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秦越霞+蒙秀溪+陸賓



“要是沒有助學金的支撐,我可能就讀不完高中了。”南寧市上林縣高級中學高三學生楊曼娟談起自己獲得貧困資助的經歷,言語中充滿了感激。楊曼娟是上林縣鎮圩瑤族鄉人,父親早年去世,50多歲的母親為了維持家計至今仍在外地打工,楊曼娟與70多歲的外婆在家生活。家境貧寒的她從高一開始,每學期都能獲得政府1 000元的資助。
在我區,像楊曼娟這樣獲得政府資助的學生還有很多。近年來,我區的學生資助體系逐步完善,資助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我區已經實現了學生資助體系“全覆蓋”。2013年,自治區政府把農村義務教育家庭困難寄宿生生活資助、普通高中免學費、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高等學校國家助學金5個學生資助項目納入當年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目前已累計下達資金27.3億元,資助學生195萬人次。
完善體系:學生資助“全覆蓋”
近年來,家住欽州市欽南區某偏遠山村的陳大爺有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連村里都有了幼兒園;第二個“沒想到”是自己的孫女上了幼兒園還能享受補貼。陳大爺今年70多歲,兒子兒媳在鎮上打工,他在家照顧身患疾病的老伴和正在上幼兒園的孫女,家庭經濟一直較為困難。
現在好了,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政府設立了學前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補助金,對經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設立的普惠性幼兒園中在園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殘疾兒童給予每人每年800—1 200元的資助,并于當年落實專項經費7 528萬多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在園幼兒15萬人。2013年,自治區政府下達學前教育入園補助金1.58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在園幼兒16.8萬人。陳大爺說:“這項政策好,連這么小的娃都關心到了!”
在小學和初中,我區同樣設立了多項家庭貧困學生資助項目。僅2013年一年,我區就下達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金16.26億元,資助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138.73萬人。
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中學八年級學生李欣(化名)家境十分困難,父親早年意外身亡,母親改嫁,留下她與奶奶相依為命。進入初中后,盡管不用繳納學費,但基本的學習、生活費用對她的家庭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她一度感到無助甚至絕望。老師和同學了解到她家的經濟狀況后,及時幫她申請了國家“農村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和南寧市“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讓她得以安心學習。李欣說:“國家給予我的資助,讓我感到無比溫暖!”
事實上,像李欣這樣家庭貧困的學生,以后都不必為學費和生活費過度擔憂。在現階段,我區不僅制定了高中免學費政策和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政策,還落實了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新生提供路費和短期生活費補助政策。
近兩年,我區已安排落實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近7億元,資助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47萬人次;安排落實普通高中免學費補助資金2.6億多元,為28萬多名庫區移民子女和在國貧縣就讀的普通高中學生免除了學費;安排下達大學新生路費和短期生活費補助資金7 000多萬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10多萬人。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高中的貧困學生陳廣群,經申請獲得了每年2 000元的助學金后,樂觀地表示:“有國家和社會的關心和幫助,困難總會過去的,風雨過后是彩虹。”
及至上了大學,家庭貧困的學生同樣無須為無錢上學而過度擔憂。近年來,我區提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工作目標,深入推進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全面落實高校獎助學金等各項政策。據統計,近兩年,我區共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30多億元,有50多萬人次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從中受益。尤其是2012年,我區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4.32億元,比2011年增長29.6%,占全國發放總額的12.6%,貸款總額和貸款學生人數排在全國第一位。目前,全區110個縣(市、區)都已開通了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近兩年,我區還安排高校獎助學金12億多元,獎勵、資助廣西高校學生38萬多人次。
艾志國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統計學2010級學生,他從讀大學開始,就一直得到政府各項獎助學金的資助,有國家一等助學金、國家二等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所獲獎助學金總額超過1萬元,極大地減輕了他家庭的經濟負擔。
從2012年起,中央財政出資設立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用于獎勵普通高校中表現優異的全日制研究生。當年我區按照中央要求,下達研究生國家獎學金1 227萬元,獎勵品學兼優的研究生599人。
我區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中職學校)也設立了多項資助項目。國家從2007年起實施中職學校學生免學費和助學金資助政策,我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對中職學校學生的資助范圍,對公辦中職學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的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某些藝術專業除外)。
黃蓓蓓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出生在欽州市浦北縣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且身體孱弱,家里尚有年幼的弟弟在讀書,懂事的她希望學一門技術,早點挑起家庭的重擔。2010年初中畢業那年,在了解到報讀中職學校能享受多項政府資助后,她心里很高興,最終選擇報讀了北海市衛生學校。在校三年,她連續享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費政策,并在2011年和2012年連年獲得自治區政府獎學金。2013年畢業后,品學兼優的她順利進入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據統計,近兩年,我區安排下達中職學校學生免學費補助金11億多元,免除了57萬多名中職學校學生的學費;安排下達中職學校國家助學金5億多元,資助中職學校學生近50萬人次。
注重宣傳:惠民政策暖人心
“(聽)你們這么一說,我就都明白了!”在玉林市博白縣的某處街頭,一名群眾聽完工作人員的講解,很快就明白了某項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辦理。近兩年,博白縣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生資助政策宣傳活動,通過上街發放宣傳手冊、當面講解、巡講報告等方式,讓群眾及時了解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惠民政策。
以上是我區開展學生資助政策宣傳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區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讓學生資助政策溫暖民心。
從2011年起,我區每年都在全區范圍內的所有高等學校、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開展“學生資助政策宣傳月”活動,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政府的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大量張貼《資助政策簡介》宣傳海報。如今,隨意走進區內任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在該校宣傳欄的醒目位置看到相關的宣傳海報。《資助政策簡介》由自治區教育廳統一提供樣本,區內各市、縣(市、區)教育部門免費印發,基本可以保證學生人手一份。此外,區內各市、縣(市、區)教育局與轄區內的普通高中校長都簽訂了責任狀,各普通高中校長與所在學校畢業班班主任等相關責任人也簽訂了責任狀,確保每一名普通高中在校學生都能全面了解國家的各項學生資助政策。
在每年的高考錄取期間,區內各高校還會將教育部印制的《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手冊》隨同錄取通知書一并寄送給每一名大學新生,使他們在入學前及時了解相關的學生資助政策。2013年,家住賀州市昭平縣富羅鎮金龍村的邱小霞考上了大學,在讀罷隨同大學錄取通知書寄來的《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手冊》以后,她很快就弄清楚了有關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隨即到縣里成功辦理了助學貸款,她說:“這項政策很貼心,終于幫我圓了大學夢!”
我區還充分利用網絡、電視、電臺、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學生資助政策;開通資助熱線(自治區、市、縣各級皆要開通),接受群眾咨詢;深入開展資助征文比賽、資助演講比賽、誠信貸款巡回報告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生資助工作輿論氛圍。
有效實施:管理體系制度化
自治區教育廳巡視員林寧指出,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培養一批優秀的工作人員,確保學生資助工作有效實施。為此,區內各級學生資助管理部門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對資金管理、資格審查、生源地貸款還貸等有關工作進行嚴格管理,使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制度化。
自治區教育廳還委托自治區審計部門,對南寧、桂林、欽州等多個市的中職學校學生資助資金以及全區75所普通高校的各項政府獎學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對開展助學貸款和普通高中學生資助工作進行專項檢查,對生源地貸款工作進行考核評估。目前,自治區教育廳學生資助辦公室已經對全區110個縣(市、區)學生資助管理辦公室(中心)進行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考評。
2013年,我區調整完善了農村義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補助、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國家助學金管理辦法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中等職業教育獎學金4項資助政策管理辦法,進一步優化了貸款業務辦理流程,充分利用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數據庫,對貸款學生進行資格認定,縮短了辦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百色市平果縣的馬文山和陸復明兩名學生考上大學后需要辦理助學貸款。2013年8月的一天,他們來到平果縣政務服務大廳,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很快就辦好了相關手續,他們高興地表示:沒想到辦理得這么快,這里的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就是高啊!在平果縣政務服務大廳,記者看到這里的硬件設施非常完善,各環節工作人員也都很充足,政策咨詢、材料審核、打印合同、簽訂合同4個窗口同時開展工作,每個窗口都有1至2人專門負責,整個流程有序、快捷、高效,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稱贊。
為提高我區資助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我區分別對各市、縣(市、區)和各高等學校的學生資助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并組織開展了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研究,以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區內各地學生資助工作的實施情況,自治區教育廳學生資助辦公室還開展了多項基層調研活動,目前已分別深入南寧、桂林、百色等市管轄的多個縣(區),現場調研當地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情況,并在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學生資助工作的管理辦法。
教育引導:誠信還貸報國恩
我區以多種形式開展誠信教育,引導受資助的學生誠信還貸,感恩并回報社會。近年來,自治區教育廳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南寧支行及助學貸款經辦行,在柳州、桂林等市舉辦了多場誠信教育專題講座。同時,區內各高校還結合“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開設《誠信與感恩》課程,舉辦圖片展、知識競賽、征文、演講、評選誠信自強之星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誠信與感恩教育,使全區涌現出了許多誠信還貸的學生典型。
梁少敏是梧州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2008級學生,因家庭貧困,于2009年申請獲得了助學貸款。為了履行還貸承諾,他利用課余時間到社會上做兼職掙錢,在畢業前半年還清了1萬多元的國家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成為受資助學生學習的榜樣。梁少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老師說過做人要講誠信,如果在銀行的誠信記錄不好,以后再貸款就困難了,也會影響到學校給銀行的印象……”
有了像梁少敏這樣自立自強、誠信還貸的榜樣影響,近年來我區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誠信還款率居全國前列。據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合作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客戶經理梁曉琳介紹,截至2013年6月,廣西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到期的貸款額已全部還清,學生還款率居全國首位。
另據自治區教育廳學生資助辦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底,全區有8 385名貸款學生畢業進入自付利息階段,放貸行應收利息總金額達151萬元,當期成功回收145萬元,回收率達96%。2012年年初,自治區教育廳與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制定了催收計劃,將任務逐層分解,各地學生資助部門大力配合,現已成功回收全部逾期利息,學生自付利息回收率達100%,貸款還息逾期率為零。
此外,我區還通過舉辦征文比賽活動,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感恩國家、回報社會。近年來,在自治區教育廳的統一指導下,全區各高校、普通高中、中職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深入開展“助學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比賽活動,營造了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良好氛圍,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柳州市融水中學1201班學生劉佳娜在自己的征文中寫道:“如果沒有國家的助學政策,我是不可能走出大山、走進縣城高中校園的。我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將來到更遠更大的地方讀大學,爭取早日成才,以回報國家對貧困學子的幫助,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北海市北海第七中學高一學生黃曉光在自己的征文里寫下了對“國家助學金”的認識:“這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國家和人們的‘有償幫助,雖然無法律上償還的責任,但有日后回報社會的義務。”他還在文中表示:“總有一天我也會伸出一雙注滿愛的手,獻上愛的點點滴滴,匯入中國愛的海洋。”
據了解,我區近兩年積極開展“助學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比賽活動,共收到學生撰寫的征文近800篇,經專家認真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近200名,對獲獎的學生除了給予精神獎勵,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鼓勵并幫助這些寒門學子順利完成學業。
鏈接
我區現階段執行的獎助學項目
學前教育
在區內經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設立的普惠性幼兒園就讀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殘疾兒童,按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的不同,可申請800—1 000元的補助資金。
義務教育
我區執行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學雜費;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的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制學生,小學生每生每天可獲2元補助,初中生每生每天可獲3元補助,學生每年在校天數按250天計算。
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免學費政策:就讀于公辦普通高中(含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庫區移民子女和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就讀公辦普通高中的學生全部免除學費;對在市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準的民辦普通高中就讀的庫區移民子女和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就讀民辦普通高中的學生,按照當地免除學費標準享受補助。
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批準設立、實施普通高中學歷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學校和完全中學高中部符合條件的家庭貧困學生,可申請獲得一等國家助學金(每生每年2 000元)或二等國家助學金(每生每年1 000元)。
高中畢業生上大學路費和短期生活費補助:貧困大學新生可申請路費和短期生活補助,資助標準為區內院校錄取的新生每人500元,區外院校錄取的新生每人1 000元。
中職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免學費政策: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除外)。
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申請每生每年1 500元的生活補助(某些地市還在此基礎上增加補助金額,或設置有另外的補助項目,請咨詢當地相關部門)。
高等教育
“綠色通道”制度: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規定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都必須建立“綠色通道”制度,對被錄取入學、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學校一律先辦理入學手續,然后再根據核實后的情況,分別采取不同辦法予以資助。
國家助學金:全國平均資助標準為每人每年2 000元,具體標準在每人每年1 000-3 000元范圍內確定,可以分為2-3檔。
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人每年5 000元,全國每年獎勵資助50多萬名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全國高校在校學生總數的3%。
國家獎學金:特別優秀的全日制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學生可以獲得國家獎學金,學生無論家庭經濟是否困難,只要符合規定條件的均可申請,獎勵標準是每人每年8 000元。
勤工助學:高校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具體開展形式可咨詢各高校相關部門。
自治區人民政府獎學金:符合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或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突發重大變故學生等條件,可申請獲得每生每年3 000元自治區人民政府獎學金。
自治區人民政府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入學補助:區內院校錄取的貧困新生400元/生,長江以南區外院校錄取的貧困新生500元/生,長江以北區外院校錄取的貧困新生600元/生。
在我區,除了國家與政府設立的各類學生獎助學項目外,社會各界通過各種形式資助貧困學生也是一股重要力量。我區許多政、商、藝術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積極架設愛心的橋梁,熱心關注教育,心系貧困學生,幫助了許多寒門學子順利完成學業。
(注:詳細解釋和申請事宜,請仔細查閱相關文件,并咨詢當地或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管理部門)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