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彥
以智慧經濟促進發展與環保共贏
劉治彥
人類在短短的二、三百年的發展歷程里,似乎無意中闖入了越發展越危險的怪圈,時刻面臨“創造性毀滅”之威脅,進入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窘境。這一現實窘境實為人類無節制的欲望與錯誤的發展路徑所致。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難問題,力挽人類之危機,必須從人類自身做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發展智慧經濟,做好頂層設計。
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 智慧經濟
人類在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形成了較為發達的生產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這種大規模的資源開發,擾亂了原有的自然秩序,在利用礦產中一些元素的同時,也將余下的物質棄掉在環境中。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使用引發的大氣質量問題;二是礦物利用問題,尾礦棄置污染水質和土壤,并通過動植物食物鏈的累積效應,影響人類健康。同時,由礦物提煉出來的各種化工產品,如農藥、化肥等造成土壤、河流污染,形成面狀污染,并引發食品與飲用水安全等更為嚴峻問題。
人口數量也呈爆炸式增長。實踐經驗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必須與人口總量穩定或下降同步,才有可能使得環境好轉奏效,否則過多人口勢必會拉長這個過程,并加重環境污染累積效應,加大治理恢復的難度,并可能邁入生態系統崩潰的險境。
在這一背景下,如果按照傳統理念與路徑繼續發展,勢將給全球資源環境形成難以承受的壓力,并可能進一步引發一系列矛盾與沖突。如果工業化與城鎮化在全球全面展開,在資源保護與污染治理責任缺失的情況下,必將導致資源加快枯竭、環境質量急劇惡化,甚至可能出現全球生態系統崩潰。人類在短短的二、三百年的發展歷程里,似乎無意中闖入了越發展越危險的怪圈,時刻面臨“創造性毀滅”之威脅,進入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窘境。
溯本求源,深刻反思,當下窘境實為人類無節制的欲望與錯誤的發展路徑所致。早在18世紀末,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就指出人口無節制增長的后果。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發表了《寂靜的春天》一書,宛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震驚世人,告訴人類可能面臨的生態危機。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布《增長的極限》報告,討論未來人類發展困境,這一年也是全球第一次召開人類環境會議。可見,人類為保護環境做出了諸多努力,但資源環境問題仍然是威脅全球健康發展的首因,且呈惡化趨勢。究其原因,在于我們過分恪守于“規則至上”的法律教條,過分依賴于“技術萬能”這一形而上學的機械論,從而忽略了綠色發展理念與智慧經濟路徑。
從理念來說,我們長期以來僅將經濟發展視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而忽略了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發展的根基;一直將物質財富不斷增長視為經濟增長的全部,忽略了人的全面發展與智慧增長的重要意義。在傳統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模式下,人類使用傳統工業技術與市場化資源配置方式,勢必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場規律作用下,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通過一系列技術加工變為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產品,各種批量化的物質產品在市場交換中又稱之為物質商品,以貨幣為媒介又成為可以度量的物質經濟產值。在工業化過程中,人類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重點表現為工業產值增長,因此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成為人類追求的基本目標。
從路徑上來看,人類發展史上每次產業革命和社會進步都是以能源使用方式變革開始的。從鉆木取火、薪柴利用,到化石能源開發、電力使用,印證了文明進步的階梯。在過去的兩個多世紀歷程里,發達國家通過化石能源大量開采,以及蒸汽機和電力的使用,完成了傳統工業化與城鎮化重任。正是能源方式的改進,使得機械化代替部分簡單勞動,并使批量化生產成為可能。紡織、礦業開采、鋼鐵、電力、化工、汽車等傳統產業快速發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導致大氣中累積的溫室氣體激增。相較于工業化以前,全球平均氣溫增高近1攝氏度,引發一系列極端天氣現象出現,并帶來生態環境惡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同時,煤炭粗放使用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威脅人體健康。而石油、天然氣等清潔化石能源成為爭奪的稀缺性戰略資源,并成為引發世界爭端和戰爭的導火索。
總之,近現代傳統工業化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成為一系列環境危機的罪魁禍首。同時,大量粗放型的資源開采與加工,導致污染治理缺失,為環境問題埋下了隱患。
如何走出這種窘境,邁向發展與環保共贏?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難問題,力挽人類之危機,必須從人類自身做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發展智慧經濟,做好頂層設計。
一是確立綠色理念。綠色作為植物顏色,是生命本源象征。綠色理念就是人類尊重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按照生態學、環境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適應環境和社會,與環境協同發展、與社會和諧共進的發展思路,保護環境、呵護生命、共存共進的文化意識與文化倫理。基于綠色理念,形成一系列綠色制度體系,引導和約束全社會形成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企業、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綠色再生等覆蓋經濟社會活動全過程的綠色經濟體系。確保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維系生態平衡的行為范式與生活習慣。
二是做好頂層設計。利用城市區域發展模擬技術,根據各地自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布局產業、人口與城市群,真正做到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既要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強度控制在環境容量與資源總量允許范圍內,也要將良好環境作為資源來經營,發揮其潛在價值,實現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三是發展智慧經濟。智慧經濟就是依靠人的智慧發展起來的經濟。經濟發展只有回歸到依靠人自身智慧上來,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面臨的問題在于我們尚未找到解決發展問題的根本辦法。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產業革命發展,一批新興戰略產業快速崛起。
第一是新能源。既然傳統化石能源使用是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的首因,因此尋找新能源就成為當務之急。現在共識是,核聚變使用是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最佳途徑,但這大約還需要30余年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的開發使用成為現實新能源的選擇。同時,煤炭的清潔利用尚有較大的潛力。
第二是新型材料使用。既包括新型結構材料與新型功能材料研發;也包括既有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廢棄物等循環利用。
第三是信息技術。3S、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可能,這將極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據有關估測,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智慧城市建設能使產出翻兩番,極大緩解發展對環境的壓力。
第四是生命技術。包括醫學與生物技術在內的生命技術,將極大提高人類健康水平與壽命,使得人類智慧得以充分發揮,知識能夠快速增長。
第五是海洋技術。海洋開發使得人類活動由單一的陸地轉向陸海統籌,發展空間新增兩倍,可獲取更多更好的新資源。
第六是航天技術。人類借助航天技術得以拓展未來資源與環境空間。
第七是環保技術。環保技術為發展靜脈產業提供可能,使得人類經濟發展形成閉路式的可循環型模式,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
與此同時,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所積淀的文化,正在成為人們消費的精神食糧。文化創意、觀光旅游、生態休閑等精神追求、自我完善與價值實現領域,正成為經濟發展高級階段的人們的重要需求。因此,良好環境不僅是一、二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源載體,更是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可見,凝聚人類知識與智慧的高新科技產業和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體,有可能協調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促進兩者互動互進,協調共贏。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信息集成與動態模擬實驗室負責人)
①【美】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6月1日版。
責編/劉瑞一 美編/李祥峰
F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