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管理學院 張征超 成詩淼 張 玲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是一個富于創新意識的群體,是我國未來實現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這一類型企業多以科技創新起步,在日后的經營中始終以技術研發作為企業核心發展戰略。根據目前的標準,認定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需滿足以下幾個標準:第一,人員以科技人員為主,科技人員比例在30%以上,有超過10%的科技人員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企業;第二,企業當年用于科技創新點的投資比例較大,不低于企業當年銷售收入的3%;第三,產品的技術附加值高于傳統產業的中小微企業。可以預測,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技術創新工作離不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存在,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國家和遼寧省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政策。如國務院于2011年針對中小微企業下發的的9項金融財稅政策;隨即于2012年下發的4項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和《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中8個方面29條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遼寧省于2012年5月份出臺了《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小微型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政策是遼寧省繼國務院支持小微企業政策措施出臺以來,在全國各地方政府中第一個出臺的含金量較大的政策性文件。在該意見中,一是明確了企業的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按照國家規定的上限執行,加上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減半征收政策,可以使中小企業減輕稅負近20億元;二是明確了小微型企業貸款增量增速目標,提出了包括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差異性監管、促進小型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完善擔保體系等措施,改善了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環境;三是增加了5200萬元的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使遼寧省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總額達到了1億元,增加幅度超過了100%;四是明確了設立中小微型企業“專精特新”專項資金,2012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萬元中小微型企業“專精特新”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研發和生產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方向發展,為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進一步增加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從規模上看,2010年年末,遼寧省擁有科技型中小微企業3328戶。2011年年末,遼寧省擁有科技型中小微企業3557戶。截至2013年年末,遼寧省將擁有近4000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在遼寧省認定的1000項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技術中,中小微企業掌握的技術創新成果達到75%以上。從經濟效益上看,截至2012年年末,遼寧省科技型企業中,中型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2210.7億元,比上年下降19.5%,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利稅195.7億元,比上年下降14.2%。小微型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5064.8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利稅41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5%和27%,發展態勢優于中型企業。從技術創新能力上看,遼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在不斷增加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基礎上,實現了知識積聚的外部化發展,即與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漸步入正軌,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并取得了豐富的合作成果。目前,在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中,已經參與到產學研聯盟中的企業有近600家,參與產學研聯盟的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超過40家,每年實現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金額已經突破億元。
雖然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與珠三角、長三角的科技型企業相比,我們不得不承認遼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依舊存在較大的成長差距。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有來自企業外部環境的限制,如金融環境、政策環境等。同時還有來自企業自身存在的管理問題。本文從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自身管理問題的角度探討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企業生產能力分散,訂單獲取能力差。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除了布局分散之外,自身生產能力偏低成為導致企業融資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一些企業,受到自身產能的限制,對于一些批量稍大的訂單無法承接,導致大訂單不敢接,小訂單吃不飽的情況非常普遍。長期承接小訂單又造成企業生產不連續、成本偏高等一系列問題,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即便這些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獲得了融資,但事實上這些融資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不但難以形成應有的利潤,甚至有可能成為企業新的負擔。
2.采購批量小導致的高成本經營。遼寧省中小微企業在原材料采購環節由于每次采購批量小,其訂單往往不被原材料生產企業所接受。這些中小微企業通常情況下,只能通過中間商渠道獲取原材料,因此這些中小微企業的原材料采購成本必然比大中型企業高,這不僅成為中小微企業無法和大中型企業競爭的重要原因,同樣也導致了融資效率的下降。
3.技術研發力量薄弱,模仿型的技術研發無法獲得競爭收益。目前,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人員流失情況比較嚴重,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人員流失率最高的企業達到了近70%。另外,遼寧省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還處于各自為政狀態,采用模仿型的技術研發模式,受企業實力限制,投入到研發環境中的資金支持很少,新產品的生命周期極短。這就導致了這些中小微企業用于企業技術研發的融資實際上產生利潤率偏低。
4.企業信用等級低,融資難度大。目前,融資難成為限制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由于其規模小,可抵押資產有限,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即便有一部分中小微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但是貸款利率往往高于企業的利潤率,于是導致了很多能夠取得貸款的中小微企業無力償還銀行利息,淪為銀行獲利的工具。
近年來,遼寧省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主要涵蓋了財稅支持、金融扶持、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社會服務和權益保護等方面。本文通過走訪遼寧省內近100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對這些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實地調研,現進行總結如下:
(一)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相關政策實施總體概況。
財稅支持政策是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關注的焦點。在一項關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最關心的政府扶持政策的調查中。有近9成的企業都毫無疑問地選擇了財稅支持政策。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對于相關扶持政策的關注程度如圖1所示。

圖1 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政府扶持政策關注度調查結果
通過與企業的交流,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在于,近年來隨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縮水,企業負擔重仍然是困擾企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因此,能否依靠政府的財稅支持政策緩解企業負擔壓力就成了省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其次,由于2013年以來,受到國家整體經濟形勢影響,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銷售收入對比2012年度有所下降。其中電子信息業、軟件行業和光伏行業受影響較大,銷售收入的下降比例最大達到了30%。所以,這些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對于市場的渴望使得對于市場開拓政策的關注超過了金融扶持政策。再次,雖然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金融扶持政策,但是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目前仍然存在較大的企業資金缺口。在調查問卷統計結果中,有近60%的企業表示目前企業的資金缺口問題嚴重。盡管存在資金缺口,但是考慮到融資成本和企業收益等因素,只有不足3成的企業表示目前企業具有融資意愿。然后,目前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偏低,與珠三角、長三角同類型企業存在較大差距。以企業現有的技術能力往往達不到獲得政府的技術創新政策扶持的要求,這也使得該類政策在遼寧的受眾范圍有限。最后,社會服務和權益保障政策支持力度較小,能夠給企業帶來的實惠不具有吸引力,這是該項政策不被企業廣泛關注的關鍵原因。
(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相關政策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本文在對關于省內相關扶持政策滿意度的調查中發現,在樣本企業中,對省內政策持滿意意見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不足40%。由此可見,遼寧省的各項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不顯著,或者可以說還有較大的空間可以挖掘,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政策門檻模糊。目前,遼寧省各城市缺乏對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統一的的認定標準。例如,鐵嶺市出臺了明確的關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認定標準。在該標準中,除了企業規模、人數、產值等傳統認定標準外,加入了“有一年以上企業營運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運營時間兩年以上的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近兩年銷售收入年增長率須在30%以上,稅費總額增長率在25%以上;以及企業主要產品(服務)是通過自有的專有技術或先進知識獲得。新產品、專利產品和技術性收入之和占企業營業收入的40%以上”等附加條件,與其他省市的認定標準并不一致。認定標準上存在的認識差異,導致省內的一些政策實施起來阻力重重。一些企業面對著好的扶持政策,無法確認自己是否符合扶持對象范圍,經常被模糊的認定標準擋在優惠政策門檻之外。
其次,科技型中小微信息閉塞,缺乏與政府相關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在接受調查的樣本企業中,有近80%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對于省內相關政策的下達與內容并不了解。這些企業平時忙于自身經營,很少關注相關的政策信息。另外,由于缺乏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認定與個體管理,這些政策在實施之后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傳達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政府與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匱乏的信息溝通渠道,嚴重限制了政策的實施效果。
最后,政府部門對于政策的下達與實施缺乏對下一級管理機構的考核機制。對于基層管理機構來說,政府部門下發的各項扶持政策,并未設置文件的實施目標以及效果追蹤機制,導致基層機構對于這些政策的實施與效果跟蹤工作不積極、不主動,甚至認為是“無用功”的現象。這樣就會造成一部分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能夠及時準確的獲得信息并從中獲益,其余企業“袖手旁觀”的尷尬局面。
結合上述從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實地調研情況,本文認為提高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相關扶持政策實施效果的建議如下:
(一)統一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認定標準,降低認定門檻。
本文認為,要提高遼寧省關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首先要明確這些政策的服務對象范圍。這需要政府部門在全省范圍統一關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認定標準,這不僅可以減少不同城市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之間的認知差異,統一的認定標準還有利于解決一些遷址企業的政策接續問題。其次,政府部門應該盡量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認定標準的門檻。在現有的認定標準中,企業往往遭遇的是“同時滿足所有認定標準條款”的“一票否決”機制,只要申報認證的企業不滿足其中一條規定,便無法被認定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也就無法享受到省內的相關優惠政策。這樣,被認定標準門檻拒之門外的企業數量要遠遠多于門檻內企業。因此,本文建議政府實施靈活、多樣化的認定辦法,即在現有標準不變的前提下,針對不同行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特點,只要其滿足標準中的某些條款便可以被認定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這樣,更多的科技型小微企業才能充分享受到政策優惠帶來的實惠,省內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才能有所提升。
(二)加強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備案與信息平臺建設工作。
對于已經進入政策扶持門檻中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政府部門應該完善現有的備案與信息平臺建設工作。在以往的工作中,對于滿足條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個體管理功能的缺失,導致政府與企業間的信息交流不暢,造成政策信息下達與政策實施效果反饋渠道的雙向阻塞。通過信息平臺建設,可以實現及時發布和傳達政策信息,動態掌握目前省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情況,為政策的實施效果反饋提供了可靠的數據管理工具。同時,這一平臺還有利于吸引暫時處于門檻外的企業充分理解政策信息,積極參與到政策扶持對象范圍中,對區域經濟增長和提升政策實施效果都具有促進作用。
(三)構建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的實施效果跟蹤與考評機制。
任何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如果缺少了跟蹤與考評機制,那么政策本身的實施效果就缺少了最根本的保障。美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是以立法為基礎,以小企業管理局為行政保障,強調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互動。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針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幫扶上進行了機制創新,專門設置了關于信貸的總量和增量目標。這些經驗告訴我們,政策的跟蹤與考評機制可以有效地保證政策落地,可以讓政府與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之間形成積極、主動的合作關系,確保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最大程度上享受到政策帶給他們的幫助。因此,遼寧省政府機構目前亟須建立一套有效的政策實施跟蹤和考評機制,來保證政策實施效果的穩步提升。
綜上所述,對于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需要政府與企業攜起手來。政府部門的責任在于如何確保這些扶持政策的受眾范圍不斷擴大以及政策的實施效果穩步提升。企業的責任在于在充分掌握政策信息的前提下,不斷完善企業的自身建設。總而言之,政府和企業之間還需要在多渠道配合、暢通信息溝通渠道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積極推動遼寧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為實現遼寧的經濟發展目標做出更大貢獻。
[1]高新才、李炎亭:《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與政策支撐》,載于《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年第9期,第70~74頁。
[2]逯宇鐸、張艷艷、毛健等:《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環境及政策支撐體系研究》,載于《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年第9期,第1~4頁。
[3]沈誠君:《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載于《經濟研究參考》2013年第40期,第38~41頁。
[4]姚先國、曾國華:《勞動力成本的激勵效應與合理區間》,載于《經濟學家》2012年第8期,第26~33頁。
[5]袁紅林、陳小鋒:《我國中小企業政策與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相關性》,載于《企業經濟》2012年第2期,第176~180頁。
[6]李明發:《論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政策支持》,載于《江淮論壇》2012年第6期,第115~120頁。
[7]王莉敏:《有關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財政政策的研究》,載于《經營管理者》2011年第10期,第38頁。
[8]胡興旺:《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載于《財政研究》2011年第4期,第35~37頁。
[9]楊林、彭彥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選擇》,載于《工業技術經濟》2010年第11期,第26~30頁。
[10]譚開明、王宇楠:《財政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路徑分析》,載于《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年第3期,第44~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