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麓

虛擬支付三日游
3月11日,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宣布,將聯合中信銀行共同推出國內首張網絡信用卡,首批發行100萬張。與此前傳言不同的是,這張虛擬信用卡的發卡方是中信銀行,背后對應的是中信銀行異度支付信用卡。
這就是傳聞已久的支付寶的信用支付。從產品上看,它仍沿用了支付寶此前慣用的“網絡渠道搭售線下產品”的方式,和余額寶一樣,將線下金融產品包裝之后進行線上的產品化。而且,它不僅僅只能通過支付寶這一渠道實現消費。用戶在申請得到卡號之后,仍可以在線下的中信銀行網點申請一張實體信用卡,以實現線下消費。因此,阿里的“虛擬信用卡”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銀行。
但僅僅在3天之后,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了關于暫停虛擬信用卡的通知。緊急叫停支付寶、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同時叫停的還有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
央行有內部官員稱,暫停虛擬信用卡的原因,主要是最近互聯網支付的投訴太多,從客戶支付安全角度出發,央行會從風險角度統一評估這兩個產品。
更多的評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支付寶動了銀聯的奶酪。
銀聯的奶酪
銀聯于2002年春天在上海掛牌成立,它本身脫胎于行政力量的推動,直接繼承了由政府推行的“金卡工程”,將原來分布于全國18個地區的非營利性機構——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整合為銀聯的各個分公司。銀聯由國內80多家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注冊資本16.5億元。從此,國內銀行的“諸侯割據”時代結束,銀聯成為各銀行發卡必走的清算通道。
虛擬信用卡與普通銀行信用卡的區別在于,普通銀行信用卡需要刷卡支付,而使用虛擬信用卡消費時,不需要帶銀行卡,只需要使用支付寶的支付系統就可以了。
這意味著,刷卡手續費僅有發卡行和收單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業)收取,銀聯完全被架空。而在傳統信用卡刷卡業務中,刷卡手續費由發卡行、收單行(主要是銀行、銀聯商務和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按照7:2:1的方式按比例收取。
虛擬信用卡作為一種新事物,確實存在業務和監管上的模糊地帶,有不合規的地方。譬如銀行發放信用卡需要“三親”:在信貸或信用卡審批環節,對申請人進行親訪、親簽、親核,而虛擬信用卡的“發放”似乎并不符合這一監管要求,這些或許也是虛擬信用卡被叫停的原因。
金融創新的出路
在中國,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雖然有其自身的風險因素,但是它們的出現給人們一個思考的機會:移動支付到底該怎么發展?
對移動支付而言有兩個關鍵詞,第一是便捷,第二是安全。便捷是移動支付的先天性優勢,而安全是它的先天性短板。
據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分析,2013年全球移動支付增至235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4%,到2015年全球移動支付規模將達6700億美元。而2013年,國內僅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就達12197億元,增長700%多。從數據來看,移動支付的市場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然,從大環境來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互聯網金融列入其中更是增強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信心。
中央電視臺財經評論員許一力預言,虛擬信用卡很可能這樣結局:它不會夭折,但被銀聯分杯羹。支持技術創新,讓銀聯介入線上支付清算,從而在金融創新與各方利益間找到平衡,或許才是最好的一種結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