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管理學院 韓光強 夏 青 王洪軍
根據傳統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從產生到衰亡的全部過程分為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其中成長期主要是指企業經過了初期的籌建和投產后直到獲得最大利潤時所經歷的時間。成長期是小微企業生命周期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經營得當,成長良好,企業就可以成功地過渡到成熟期,實現持續經營發展,否則在這一時期遇到了困難,經營無法持續,就會走上破產滅亡之路。而融資問題是小微企業成長期中遇到的最大瓶頸,因此解決成長期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對于小微企業延長壽命并做大做強具有重要意義。
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企業的成長過程,就是企業不斷提高、完善經營管理的過程。借助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東風,小微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與當地的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產業鏈,并形成了相應的產業園區,保證了小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多數小微企業處于成長階段。
以大連市為例,調查顯示,大連市小微型企業平均壽命為9.7年,呈現出“成長期”企業居多,且階段越高級,生存年限越長的特點。從生存年限看,“創業期”企業占19%,平均生存年限6.6年;“成長期”企業占60.8%,平均生存年限9.4年;“成熟期”企業占20.2%,平均生存年限13.2年。
從行業看,資源型行業、公共服務業和傳統行業的小微型企業發展較為成熟,生存年限略長,處在“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企業占比均超過83%,高于平均水平2.2~19個百分點。其中,采礦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資源和公共服務行業由于進入壁壘高,競爭壓力相對小,生存年限在11年以上,高于平均水平1.4年以上;制造業,建筑業,房地產業等傳統行業由于經歷較長時間的優勝劣汰過程,保留了一批發展較為穩定的企業,平均生存年限超過10年,高于平均水平0.5~2.2年。調查顯示,新興行業的小微型企業雖然生存年限略短,但創業積極性較高。隨著政策和市場不斷完善,衛生和社會工作,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行業小微型企業發展漸趨活躍,“創業期”企業的比重超過30%,高于平均水平12.8~14.3個百分點。但由于新興行業小微型企業進入時間晚,發展時間短,平均生存年限在8.5年以下,低于平均水平1.3~2.6年。

表1 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型企業分行業生存年限
(二)小微企業資金來源主要為自有資金。
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企業大多依靠自有資金起步,依靠自有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才會有融資需求。在當前受全球經濟復蘇疲軟、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市場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擴大生產意愿降低,企業融資需求平穩。調查顯示,多達71.6%的企業在2012年沒有融資或者沒有融資需求,有20%的企業表示融資困難,僅8.4%的企業表示融資容易。從企業獲取資金來源方面來看:只有14.5%的企業獲取資金主要來源是靠銀行貸款,12.4%的企業是靠民間借貸,7.5%的企業申請了專項資金。大多數企業獲取資金來源是用其他渠道,主要是自有資金和內部融資,如向親人朋友借錢等,這一部分在調查中占到了65.6%。
(三)對資金需求具有“少、頻、短、快”的特點。
小微企業普遍經濟基礎薄弱,規模小,臨時性、季節性資金需求較多,主要為滿足流動資金的不足。據調查數據分析,57%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融資額度在100萬元以下,資金需求期限在3~6個月之間,需求頻率高,有資金需求后,一般希望在10~15天資金能夠到達賬戶并可以使用,資金需求速度快。所以小微企業資金需求偏好于流動性強、辦理手續簡單的短期借款。
(一)流動資金緊張。
2013年,小微型企業資金緊張問題進一步凸顯。據初步調查顯示,目前300萬~2000萬元的小微企業急需流動資金達14 000萬元。企業流動資金緊張主要是由于資金結構和融資結構不合理造成的。主要反映在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低,資金回收周期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資金流動,造成流動資金緊張。與此同時,企業融資難問題依舊存在。據調查多數企業反映,小微企業到銀行貸款手續麻煩,審批時間長,額度小,融資難更加重了企業資金短缺的局面。
據調查數據顯示,認為資金緊張影響生產經營的大連市小微型企業比重達30.8%,比2012年提升6.9個百分點,2年來第一次位居制約因素首位。小微型企業資金緊張加劇,主要源于融資難和資金鏈收緊。國家統計局葫蘆島調查隊2013年下半年中小微型工業企業抽樣監測數據結果顯示,全部67家小微樣本企業,有一半以上存在流動資金緊張問題,如圖2所示。

圖1 遼寧省小微企業融資狀況分布圖

圖2 葫蘆島市小微企業流動資金情況
融資難持續,抵押品不足影響加劇。調查顯示,2013年,大連市認為融資困難的企業比重為34.9%,與上年基本持平,但近2年進行過融資活動的企業比重依然偏低,如圖3所示,主要原因是國內外需求不足影響了小微型企業發展,抵押擔保品緊張的影響進一步加劇。
調查顯示,反映“抵押擔保品不足”導致融資難的企業比重連續3年位居第一,2013年提升9.3個百分點至49.3%,影響進一步加大。應收賬款拖欠收緊企業資金鏈。2013年,大連市77.6%的服務業小微型企業應收未收款持平或增加,小微型企業全年的應收賬款周轉率達到18.8%,高于上年1.6個百分點。小微型企業資金鏈收緊現象進一步凸顯。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軍隊或國有大中型企業成為目前小微型企業應收賬款拖欠的主體,比重高達71.4%,讓處于產業鏈弱勢的小微型企業賬款回收更加困難。調查數據顯示,葫蘆島67家樣本企業中有32家存在應收賬款,共計4861萬元,戶均151.9萬元,對于規模小,本身就缺乏資金的小微型工業企業,這是個巨大的數字。
(二)融資成本高,企業負擔重。
據了解,當前國有銀行貸款年利率一般在7%左右,相對民間借貸較低,但是國有銀行對貸款資質和抵押的審查相對較為嚴格,小微企業很難取得長期貸款,貸款期限多為一年,分期付利,到期還本,每年都要重新辦理貸款手續,支付手續費用。如大連寧化微晶化工有限公司2012年支出貸款登記費、評估報告費等各項貸款手續費近4萬元,而企業2012年全年的利息支出只有20多萬元。而相對于銀行貸款的復雜繁瑣,民間借貸相對便捷,但是民間借貸高額的利息成本也讓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民間借貸的平均月利率約為2.1%左右,有些甚至于達到5.0%,不少中小微工業企業選擇民間借貸大多是迫于無奈。
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營口67戶小微企業支付銀行利息350萬元,同比增長7.8%。支付民間借款利息48萬元,與上年基本持平。
(三)融資渠道窄,主要依靠內部融資。
遼寧沿海經濟帶金融體系包括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等組織框架,金融組織結構比較單一,缺乏針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金融組織,形成貸款的制度性缺失。在企業發展初期,中小微企業大多是靠自我籌資,自我積累發展起來的,內源性融資所占比重較高。隨著企業的發展,單純的內源融資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企業對外源性融資的依賴程度逐步提高。但是小微企業信用記錄缺失或信用評級較低,導致處于創業或發展初期的小微企業難以獲得銀行等信用機構的信貸支持。
(四)盈利能力下降,資產更新能力弱。
2013年,遼寧省小微工業企業營業利潤率、資產利潤率比2011年分別下降了14.9%和3.2%,百元資產實現營業收入增長了14%,稅負率下降了4.9%。說明小微工業企業盈利能力下降,資產的增長幅度低于營業收入增長幅度,稅負率下降也說明了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發揮了作用。盈利能力降低,導致資本將離開小微行業,追逐較高盈利能力的行業;同時也不利于企業資本的積累。調查顯示,2013年年末,遼寧省屬于高技術行業的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金屬制品業設備較為陳舊,固定資產平均凈值率分別為58.8%、53.7%、54.8%、58.3%和50.1%。特別是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凈值同比下降,說明這部分企業設備亟待更新。設備亟須更新,但是較低的盈利能力可能使企業不進行更新,這將嚴重影響小微企業發展。

圖3 大連進行過融資的企業情況比較

表1 2011年、2013年遼寧省小微工業企業財務指標比較 %
(五)家族式企業思想保守,融資觀念落后。
80%的小微企業為家族企業,企業高層管理者為家族內部成員,一家之長就是企業主,50%以上的企業主年齡在50歲以上,觀念較為保守。調查顯示,企業多傾向于債務融資,在向金融機構貸款難以得到的情形下,更傾向于期限短、利息高的民間資本,而對股權融資多存在抵觸、戒備心理。其股權融資最為適合企業的規模擴張,如不解決企業主對股權融資的觀念問題,小微企業實現規模擴張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則很難。
(六)政策獲取渠道不足,制約融資效果。
小微型企業由于規模和實力的限制,獲取各項政策信息的難度較大,信息不對稱矛盾在2013年進一步加劇。調查顯示,小微型企業獲得政策信息主要依靠“自行收集”,比重達51.1%,比2012年提升6.4個百分點。而政策信息來源于“政府部門”的比重僅有32%,比上年下降5.4個百分點,低于大型和中型企業20.9個、13.9個百分點。政策獲取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各項扶持政策的實施效果。數據顯示,針對2013年出臺的一系列中小微型企業發展促進政策,40.8%的小微型企業表示“政策宣傳不到位,企業不知曉政策情況”影響融資效果,比重位居第一。分行業看,建筑業、制造業、租賃及商務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由于信息化程度低,接收政策信息渠道少,認為“政策宣傳不到位,企業不知曉政策情況”的企業比重在45%以上,高于平均水平4.7~7.8個百分點。
(一)發展關系型貸款。
成長期小微企業強烈的成長意愿與發展資金缺乏形成矛盾,采取何種融資方式是小企業主的心頭難題。追溯西方企業理論,在不存在交易費用的完美的資本市場,有正的凈現值投資機會的企業理論上不應該擔心缺少資金。但在現實社會里,事實卻總是不盡如人意。斯蒂格利茨和魏斯(1981)的信貸配給理論最早闡述了由于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的客觀存在,金融機構達到最優回報時,資金需求是大于資金供給的。而金融機構為了達到最優回報,希望選擇低風險、穩收益的投資項目。這也說明了為什么資金不總是流向正的凈現值投資機會。有經濟學家從理論上闡述了關系型貸款,認為企業的信息如果是穩定的并不易于傳遞,那么與金融機構有緊密聯系的公司應該有較低的融資成本和較少的資金緊張情況。
在成長前期小企業主就應著手考慮與一家或幾家銀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而且考慮到中小金融機構在為小企業提供服務方面有優勢,小銀行更愿意為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所以小微企業最好是選擇小銀行作為關系型合作銀行。到了成長后期,企業發展速度加快,資金需求量提高,前期發展的關系型貸款此時會發揮出它的優勢,不至于使企業陷入融資困境。良好的銀企關系不論對于企業貸款成本還是信貸可獲得性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二)合理選擇負債融資。
成長期企業的經營風險是比較大的,有觀點認為,此階段的融資重點是充分利用負債融資,原因是負債融資具有“稅盾效應”,可以降低融資成本,負稅率越高的企業使用越多的債務會越有利。而且,負債融資具有財務杠桿效應,不愿意使用長期債務融資的企業,其增長會受到限制。
還有觀點認為,由于處在成長期的企業盈利水平與前期的投入水平相比還處于低水平,經營活動各方面還不太穩定,存在較高的經營風險,而高經營風險一般不與高財務風險相匹配,負債水平越高財務風險越大,企業就存在更大的破產可能性;從另一方面考慮,對于多數小微企業所采取的組織形式——獨資和合伙而言,公司稅與所有者的個人稅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就使小企業主利用“稅盾效應”的動機降低,破產成本也會更多地依附于小企業主個人。

表2 2013年遼寧沿海經濟帶小微企業獲取政策信息來源變化情況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觀點的分析,再考慮了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如果成長前期就較多的采用負債融資,那么企業經營風險會很高,破產風險也會增大。因為企業剛進入市場,盈利能力及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認可度都未知。而且成長前期由于缺乏相關業務記錄和抵押擔保品,企業能獲得的貸款大都是短期的。所以成長前期盡量降低負債融資率。但是當企業進入成長后期,擁有比較穩定的顧客和供應商,產品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同,盈利能力逐漸增強,償債能力有了保障,與供應商之間可采用商業信用的方式融資,也有能力獲得中長期貸款,企業主應提高負債融資比例,充分利用債務融資帶來的好處。而且隨著企業的成長和信息問題的緩解,更有利于企業獲得債務融資。
(三)善于利用信用擔保。
信用擔保機構通過信用保證的方式,為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架起了一座資金融通的橋梁。信用擔保的對象只能是中小微企業、高科技企業、民營企業、新生的處在萌芽期的和處在成長期的企業。這些在銀行很難貸到款的企業,恰恰是擔保機構的主要客戶群。這是市場法則的結果,同時也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要求。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正是在這樣的客戶群里,可能產生未來的經濟之星、科技之星,所以政府要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于是,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給信用擔保機構提供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可是處于成長期的小微企業能用于抵押或擔保的資產是極少的,尤其是在成長前期。但此時期是擔保業務記錄積累的開始,對于非常年輕以及與貸款行只有較短關系的小微企業,建立在應收賬款或存貨為基礎的擔保抵押貸款顯得尤為重要。在成長后期,經過了一些前期的積累,企業可抵押擔保資產逐漸增多,此時企業也擁有較好的信用記錄,取得信用擔保會更加容易。
(四)采用融資租賃模式。
融資租賃是一種貿易與信貸相結合、融資與融物為一體的綜合性租賃交易方式,其表現形式是融物,實質內容則是融資。融資租賃對小微企業融資的優勢主要有:第一,融資程序簡單,對企業信用等級要求不高。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使其很難獲得銀行青睞,但卻可憑借融資租賃來獲得資金,企業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設備使用權。第二,有利于企業節約稅收和融資成本。從稅收角度講,國家財政允許企業對租賃資產加速折舊,折舊款可于稅前償還租金;融資租賃的租金,乍一看比銀行的貸款利息要高,但是融資租賃是組合服務,在參加項目評估、設備選型等前期工作和設備采購服務上,還要花費一些費用,需計入租賃成本,這些費用承租人貸款上項目也是在利息支付以外需要開支的,加在一起就會比作為綜合費用的租金要高。從資金總體成本上看,融資租賃還是比貸款上項目合算得多。第三,有利于改善企業資產負債狀況。融資租賃屬于表外融資,不體現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的負債項目中,而一般貸款則全部體現為企業的負債,從而影響了企業的資信狀況。這對于多渠道融資的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非常重要。通過這種表外融資,解放了流動資金,擴大了資金來源,突破了當前預算規模的限制。
(五)提高小微企業領導者自身素質,強化企業融資管理。
小微企業所有者個人特征對企業融資選擇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因為企業層面與所有者個人層面緊密相連是小微企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企業主個人因素(如風險回避度、所有者的目標函數、控制權考慮、失敗容忍度、避稅考慮以及知識水平等)在小微企業融資決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小微企業主不僅要注重企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會十分看重對企業實際控制權的掌握。另外,企業與個人的緊密結合可能使得即使在外部環境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小微企業主對經營風險的評價和承受力也明顯不同于一般企業。因此,小微企業所有者一方面要在企業穩定增長和快速增長之間進行取舍,另一方面還要在資本積累和控制權稀釋之間進行取舍,這將影響企業探尋不同融資來源的意愿。
小微企業主往往缺乏足夠的關于融資方面的知識,容易在融資管理上目光短淺,這也是一些文獻中將小微企業的“融資缺口”又稱作“知識缺口”的原因。小微企業主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質,也要愿意花代價吸引融資管理方面的優秀人才,實現管理上的創新。另外有調查發現,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針對小微企業的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只有5%的企業從中受益,而有一半以上的小微企業沒有享受到任何優惠政策,多數是由于對政策的不了解。因此,小微企業主要多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多關注政府搭建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充分享受政策帶來的好處。
[1]蘇峻:《中小企業融資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2]萬興亞:《中小企業成長原理與方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張捷、王霄:《中小企業金融成長周期與融資結構變化》,載于《世界經濟》2002年第9期。
[4]張捷:《中小企業的關系型借貸與銀行組織結構》,載于《經濟研究》2002年第6期。
[5]紀茂利、單麗娟、楊卓:《遼寧小微企業面臨困難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載于《經濟研究參考》2013年第27期。
[6]楊志剛:《淺談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與中小企業融資策略分析》,載于《現代經濟信息》2012年第17期。
[7]李福學:《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分析與展望:2012-2013年》,載于《經濟研究參考》201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