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明 張容真
英漢廣告語篇的語用失誤研究
●孫天明 張容真
廣告語言是語言使用中最活潑、最具創新的語言表現手段,在言語交際中導致交際者本人未能取得交際效果的差錯統稱為語用失誤。文章從語用失誤的視角,從文化心理、語碼轉換等兩個方面對英漢廣告語篇進行研究,找到克服語用失誤的對策,以期提高生產廠商、廣告商乃至廣告受眾的語用能力,推動廣告語言的健康發展。
廣告語篇 語用失誤 語碼轉換
廣告通常定義為是由確定的廣告商以付費的方式,而且在本質上頗具說服力地通過各種傳播媒體對產品、服務或者觀念等信息所進行的非個人傳播。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有著不同的認知角度、思維方式、審美觀點、價值取向等,同一文化背景下人們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語言心理、行為規范、政治觀念和文化傳統等。從語用學的研究視角來看,交際效果未能達到的這些差異就是語用失誤。語用失誤一般表現為說話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語言和文化的表達習慣,說話不得體,說話不合時宜等。本文將探討英漢廣告語篇的語用失誤,并且通過例證分析來提出克服語用失誤的對策。
語用失誤是英國語言學家珍妮·托瑪斯(Jenny Thomas)提出來的。語用失誤這一理論為語言學界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國內外的學者繼托瑪斯之后相繼發表論文闡述這一理論。語用失誤研究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這些研究者們從語用失誤的研究方法、語用失誤的原因等多方面進行闡述,同時他們也提出了克服語用失誤的相應對策。對語用失誤定義一般認為如下:在言語交際中,雖然使用的字、詞、句從語法角度來看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的,但是從語用角度來看,表達不合人際規范、違背社會規約,不符合交際雙方的地位、身份,或者說話不合時宜,或者表達方式不恰當。違背目的語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使交際行為中斷或失敗,使語言交際遇到障礙,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或達到完滿的交際效果,這樣性質的錯誤就叫語用失誤。
(一)廣告受眾的文化心理排斥導致的語用失誤
1.廣告受眾的文化心理所排斥的現象是不同的社會成員對廣告語言的解讀不同。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產物,所以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受到特定文化經驗的制約,也反映出他們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
例1:Be safe or be sorry.
例1是英國愛丁堡市的一則公益廣告的廣告語,這則廣告簡潔明了,發人深省。該廣告詞把主題——注意交通安全,形象地
表達出來。通俗易懂的廣告語加上形象的圖示,廣告受眾既容易接受這樣的宣傳,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廣告登出來之后,這則廣告卻受到了殘疾人士的批評和抗議。殘疾人士認為該廣告誤導廣告受眾,使人們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坐輪椅的殘疾人是因為他們不注意交通安全,他們認為這樣的廣告是對他們的侮辱。由此可見,不同廣告受眾有不同的文化心理,所以不同文化群體對廣告語言的解讀不同。這樣的廣告語言就屬于語用失誤。
2.廣告受眾的文化心理所排斥的現象是一些帶有王氣的店名、招牌和廣告詞。有“皇帝、太子、天子、貴族”等字眼。例如,皇宮酒樓、皇朝食府、太子休閑中心、天子娛樂中心、王子檳榔店等,可謂是全民皆帝,滿街是王(何自然,1997:165)。這樣的廣告語言帶有濃厚的封建意識,受到了語言學家的批評,這種不良傾向也引起了廣告受眾的反感。廣告語言既要吸引消費者,又要尊重廣告受眾的語言文化和消費心理,更不能違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當廣告商充分考慮了廣告受眾的社會文化背景,注重語境的得體性,才能減少語用失誤,完成交際任務。
(二)廣告語篇的語碼轉換導致的語用失誤
語碼轉換(Code switching):“指說話者或者寫作者從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轉換成用另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現象。語碼轉換可以發生在對話過程中,例如一方使用一種語言,另一方卻用別的語言來回答;一個人可以開始講一種語言,中途卻換成另一種語言,有時甚至句子只說了一半就改變語種。”
例2:相約在這里e網情深。
例3:激情購物,High翻天。
例4:新東陽面筋,好香,好Q哦!
例5:OK!本店黃金確實OK!
例2是2002年初某衛視的《玫瑰之約》欄目的廣告語,大家看到這個名字的第一想法是“一往情深”,一種浪漫的詩情畫意的東方情懷油然于腦海,但是卻把一換成了“e”,現在的我是這樣理解的,“e網”代表的是網絡,這個廣告語的訴求點在于在網絡中認識的人相約在這里,或者是相約在這里的人們,咱都去網上聊吧。當然,這樣的理解和這個節目的目的差距很大,我也無法理解當時他們為什么要這樣改名字,可能僅僅是為了新潮吧,放在當時,這個作為節目名稱,肯定吸引了一大幫目標受眾的眼球,作為商業因素,應該是成功的,但是作為純粹的一檔節目的名稱的意義與內涵,我有點懷疑。
例3是某家電公司在2004年的時候刊登在某報紙上的一則平面廣告的廣告口號,在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語用學視角下的廣告語言研究》一書中,作者表示曾做過測試,對于此廣告,“年輕人基本接受,但是絕大部分人表示不喜歡這樣的廣告,年長的都說此類廣告不倫不類,莫名其妙。”
例4是某食品公司推出的一則新東陽面筋廣告。該廣告推出之后,好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看不懂,覺得“Q”有點不太好懂,到底什么意思?一會兒中文,一會兒英文,這種語碼轉換現象當然不好理解。據分析,Q來源于cute(可愛的)。cute(可愛的)為cool(酷)的升級版。好多人認為,cool有點過時了,cute(可愛的)更時髦一些。由于字母Q與cute發音接近,所以cute被簡化為Q了。
例5“OK!本店黃金確實OK!”,“OK”是英語中的語氣詞,或者是確定肯定的態度,前一個OK用得還可以理解接受,但是后面一個呢?黃金是用k來標價好壞的,24k為最好,而英語中的“O”,恰好像是0,這就比較尷尬了,店家的這個廣告語用得過了。
在好多廣告受眾的眼中,這樣的洋化顯得不倫不類。在語用學的視角中,則把此類現象稱為語碼轉換,這種雙語類廣告不但增添了異國情趣,而且還達到了洋化效果。廣告語言在一定意義上的洋化,對宣傳某一特定產品,體現異域風情特色,都是有好處的,并且此類廣告還會給廣告受眾帶來親切感,在中國,廣告語言中英漢混雜的現象十分普遍。語碼轉換宣傳一種洋化即時髦、時尚的理念,讓人無法接受,甚至誤導廣告受眾,使年輕人盲目崇外。所以,廣告語中的語碼混用與語碼轉換要慎重使用,得當就是畫龍點睛,為廣告加分,不當的話,給廣告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是不小的,這就算語用失誤。
作為廣告,既然它生長于我們生存的大環境,每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樞紐、一面鏡子,有更多值得它去做的。廣告要承載文化傳播,發揚中國的優秀傳統,需要它專注中文,打造國際中文商標,把漢字傳播國際,而不是短時間地吸引眼球,產生轟動。因此,中文企業、商店等名稱或者是廣告語的語碼轉換需要適量、適度,不能盲從。廣告語言過分追求語碼轉換,對漢語語言規范產生沖擊作用,另外廣告語言的洋化文字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違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
廣告受眾的文化心理差異與廣告的語碼轉換都是造成語用失誤的因子,所有廣告商應在這兩方面引起足夠的重視。
語用失誤是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表達不合時宜,違背社會規約的失誤,而不是語法結構錯誤,沒有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筆者從語用失誤的角度對英漢廣告語篇進行解讀,以期將語用學研究視角輻射到各個領域。廣告語研究包括文化方面、社會方面、語言方面等各方面,范圍涉及廣泛。本文從語用學的一個研究視角即語用失誤的層面來對有著一定語用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的英漢廣告語篇進行闡釋,可以提高語用能力,而且使廣告商和廣告受眾提高語用能力,克服語用失誤。
廣告語言作為一種最為活躍、最具創新的語言表現手段,涉及人們的文化、價值、心理、宗教等諸多領域,語用失誤不可避免。但是廣告語言既然要傳播信息,推銷產品,就一定要為廣告受眾所接納,并激發其興趣,促發其行動。廣告語言是否得體、規范,折射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形象。因此廣告語言中的語用失誤應該引起廣告商及廣告受眾的關注。我們要認真探索諸如廣告語言等影響廣告受眾的語言現象和社會語用制約,消除社會語用中的污染現象,提高人們的語言文字法律意識和規范意識,維護語言的純潔性和規范化,引導廣告語言的健康發展,并最終服務經濟社會,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1]楊永和,周冬華,魯婭輝.語用學視角下是廣告語言研究[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2]Levi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屈哨兵,劉惠瓊.廣告語言跟蹤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4]楊永和.動態順應視域中的語碼混用研究.外語學刊[J].2010(2)
[5]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1
(責編:若佳)
F713.80
A
1004-4914(2014)11-239-02
孫天明,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用學與外語教學山西太原030024;通訊作者:張容真,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山西太原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