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近期已向商業銀行傳達,同業、投資等業務可實行專營部門制,由法人總部建立專營部門單獨經營,其他部門和分支機構不再經營。
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在相關會議上指出優化銀行治理體系的專營機構模式設想:“要求銀行強化業務條線管理,推行子公司、事業部制等專營機構模式,探索信貸、理財、同業、投資、私人銀行等業務分類管理,推動業務管理的專業化、規范化。”
日前,某地方銀監局已進一步明確,在法人機構總部建立專門部門后,“分支機構不能做資產轉讓、賣出回購、買入返售等同業業務”。
同業業務近兩年來爆炸式增長,主要源于買入返售模式下,通過“通道類”業務將自有資金、理財資金投資于信托、資管受益權等,商業銀行紛紛授權一級分行、少數的二級分行,甚至支行搶奪業務。因此,封堵分支機構將提高同業規范性。
“2013年上半年,除了幾家典型的股份行,其他銀行也加入瘋搶受益權類同業資產,部分銀行甚至支行也撮合項目。另外,一些銀行自身分行間也爭業務。那時總行就要求我們只能接他行省級分行的業務,規避風險。”一家股份行同業條線人士稱。
封堵分支機構單獨立戶
一組最新數據可以反映出國內銀行同業業務大膨脹:2006年商業銀行各項存款占總負債比例為87.5%,同業負債比重為6.6%;截至2013年9月末,存款占比已降至82%,同業負債則大幅升至13.4%。
從資產端來看,前些年,商業銀行買入返售資產基本保持在4萬億左右,2012年起,這一規模超常規迅速擴大,2013年3月末,甚至一度達9.36萬億峰值,之后有所回落。
“銀監會對同業資產分析后發現,同業買入返售業務超常增長部分主要來自于信托受益權、定向資管計劃以及他行理財產品上。”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業務暴增背后,國內銀行在人員、資源上對同業業務進行傾斜,除了總行單獨設立機構,分支機構也增設部門和人員,以平安、興業、浦發等股份行為典型。
如興業銀行近兩年條線改革后,除了總行同業部,其在分行層級也設有同業金融條線,特別是包括北上深在內的幾家一級分行,被賦予了比其他分行更多權限,幾乎可以做所有同業業務。
在興業的分行同業條線,又將業務按照資金、票據、資產幾部分進一步細分,拆入資金時興業總行會給予一個指導價,價格內的資金可拆進來;配置資產相對復雜,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興業總行往往會確定一個高性價比的資產模式,然后在同業口力推。
2012年到2013年初,上述三類資產(信托受益權、定向資管計劃及他行理財產品)成了興業同業口力推的業務模式,一度爆炸式增長。平安、浦發等股份行隨后也大規模跟進。
“去年初,票據類資產賺錢很少,中小銀行更瘋狂地配置受益權類資產,條線員工單人甚至能背上以10億計的任務。”上述股份行人士介紹,不少銀行分支機構的同業人士甚至主動拜會信托、券商“搶生意”。在這段時間,部分銀行分支機構甚至單獨在銀行間市場開立賬戶,頗有大干一場的意味。
以一筆買入信托受益權業務為例,其交易對手可能有數家,除了信托、券商資管這些通道,被授權開展同業業務的分支機構,甚至也可憑撮合業務和出具擔保函在中間賺取通道費。
這進一步刺激了分支機構的熱情,但并非沒有風險。上述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就出現了一起兩家股份行分行和一農商行互為交易對手的風險案件,風險點恰為其中一家分行違規操作。
或鑒于此,銀監會開始推動商業銀行總行成立專門部門開展同業業務,分支機構和其他部門不可再參與。同時,上述地方銀監局已要求“(分支機構)不得在銀行間市場單獨立戶,已開立的賬戶要限期銷戶”。
理財業務推條線事業部制
“理財和同業不規范發展,直接助推資金空轉,抬高融資成本,加大了資金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成為當務之急的改革事項。”上述地方銀監局高層在近期的監管會議上如是提出,并要求將理財和同業列入2014年兩項改革重點。
對于轄內城商行、農商行,當地銀監局稱總體改革方向是,原則上風險控制能力弱的銀行不能做理財業務,可以做的銀行要建立風險防范隔離墻,部門和分支行只負責產品銷售,不得從事產品開發。
“這是銀監會監管意見的延伸,近期銀監會提出理財業務可推行條線事業部制,由總行事業部統一設計產品,其他部門和分支行只負責產品銷售。”上述知情人士稱。
交通銀行金融市場部一位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所謂的“理財事業部制”目前的雛形之一,即交行、興業、光大等銀行2013年建立的資產管理部,代客理財與行內理財全部納入,但又互相獨立。
“資管部就是整合全行的理財業務,現在是總行的一級部門,我們行內正在醞釀進一步將這個部門改造成事業部,成為單獨的利潤中心。”該人士表示。
按照一家股份行資產管理部老總的觀點,事業部化或專營機構模式僅是銀行業資產管理業務新的起點,而非終點。銀行業完全可參照保險和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模式,實行獨立法人和牌照制管理,這樣資管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上述地方銀監局還披露,部分銀行還將理財資金投向了評級較低的債券,以及購買本行貸款。2014年,該地區地市監管部門將至少選擇1家法人機構進行理財現場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