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愛
加快推進經濟形態由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
正確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金華正加快實施“群城聚市”戰略,突破縣域經濟小格局,拓展以“一軸兩帶”為核心的都市區經濟大格局,合心合力合拍打造全省第四大都市區。
統籌功能分區布局,讓城市規劃硬起來。按照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積極研究規劃國土空間功能分區,進一步優化市域空間布局。抓緊啟動金華—義烏都市區規劃編制,加快浙中城市群綜合交通、重大市政設施、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各項專項規劃編制,并強化規劃的空間管治作用,確保“一張圖紙管到底”。
統籌城市組團發展,讓城市能級強起來。首先,要做強“一軸”,即金義主軸,真正把這一主軸建設成為浙中城市群聚合發展的黃金走廊。其次,要做大“兩帶”,即金蘭永武和義東浦磐城市帶。樹立“資源整合、共贏發展”的理念,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特色,發揮優勢、錯位競爭,良性互動、放大亮點。第三,要做活“節點”,即聯結城鄉的中心鎮、中心村。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政策傾斜,加快設施配套,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培育做強一批中心鎮、中心村。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由“低小散”格局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
提質發展先進制造業。堅定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扎實推進“四大”建設,集中力量抓好傳統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全力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增量提質方面,要突出主業,強攻招商引資,籌建招商選資專家團,大招項目、招大項目,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優化。存量挖潛方面,要堅持“畝產論英雄”,加強經濟開發區(園區)整合、改造、提升工作,抓好個轉企、小上規、規改股、股上市工作,扎實推進“四換三名”工程,實施園區畝產產值和稅收“雙倍增計劃”,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實施“商貿富市”戰略,扎實推進省級現代服務業發展綜合配套改革,選準突破口,帶動服務業向高端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超常規發展網絡經濟,重點培育電子商務、信息軟件、通信服務、物流配送、互聯網金融等五大產業,努力打造全國網商集聚中心,爭創中國軟件名城,建設全國網絡經濟強市。下大力氣發展物流經濟,抓緊完善物流業發展規劃,以建設綜合保稅物流園區為突破口,加強市域內物流基地整合力度,鼓勵發展具備整合供應鏈能力的嵌入式第三方物流,全力打造現代物流樞紐城市。深度開發旅游經濟,加大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串點、連線、成圈、拓面,策劃包裝可統可分的特色旅游項目,構建金華大旅游格局。
提升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深入實施“三農穩市”戰略,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設施農業,用企業化管理、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推動“農業大市”加快向“農業強市”轉變。
加快推進增長模式由外延擴張為主向注重內涵提升為主轉型
認真謀劃我市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點,以更大的決心和智慧推進改革創新,向改革創新要資源、要空間、要后勁。
扎實開展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努力創建外貿發展新優勢。牢記國家試點責任,以制定實施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加快推動傳統市場向現代市場轉型。重點強化四個方面的創新:一要創新貿易方式,做到市場采購與國際結算兩手抓。二要創新流通業態,做到市場交易與網上經營兩手抓。三要創新營銷模式,做到走出去與引進來兩手抓。四要創新服務功能,做到政府管理與社會服務兩手抓。深入推進各項省部級改革試點,努力拓展資源要素新空間。目前,我市正在實施的省部級改革試點有17項。這些改革試點可爭取的政策和資金空間很大,但這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關鍵是要通過開展試點創建體制機制新優勢。要加快推進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家政服務體系、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中小商貿流通服務體系建設等試點工作,全力爭取現代服務業發展、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新能源汽車推廣、跨境電子商務應用等國家試點,充分釋放改革紅利,不斷擴大改革試點受益面和帶動力。
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增強科技人才新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扎實推進浙中科技園、北大科技園規劃建設,全面深化產學研合作。認真實施“雙龍”計劃,加快海內外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和團隊集聚,努力把金華由教育強市打造成為人才強市。
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管理由粗放式向標準化轉型
堅持軟、硬件“兩手抓”,積極推動城鄉建設管理由粗放向精細、靜態向動態、被動向主動轉變,共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
堅決打好環境治理“組合拳”。圍繞“生態金華”建設,把“三改一拆”、“三治一優”、“四邊三化”、“雙清行動”等工作有效結合起來,綜合施策,全面整治,務求實效。積極開展“無違建縣(市、區)”、“無違建鄉鎮(街道)”創建活動,努力拆出新空間、改出新面貌。堅持鐵腕治水促轉型,重點在“清河道、強基礎、治重污、控面源、保水源”等方面下功夫,確保實現“一年滅黑臭、兩年提水質、三年可游泳”的目標。繼續抓好公共交通設施完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等工作,加大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力度,讓道路通暢起來,讓空氣潔凈起來。
著力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按照“規劃精品化、建設精致化、管理精細化、設施現代化、環境生態化、形象個性化、產業高端化、行為文明化”的要求,扎實推進“五城四邊三化”行動,認真實施“城市規劃、市政設施、公園綠化、環境秩序、綜合管理、文明素質”等“六大提升工程”,像做盆景那樣經營打造城市風景。
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抓好新一輪農村污水治理、垃圾收集處理、赤膊房整治工作,力爭到2016年全市75%以上的行政村達到“潔美村”要求。抓好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有序推進“平原綠化”、“雙清行動”,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扎實推進歷史文化名村建設,著力打造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美麗鄉村景觀線。
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制由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型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多辦難事實事好事,讓人民安居樂業,使社會和諧平安。
健全廣覆蓋多層次的就業社保體系。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渠道,努力解決農村困難群眾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增收問題。加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整合,研究解決一批社會保障歷史遺留問題,統籌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水平。探索開展一些像金東農村居家養老工作一樣花小錢辦實事、得到老百姓交口稱贊的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健全均等化便利型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堅持以人為本、量力而行,根據百姓需求辦學校、辦醫療、辦文化,解決好群眾關心的上好學校難、看病貴、健身活動場所少等熱點難點問題。圍繞“人文金華”建設,深化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城市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向農村延伸覆蓋,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
健全網格化組團式的基層管理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法治金華”、“平安金華”、“和諧金華”建設,大力弘揚和諧文化、誠信文化、責任文化,積極總結、推廣和完善像武義后陳村務監督委員會這樣的好經驗好做法,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健全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及時把各類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始終保持對各類犯罪的高壓態勢,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作者為中共浙江省金華市委書記)
責編/劉建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