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
老年事業福利性投資邏輯
穆光宗
老有所養是最現實的“中國夢”。中國要大力加強老年福利事業的投資,中國的方向是發展政府主導型、財政補貼型、福利普惠型的養老機構,突出社區安養機構和專業老年護理院在社會化養老中的地位和作用,走福利補貼、福祉共享的道路。政府應該牢牢把握住“養老福利化高于養老產業化”的戰略取向,追求養老的社會效益,提高養老的社會福利。
老年事業 福利性投資 無障礙環境
老年事業投資的性質是福利性投資,提供的是老年公共品或者準公共品;其回報是老年人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和老有所樂,也就是社會效益。老年事業為老年,提高老年人的社會福利共享水平,這是最基本的福利性投資邏輯。
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態勢和挑戰可以分析,老年事業投資的重點和方向:一是老年友好的無障礙環境的改造和建設;二是福利補貼型社區托老所和專業老年護理機構的建造和增加。這兩大方面的問題不僅是重中之重,而且是關乎老年民生的當務之急。
居家養老是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但居家養老本身存在著風險,一是來自居住空巢的風險,二是來自環境障礙的風險。相應地,居家服務的社會化建設和生活環境的適老化改造不僅緊迫,而且任重道遠。
無障礙包括環境和設施兩方面。在中國大陸,有障礙環境隨處可見。例如,有很多6層樓的老房子沒有電梯,許多老年人腿腳不便,上下樓越來越困難。于是近年來呼吁給這些樓裝電梯的聲音越來越高。據統計,在北京,這樣的樓有3萬幢左右。假設每幢上有10個老人因為沒有電梯而無法上下樓,那么光在北京涉及到的老人就在30萬左右。以此估計,全國可能有3000萬左右老人生活在有障礙的居住環境中。①這啟示我們,一方面居住環境設計和規劃要宜老適老,國家要提出規范性前置要求;另一方面對老年人居住的有障礙環境及時、有效進行改造,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再一方面,老年人在住宅選擇時要考慮出入方便,樓層是一個因素,低樓層,有電梯,就有了雙重保險。
有障礙的環境包括了老年人的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這個改造任重道遠。老舊公寓樓無電梯上下樓是一大難題。現在仍居住在老樓里的大多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體力的下降,安裝一臺電梯成為了老舊公寓樓老年人的夢想。但從1854年世界上第一臺電梯問世以來,世界上至今只有兩種電梯,一種是廂式電梯,另一種是扶梯式電梯。世界上第三種電梯即分段式接力電梯已經在浙江安吉誕生,已獲國家發明獎。安裝這種電梯不需要改變樓房結構,也基本不占用樓道空間,安裝一層10米左右長的電梯只需兩萬多元錢,還很省電。目前這種樓道分段式接力電梯在上海、杭州、南京、溫州等地老舊公寓樓的大面積試運行后,受到一致好評。居民們在老式公寓樓體驗這種電梯后的評價是“方便、實用、安全、經濟”。②至于無障礙環境的新建,則需要未雨綢繆地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安全、方便的需求。
2013年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與國際助老會的年度調查“全球老年觀察指數”首次發布。“全球老年觀察指數”組織調查了91個國家和地區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考慮了13種指標,包括老年人收入、就業情況、醫療服務、受教育情況和生活環境等。結果發現,瑞典是全球最適合養老的國度。③
在瑞典,政府鼓勵老人在自己的家中獨立生活,實現“居家養老”。政府服務的宗旨是確保老年人能正常生活,即便在家也可以得到令生活更輕松的各種支援。“居家養老”的模式保證老人生活得更加幸福,這是瑞典養老制度的核心。和中國相似,瑞典也倡導“在地老化”(aging at place),主推“居家養老”(spending at home),為此瑞典在構建老年友好的居住環境方面作出了持續不斷地努力。走在斯德哥爾摩街頭,不時能看見推著助行器獨自過馬路的老人。瑞典的公共交通為保障老人便利出行,都有專門設計的通道,公交和地鐵上也有方便老人行動的老年人專座。出租車則更是由特殊改裝的車輛專為老年人或殘疾人提供特別的運輸服務。僅在首都斯德哥爾摩,每年就有近300萬次運輸是使用這一服務。瑞典政府在進行居住地區規劃時,通常會要求開發商確保相關配套設施適合老年人需求。
瑞典對適老環境的建設和投資是實實在在的老年福利事業,值得中國學習。“居家養老”模式的推廣離不開“適老環境”的建設,只有老年友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才能讓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享受到自由的最高價值。正是因為瑞典擁有完善的老年福利保障和居家養老的環境支持和服務體系,所以居家養老率達90%。高度發達、全天候、全覆蓋、全滿足的老年友好的環境支持系統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保證了養老零風險,而且創造了養老高滿意度。在完全自主、熟悉愜意的家的環境中生活和養老,老年人舒適自在,歸屬感強,個人和國家的養老成本都低。
失能老人的出行和就醫更需要無障礙環境的支持。老年失能化和殘疾化以及殘疾老齡化是我國不可忽視的人口趨勢。據初步匡算,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④本世紀中葉將接近1億。
隨著少子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的交織出現導致老年護理服務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剛性社會需求。在機構養老連鎖化層級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中國需要突出社區安養機構和專業老年護理院的地位和作用,走財政補貼、福利普惠的道路。
長壽但不健康這種“病苦老齡化”現象恐怕中國為最。有數據稱,目前全球有4400萬失智癥患者,其中中國約有1000萬。失智癥的患病率與年齡相關,65歲以上人群患病比例是5-10%,到85歲以上為30-50%。失智癥不是個體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2013年美國用于失智癥護理和藥物上的費用高達20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1%左右,成為美國最昂貴的疾病。
在現實生活中,失能老人照料之困難已經十分普遍。首先,傳統的家屬照料已經越來越不可行。所有家庭照料失能老人都困難重重、疲憊不堪。對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更是壓力巨大,無法承受。有的成年子女為了照顧失能父母,放棄了工作,犧牲了婚姻和自己的家庭。其次,因各種原因難以請到保姆。再次,“一床難求”的現狀和高昂的費用又難倒了很多有失能老人的家庭,不僅公辦的養老福利院爆滿,民營養老機構的入住率也在迅速升溫。然而,一些養老院拒收失能老人,那些能接收失能老人的養老院入住價格和護理價格又明顯偏高,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因為有子女或擁有一份并不豐厚的退休金,他們無法享受政府埋單的福利性養老服務,目前由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養老對象一般為“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無法定撫養或贍養人的老人)。最后,也有一些失能老人不愿進養老院。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人對親情的渴望,更無法改變那種“老也要老在家中,住在養老院的都是孤寡老人”的傳統觀念。總之,中國失能老人群體身處“內外交困”之中,“照料之難”已成為晚年之痛,可謂是四面楚歌,舉步維艱。
鑒于多數老人采取的是“在地老化”的策略,所以降低居家養老的風險是現實的選擇。例如,如何防范“空巢孤獨死”風險就成為日趨嚴峻的話題。借鑒日本經驗,作為社會福利項目,可考慮先在空巢獨居的老年家庭建立緊急援助系統,構筑空巢老人社會保護網。這種系統在居民家設置終端,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或者疾病,只要按動按鈕即可通知消防或醫療人員前來救援。
但是,畢竟失能老人不同程度地需要專業性的照料護理服務,而傳統的家庭照料功能卻日趨式微,成年獨生子女不堪重負。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的機構化必然成為許多獨生子女家庭無奈的選擇,成為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社會性趨勢。需要全護理和半護理的老人大多希望能進專業的養老機構。因為老年人的護理尤其是臨終護理工作,既不完全屬于醫療范疇,也不是簡單的居家養老,基本屬于長期住院無條件、家庭照顧無能力、治療康復無指望的范疇。中國的方向是發展政府主導型、財政補貼型、普惠福利型的養老機構。
福利補貼型社區托老所或者居家安養機構的建設值得高度重視。目前和今后,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專業的機構養老成本偏高、門檻太高,想入住的老年人承受不起是主要問題。以北京右安門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為例,其收費標準是自理老人3500元/人,半失能老人4500元/人,失能老人5000元/人,而事實上北京市老人平均的退休金標準為3000元左右,供求之間的反差導致一些照料中心入住率不高,同時老年人老無所護,形成養老真空。這啟示我們,養老不能完全推向市場,相反,政府應該牢牢把握住“養老福利化高于養老產業化”的戰略取向,社會主義養老要追求社會效益和社會福利,絕不能陷入以經濟效益為主導的誤區。
目前,北京市已經建成102個養老照料中心,使近120萬名老年人享受到了便利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⑤有的養老照料中心有專為老人設計的浴室、一鍵式呼叫器等設置外,還有治療室、觀察室、內科診室和中醫診室等全套的醫療服務設施。完善的醫療服務是老人最看重的,這些醫療設施不僅可以服務在這居住的老人,服務的觸角還可深入到街道內其他社區的老人。居家養老中心不僅要服務機構內的老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務周邊的老人。養老照料中心未來還將開設“虛擬養老院”,“虛擬養老院”的服務主要以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主。老人通過電話或網絡、甚至呼叫器的一個指令,就可以“接通”中心的監控平臺,工作人員可上門提供餐飲、就醫或者解決緊急狀況等服務。
老有所養是最現實的“中國夢”。中國要大力加強老年福利事業的投資。
(作者為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博導)
【注釋】
①顧寶昌:《我國須正視史無前例的人口挑戰》,《中國青年報》,2013年12月12日。
②《世界第三種電梯在安吉誕生》,http://www. zj.xinhuanet.com/newscenter/sociology/2014-07/01/ c_1111407694.html。
③《瑞典最適合養老》,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 xfly/2013-10-03/content_10246260.html。
④數據來自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11年3月1日發表的《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報告。
⑤《北京市擬補貼低收入老人住養老院》,http://news.163. com/14/1118/15/ABBFLEE200014AED.html。
責編/潘麗莉 美編/于珊
C9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