的云霧的獨特姿態。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可以深入地體會廬山云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第三自然段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以“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等著力刻畫出云霧變化之多;用“剛剛還……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了……”等詞句,強調廬山云霧的變幻之快;最后用省略號含蓄地表明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對這一段,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一方面體會廬山云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的豐富。最后引導學生有節奏、有層次地品讀第二、三自然段的語言,進一步感受其形象美和節奏美。
二、“繪”起來,讓語文課堂充滿繪畫美
圖畫是最容易讓學生獲得美感享受的。直觀的圖畫,往往能讓學生產生審美聯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注意利用繪圖手段,讓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在圖畫中去感知抽象語言的美麗意境,他們就不會覺得學習語言文字是苦惱的,反而覺得一種享受。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給人最直觀的色彩就是“綠”。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讓學生用“眼”、用“口”、用“心”、用“手”去“繪”這一“綠”,就不難理解“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意思了。在頭腦中“繪”上一幅畫,學生會有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三亞落日》給孩子繪出了一幅五彩的畫。教學時,應讓孩子們拿起畫筆進行審美體驗,這樣能為語文課堂添加色彩。在教學類似的課文時,教師不要忘記利用語言文字的色彩,讓孩子受到美的熏陶。在《荷花》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畫一幅美麗的荷花圖,讓學生欣賞并了解荷花是什么樣子的。這樣,讓他們對荷花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如果只是簡單地讓他們從語言文字來理解,他們就比較茫然,特別是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
三、“演”起來,讓語文課堂展現情境美
語文教材中的故事、童話、小說等,都展現出鮮活的人物形象。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表現出作者鮮明的愛憎傾向,飽含著作者的情感。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人物形象,對他們審美觀的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理解這些人物可以嘗試“演”的方式。通過表演,直觀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使他們分清了美丑、善惡、真假,進而形成自己真、善、美的審美觀念。
在《狐假虎威》一課的學習中,我讓5位小朋友戴頭飾分別扮演狐貍、老虎、小兔子、小野豬、小鹿,表演老虎跟著狐貍在百獸面前走一趟的情景,其他的小朋友當導演。表演完后,我先采訪“老虎”:看到百獸撒腿就跑的樣子,你心里怎么想的?再采訪“小兔子”:你剛才看到狐貍害怕嗎?那你為什么跑?你真正害怕的是誰?學生在表演和評價的過程中,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更加透徹,減少了教師的贅述,體現了課堂的趣味性、靈活性和自主性。教師采訪的環節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到狐貍的狡猾,進一步深刻理解狐貍借老虎威風嚇跑百獸的內容,同時也懂得了成語“狐假虎威”的寓意: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四、“思”起來,讓語文課堂富有創造美
葉圣陶先生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想象是把記憶表象經過加工改造而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動過程。文學作品是以語言來創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完成“轉換”“補充”等再創造過程,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明的意思補充完整,這樣才能領會其中蘊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填補課文空白、續寫課文、改編課文等“思”的創作,除了能幫助學生理解原文外,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語文課堂富有創造美。
語文課堂中還有很多的方法,讓學生在“動”中接受審美育。“動”起來,可以使語文教學充滿情趣,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語文課上的美育應避免靜態灌輸、說教,盡量讓學生作為主體在動態中受到美的熏陶,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