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管理學院 紀茂利 劉 帥 吳秀英 楊 卓
截至2013年年底,根據小微工業企業抽樣調查顯示,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總數約有2.2萬戶,企業從業人員約為21.7萬人,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1億元,企業實現利稅總額約為28.85億元。從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看,營口、大連、錦州三城市的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長速度,丹東、盤錦、葫蘆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盤錦和葫蘆島出現了負增長(見圖1)。通過分析歸納,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整體呈現如下特征:
(一)傳統行業占據主導地位。
除煙草制品業外,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在工業的其他行業均有所涉足,但是一些傳統行業如通用設備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黑色金屬礦采礦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占據主導地位,傳統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到經濟帶內全部小微工業企業的40%的比例。通用設備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行業是與遼寧沿海經濟帶行業布局相匹配,但是一些高耗能、污染較大的傳統行業如采礦業、金屬冶煉等行業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影響,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2013年,葫蘆島市一家規模較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化工企業和鐵粉加工企業處于關停狀態。這種轉型將在一段時期內影響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的發展。

圖1 2013年沿海六市小微工業樣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情況
(二)微型企業居多。
據統計,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在規模構成上有如下特點:在2.2萬戶小微企業中,微型企業在1.9萬戶左右,小型企業僅在0.3萬戶左右,微型與小型企業比例在7∶1左右。在1.9萬戶微型企業中,超過70%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在100萬元以下;微型企業營業收入僅占全部小微企業的5.5%,而且對主營業務收入是負拉動狀態。同時,小微工業企業成長呈現如下特點:10%的企業發展較好,成長為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40%的企業正常生產;40%的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10%的企業無法生存關閉。從企業成長性的角度看,僅有30%左右的小微工業企業具有一定的成長潛能,而70%左右企業的發展能力相對較弱。微型企業過多,制約了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的發展,所以做大微型企業、做強小型企業是拉動小微工業發展重點。
(三)企業盈利能力較弱。
2013年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營業利潤率為3.34%,高于遼寧全省平均水平(2.74%),但仍處于微利狀態,并且低于稅負率。百元資產實現營業收入為77.53元,高于2012年的76.5元的水平,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7.8元,分別比江蘇、浙江、山東低20.9元、37.3元和36.1元。盈利能力降低,導致資本將離開小微行業,追逐較高盈利能力的行業。調查顯示,2013年年末,遼寧屬于高技術行業的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和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金屬制品業設備較為陳舊,固定資產平均凈值率分別為58.8%、53.7%、54.8%、58.3%和50.1%。特別是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凈值同比下降,說明這部分企業設備亟待更新。設備亟須更新,但是較低的盈利能力可能使企業不進行更新,這將嚴重影響小微工業企業發展,在未來的3~5年內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解決。
(四)技術密集型企業生產經營優勢明顯。
根據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遼寧沿海經濟帶近1/3以上的技術密集型中小微工業企業擁有品牌,分別比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高出10個百分點左右。有40%以上的技術密集型中小微工業企業盈利,分別較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高出3~4個百分點。有近40%的技術密集型中小微工業企業表示當前企業產品銷售狀況較好,分別較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高出8個百分點。相對于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優勢突出,示范帶頭作用顯現,也是政府未來需要扶持的重點企業。
(五)一些主導行業主營收入增勢突出。
處于主導行業的小微企業是大中型企業成長的搖籃。根據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食品制造業、其他制造企業等五個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幅均達到10%以上,占全部營業收入的比重也由同期的21.8%增加到當前的24.9%。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4%,其主營收入約占全部小微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9.7%,所占比重最高。紡織服裝服飾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1%,增幅最大,占全部小微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3.9%增加至4.7%。這些主導行業的突出發展,對遼寧小微企業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小微企業規模小,在市場上無定價權和影響能力,對于原料價格、人工成本、產品銷售價格等只能接受市場調整結果,無法控制成本和利潤。為減少風險,90%以上的小微企業實行訂單生產,受市場影響因素最大,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市場風險,小微企業的運行狀況無論是增長還是降低均屬于正常的市場反應。
(一)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示范效應不強。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遼寧經濟增長極,是東北三省乃至內蒙古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對其他地區在經濟上應起到帶頭示范和輻射影響的作用,但是從目前小微工業企業情況分析,這種作用不是很大。沿海經濟帶六市中,營口小微工業企業發展較為突出:最早成立了中小企業創業園,形成了金屬鎂制品、服裝加工、紙制品等小微企業集群,當地政府為小微企業爭取了多項補貼,使小微企業優惠政策落地等,所以營口小微工業企業近年來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對其他城市有一定的示范和輻射效應。大連屬于開放較為早的城市,小微企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外向度較高,而這種開放正是其他城市所缺乏的。其他沿海四市小微工業企業發展雖然各有特色,但是特色不是十分明顯并且特色尚未轉化為優勢,而且有些特色還形成了一定的風險,例如盤錦的小微工業企業具有專門為石油行業服務的特色,但是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集群,特色尚未轉化為優勢和實力。
(二)工業景氣指數不高。
2012年,遼寧全省小微工業企業景氣指數為85.5,然后一直走低,到2013年2季度有所回升,但仍較2012年同期低6.2個百分點,仍然處于不景氣區間。預計2013年三四季度有所回升,但是不會達到景氣水平(見圖2)。作為遼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同樣處于不景氣狀態,并且葫蘆島和盤錦兩城市處于經濟結構調整階段,小微工業企業下行將持續。
(三)經濟總量增幅放緩。
與工業景氣指數相對應,遼寧小微工業企業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雖然保持增長勢頭,但是增長幅度趨緩。2012年上半年小微工業企業保持9.7%的增長率,然后逐漸走低,到2013年上半年保持在7.3%的水平,預計2013年全年不會超過8%的水平(見圖3)。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也基本保持和全省基本相同的增長幅度。

圖2 遼寧小微工業企業景氣指數

圖3 遼寧小微工業企業可比價增長幅度
(四)小微工業企業配套化和協作化程度不高。
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提出了“做大做強優勢工業”,明確了“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提升原材料工業,發展高技術產業”三大方面,并按照各地原有優勢進行了工業產業布局。小微工業企業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借力成長。但是目前遼寧沿海六市小微企業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狀態,整體發展缺乏統籌協調,尚未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存在同質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現象。從調查數據分析,遼寧小微工業企業配套比重約為14%,其中為高新產業配套的僅有1/3左右,即不超過5%,配套和協作化程度較低。所以沿海經濟帶政府應該建立起大中企業與小微企業對接平臺,包括技術、勞務、產品等若干方面,不但提高小微工業企業技術升級,能夠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小微企業,而且大中型企業配套協作本地化,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貢獻力量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
(五)小微工業企業發展不均衡。
在沿海經濟帶六市中,從小微工業企業總量上看,無論是從企業數量、用工人數還是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總額,大連均占50%以上;從發展速度上看,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營口、大連屬于第一層次,錦州、丹東屬于第二層次,葫蘆島、盤錦屬于第三層次;從小微工業企業集群看,大連、營口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集群,如大連的海產品加工、精細化工和營口的鎂制品加工、服裝加工等,其他四市尚未形成完整的小微工業企業集群。發展差距過大,將使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仍然各自為政,失去了經濟帶存在的意義。
(一)建立機制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建立沿海經濟帶經常性協調協商機制,真正實現沿海經濟一體化,是解決小微工業企業特色不突出、發展不均衡的良策。錦州和葫蘆島、營口與盤錦,原來是一個城市,在資源配置上具有依存性和互補性,大連與丹東毗鄰,對丹東經濟帶動作用很大。在整合信息、教育科技、人才、港口、交通、產業、政策等資源方面,現實操作性很強,應按照“交通同網、市場同體、環境同治、產業聯動、信息共享”的原則,參考沈撫同城、沈鐵同城的成功經驗,在協調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沿海經濟帶企業合作和整合,加快小微工業企業發展,解決“低、小、散”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企業的整合與合作。加強扶持和引導力度,切實掌握企業發展情況,加強同行業企業合作,減少成本開支,共同開發新產品和拓展新市場,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二)做大小型做強微型企業。
做“大”的重點應放在100萬元以下的微型企業上。這部分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多以傳統產業為主,產品檔次較低,主要靠低價格來爭取市場。從調查數據看,這些企業戶均從業人員只有5人,設備利用率只有38%。有40%的企業是停產半停產企業,“盤活”這些企業,解決其生存問題,提高其抗風險能力,將是做“大”的重點。
做“強”的重點是放在300萬元以上的小型企業上。這部分企業大多具有穩定的生產模式,極具成長潛力。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檔次,打造名牌產品,進一步提高競爭力使其成為小微企業的中堅力量。
(三)扶持技術密集型主導行業快速發展。
前已述及,沿海經濟帶內技術密集型小微工業企業相對于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經營優勢已經顯現,政府應結合經濟帶內工業產業布局,因勢利導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沿海經濟帶內特色小微工業企業,對其他地區起到示范作用。對于高能耗、污染大、破壞生態環境的小微工業企業則實行徹底的關停并轉,引導其向當地的主導工業行業轉向,并積極鼓勵小微工業企業科技創新,培育品牌,這是保證小微工業企業持續增長、走出低迷不景氣的徹底之道。
(四)實現“大中小微”協同發展。
遼寧沿海經濟帶工業基礎較好,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優勢明顯,并且形成了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集團。而經濟帶內的中小微工業企業門類齊全、數量眾多,完全有能力為大型企業集團提供優質配套產品。遼寧沿海經濟帶具有大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的天然優勢。大中小微企業分工協作,集聚協同發展,產生“經濟帶規模經濟效益”,不但促進企業發展,而且對遼寧沿海經濟帶乃至遼寧整體經濟起到推動作用。政府應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做好大中小微企業的產品、技術、勞務、人才等方面的對接,實現大中型企業帶動小微企業發展,而小微企業發展提升又推動大中企業的進步。
當然,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高且招工難、融資成本貴且融資難也困擾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工業企業發展,但是這些是小微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而不是小微工業企業特有的問題,所以在此不進行論述。同時如果上述小微工業企業發展難題得以解決,其他如原材料、人工成本和融資問題也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