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舉

2013年11月下旬爆發的烏克蘭危機已經歷兩個階段——烏克蘭政治反對派在美歐支持下通過暴力等手段攫取了政權,以及克里米亞通過全民公決加入了俄羅斯聯邦。這是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烏之間最嚴重的一次沖突,也是20多年來俄同美歐之間又一次激烈的地緣政治博弈。其后果對于烏克蘭、俄烏關系、俄同美歐關系以及整個國際形勢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烏克蘭局勢動蕩不已
鑒于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加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臨時政權對俄表示“堅決和嚴正的抗議”,稱烏克蘭“永遠不會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3月20日,前“美女總理”季莫申科從德國治病返回基輔后,烏克蘭議會立即通過為國家解放而斗爭的宣言,稱“烏克蘭人民無論在任何條件下絕不會停止爭取克里米亞的斗爭”。烏外交部開始對俄實行簽證制,烏司法部則威脅將沒收俄在烏境內的財產,以彌補克里米亞“脫離”后造成的損失。烏表示今年不再擔任獨聯體輪值主席國,并開始研究退出獨聯體的問題。
3月17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就解決烏克蘭危機提出若干建議,其中包括:盡快召開烏克蘭立憲會議,制定實行聯邦制的新憲法;擴大烏克蘭各地自主權,平等參與國家治理;規定俄語為烏克蘭第二種官方語言;烏克蘭保持政治和軍事上的中立地位等。3月18日,烏臨時政府總理亞采紐克向烏南部和東部居民發表呼吁書,表示烏當局將把俄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擴大地方自治權,不禁止反對黨,不加入北約,與俄“建立真正的伙伴和睦鄰關系”。這一呼吁書被看作是對俄外交部聲明的一個回應,兩者之間存在一些共同點,例如都主張擴大地方自治和把俄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都表示要睦鄰友好。但是在烏克蘭實行聯邦制和對外中立的問題上,雙方立場迥異。3月21日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議政治部分,稱歐盟“尊重烏克蘭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政治聯系和經濟一體化”。聯系國協議經濟部分也計劃在5月25日烏總統選舉后簽署。
基輔當局繼續與俄羅斯對立并進一步向歐盟和美國靠攏的做法是對歐美的支持投桃報李,但是無益于烏克蘭危機的緩解。近日來,不僅圍繞克里米亞的形勢依舊緊張,而且烏東部頓涅茨克和哈爾科夫等地局勢也更加復雜。3月22日這兩地俄語居民再次舉行集會,要求像克里米亞那樣,通過地方全民公決加入俄羅斯聯邦。俄外交部表示,俄“通過政治、法律和外交途徑捍衛其境外同胞的方針不變”。烏當局決定5月25日舉行總統選舉,競選帷幕已經拉開。3月22日,極端民族主義團體“右區”舉行代表大會,宣布成立政黨,并推舉亞羅什為總統候選人。亞羅什曾揚言要炸毀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并呼吁車臣恐怖主義組織頭目烏馬羅夫與其合作,為此俄要求國際刑警組織通緝他。現在他不僅未被通緝,而且還要參加總統競選。這無疑將使俄烏關系更趨緊張。對基輔現政權合法性存在質疑的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俄語居民也可能抵制總統選舉,而這又可能使烏東部和南部局勢進一步惡化甚至分裂。
美歐同俄打“制裁戰”
克里米亞舉行全民公決并加入俄羅斯聯邦后,美國、歐盟及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宣布對俄實行制裁。歐盟外長會議宣布對21名對克里米亞獨立公投負有責任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官員(包括亞努科維奇)實施制裁。美國先后兩輪對包括俄議會上院議長馬特維延科和副總理羅戈津在內的31名高官實施制裁。奧巴馬還宣布對“俄羅斯銀行”實行制裁。俄羅斯也毫不示弱,對美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眾議長博納、資深參議員麥凱恩等9人實行報復性制裁。但總的來說,美歐制裁“雷聲大雨點小”,迄今只涉及軍事合作、人文交流等領域,在經濟貿易金融等方面未采取重要舉措。其中主要原因是美歐對經濟制裁存在分岐,對俄經濟制裁也會傷及歐美自己,尤其是與俄能源和經濟關系緊密的歐盟國家。一旦對俄打起經濟制裁戰和貿易戰,必將影響歐洲經濟復蘇。
目前,美歐對俄實行有限制裁。八國集團宣布暫停俄羅斯參加該集團會議的權利。但是俄總統普京仍被邀請參加6月6日法國諾曼底登陸70周年紀念活動。北約加強了在波羅的海國家等與俄接壤地區的空中巡邏和在黑海的艦艇力量,但3月19日奧巴馬總統向媒體表示,美國“不打算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干預”,將通過外交途徑打破與俄的僵局。
分析家指出,美歐同俄在軍事和烏克蘭東部問題上態度比較克制,因為雙方都明白繼續激烈對抗甚至武裝沖突只能導致兩敗俱傷,造成烏克蘭進一步分裂以及美歐同俄關系的持續惡化。
烏克蘭危機影響深遠
從目前看,俄烏之間以及俄同美歐之間還不會因為烏克蘭危機而爆發“熱戰”,但是烏克蘭危機對它們之間的關系已造成重創,重新修復需要很長時間。
首先,目前俄烏關系處于嚴重對立之中,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局勢令人擔憂。如果俄烏雙方處理失當,其后果將遠遠超過克里米亞危機。俄烏兩國的分歧和沖突深深地傷害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與合作,談判解決將是一個逐步和長期的過程。
其次,俄與美歐之間的分歧已經明顯擴大,相互關系發生倒退,瀕臨冷戰邊緣。在政治上,美國白宮宣布將暫停俄羅斯八國集團成員國地位;軍事上,北約秘書長拉斯姆森稱,“北約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和俄羅斯打交道”。北約暫停與俄的事務性合作,但將擴大與烏克蘭的軍事合作;經濟上,瑞士等國暫停了與俄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西方國家與俄之間的經濟、特別是投資合作規模將縮小。這對2013年GDP只增長1.3%的俄羅斯經濟來說將是雪上加霜;在人文領域,俄和美歐在彼此人民中間的形象遭受重創,恢復信任需要付出極大努力。
第三,烏克蘭劇變對俄羅斯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的戰略是一個打擊。如果烏克蘭退出獨聯體,多年來俄爭取烏加入關稅同盟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努力將付之東流,而沒有烏克蘭的歐亞經濟聯盟在潛力上將受到嚴重削弱。以俄語居民為主的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國近日也表示要加入俄聯邦,引起摩爾多瓦當局的擔憂。烏茲別克斯坦則公開反對俄出兵克里米亞。由此可見,烏克蘭危機使前蘇聯地區民族和地區矛盾更趨復雜化,普京重新整合獨聯體、加速獨聯體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難度增大。
第四,由于俄同美歐關系更趨緊張,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可能發生某些變化。失去克里米亞的烏克蘭倒向美歐,而俄政治、經濟和外交的重點可能向亞太地區傾斜,與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東盟國家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合作將會加強。
第五,烏克蘭危機可能導致國際軍備競賽加劇,一些弱小國家對強國可能使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的憂慮加深。
第六,俄與美國等西方大國之間政治互信和合作關系的下降,將使敘利亞問題、伊朗核問題、阿富汗問題等世界熱點問題變得更復雜,解決的難度增大。3月18日美國宣布暫停與敘利亞的外交關系,無疑給敘利亞問題的解決增加了新的麻煩。而俄和美歐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不同立場也可能給伊朗核問題談判和阿富汗撤軍問題帶來新的困難。美歐可能在獨聯體等地區對俄奉行更嚴厲的遏制政策,從而導致世界一些地區的形勢更趨復雜緊張。
總之,烏克蘭危機給世界帶來了新形勢、新挑戰和新問題。它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將逐漸顯現出來,我們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和準備。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編/劉建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