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榮國++錢廣榮
摘 要:建國60多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始終圍繞教學質量的基本內涵——“質”的內在規定性、“量”的有用度、質量的體現者學生的可接受度三個維度加強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導地位,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方向性;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堅持遵循青年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可接受性。這些寶貴經驗對于加強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質量; 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1-0064-04
建國60多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主渠道、主陣地,為保證我國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發揮了突出作用。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是這門課程得以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例外。伴隨著我國60多年波瀾壯闊的偉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歷史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貫穿始終,并圍繞教學質量的基本內涵——“質”的內在規定性、“量”的有用度、質量的體現者學生的可接受度三個維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雖然經歷了艱辛與探索,卻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總結這些經驗,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對于加強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導地位,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方向性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通過課程以課堂教學的形式把統治階級的思想“灌輸”給青年大學生,使之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在世界各國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論這種課程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主要是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點,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貫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的首要任務,它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
建國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導地位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堅持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二是在教學實踐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中心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幫助大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學習馬克思主義不僅只是學習理論知識,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作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2]建國初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沒有成功的經驗,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是借鑒蘇聯的經驗,還存在教條主義的偏向,通過抄黑板,背誦馬克思主義原理等強制灌輸的方法學習。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遭受嚴重破壞,成為林彪、“四人幫”搶班奪權的工具,他們歪曲、篡改毛澤東思想,把毛澤東思想庸俗化、教條化,造成了嚴重的思想混亂,此后“兩個凡是”仍然成為禁錮我們思想的精神枷鎖,直到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步入正軌。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就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在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中心內容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發展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積累的正反兩方面基本經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步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大學生頭腦,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后經歷“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這三次課程改革既反映了我黨在不同時期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而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又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發展的新成果,教學內容保持了時代性和創新性,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充分說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把它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中心內容,確保青年大學生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始終堅持根據變化了的國內、國際形勢,聯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和青年大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特點,不斷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教育理念實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本”根本性轉變,形成以教材建設為基礎,以師資建設為核心,以方法創新為中心環節,以學科建設為支撐的教學改革的新模式。
1.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從根本上來說,是做人的工作,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大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把融科學性、思想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理論體系轉化為他們的思想意識,成為他們行動的指南?“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大學生是具有強烈自我意識的群體,他們會根據現實的需要和已有的價值取向作為尺度,有選擇性地把教學內容納入自己的視野,通過主體的建構而成為自己思想觀念的一部分。只有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才能在教學中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才能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等。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沒有達到學生和社會的預期,并不是理論不科學,不具有說服力,而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真正貫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的根本性轉變,并在教學實踐中形成共識,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的基本理念。
2.堅持以教材建設為基礎
“高質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的前提。”[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載體,是連接課程與教學的橋梁和紐帶。“05方案”實施以前,各省都有自己的教材,教學內容不統一,教材質量也不均衡,教材質量成為制約教學質量的基本因素之一。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2005年9月胡錦濤同志親自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審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4門課程教材編寫提綱,將教材建設也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組織全國的專家、學者,集中力量歷時一年多完成,黨的十七大以后,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每年都對4門教材進行了修訂。除了4門統編教材以外,教育部還組織編寫了“精彩一課”、“教學熱點難點解析”、多媒體課件等行之有效的輔助教材系列,形成了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電子音像類教材等在內的立體化教材體系。可以說,現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代表著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最高學術水平,教材體系具有很高的科學性、權威性、針對性,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堅持以師資建設為核心
提高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關鍵在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格魅力、業務素質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建國以來,教育主管部門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作為重點工作,常抓不懈,專門出臺相應的文件,積極采取措施,建立教師準入制度,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新任專任教師必須參加崗前培訓,持證上崗,規范從業資格;組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班,提高業務素質;專門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職教師提供攻讀學位的機會,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設立獨立的二級教學科研機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組織保障;明確學科歸屬,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發展提供平臺;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評價體系,在職稱評定、經濟待遇、評優評先等方面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傾斜,這些措施的出臺和實施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地位,調動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中堅力量。
當前要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關鍵在于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讓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成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推動者。
4.堅持以方法創新為中心環節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媒介,毛澤東同志曾形象地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喻為“橋”和“船”,認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5]。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也需要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建國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貫穿始終,特別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人的主體性得以高揚,價值選擇呈現多樣化趨勢,與之相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從傳統的“注入式”的理論灌輸向“啟發式”的價值引導轉變;教學手段的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帶來教學方式的革命。“05方案”實施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也始終把教學方法的創新作為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在教學實踐中,各高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探索出符合教學規律,契合學生心理需求,滿足學生現實需要的教學方法,涌現出如北京大學的專題式教學、大連理工大學的案例式教學、華東師范大學的體驗式教學等創新典型方法,掀起新一輪教學改革的熱潮,具有良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
5.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支撐力量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有賴于學科建設的支撐才能保持教學的科學化、專業化和規范化。從1984年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996年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到2005年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化發展進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突出表現在理論研究、教學研究和教師素質的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中心內容,加強學科建設,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保持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高素質的教師,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一方面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提供學科支撐,只有依據馬克思主義專業的學科背景,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備淵博的學識,科學地闡釋教學內容而使教學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了機遇和平臺。“05方案”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歸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著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使他們有了學術研究的領域和教學研究的學科方向,從而調動廣大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既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同時,教學研究的成果又服務于教學實踐,兩者實現互補。《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大力推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必將成為教學質量建設的戰略舉措之一。
三、堅持遵循青年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可接受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最終體現在青年大學生身上,表現在他們的思想觀念的發展變化是否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來說,只有大學生愿意接受教學內容,才能使他們的思想觀念發展變化成為可能;只有讓他們真正接受教學內容,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的良好效果。“無論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各種學術講座報告等理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貼近青年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心發育實際。”[6]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需要充分認識教學對象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按照規律辦事,提高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只有了解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才能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方法、教學內容與載體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象是青年大學生,他們在生理上日趨成熟,但心理上仍然處于“斷乳期”。這個時期是人生發展過程中的過渡期,表現出雙重性。一方面,他們遠離父母,脫離了家庭的羈絆,渴望獨立,特別是精神上的依附;另一方面,他們心理上尚未完全獨立,“嬰兒出生時,臍帶被割斷了,他在肉體上成為了一個人;但是除非在適當的時候將心理的臍帶也割斷,否則,他仍像一個父母身邊蹣跚學步的孩子,總也不能離開父母的身邊”[7]。他們特別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家人的關心、關愛與關懷。他們處于從兒童期向成年期的過渡階段,處于逐步形成穩定的成人精神結構的過程中,需要打破兒童期既已形成的穩定的精神結構。因此,一方面,他們承擔著打破已有的思想觀念,形成新的思想觀念所帶來的挑戰和困惑;另一方面,他們承擔著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成年人的部分責任,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同一性確立時期。同時青年時期還處于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他們由兒童時期關注外部的客觀世界而轉向自己內心的主觀世界。從他們的身上我們既可以看到青年人所具有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等積極的一面,又可以看到他們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偏弱的一面;既看到他們充滿活力與激情的一面,又看到容易沖動、感情用事的一面;既看到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快,又缺乏堅持的毅力的一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把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針對性。建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經歷了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時代,教學從強調教師的權威向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轉變;從注重被動的“填鴨式的灌輸”向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轉變;從教學方式、方法的單一性向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轉變。這樣的轉變雖然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認識過程,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過程中一以貫之。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強調,學校思想品德課和政治理論課“必須緊密聯系青少年不同時期的思想、知識、心理發展的特點,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8]。1995年,國家教委《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正確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遵循教育的規律,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地教學,著力引導他們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教學的說服力和有效性”[9]。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學習特點,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10]堅持遵循青年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可接受性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建設的基本經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8][9][10]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文獻選編(1949—2008)[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15,106,158,216.
[5]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6] 王淑芳.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現實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54.
[7] 羅洛·梅.人尋找自己[M].馮川,陳剛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92.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