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霞
在2013年“聯想杯”桂林市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比賽中,桂林市勝利小學的雷玲玲老師獲得一等獎。雷玲玲告訴記者:“取得這樣的成績,我尤其要感謝師傅趙潔玲老師的指點,她是我非常敬佩的人。”
在教學上,趙潔玲的課堂因具有扎實、開放、有趣的特點廣受好評,桂林市教育學院教授羅紅曾將趙潔玲的教學風格概括為“趣、實、活、新”。
以讀促學
趙潔玲說:“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就是聽、說、讀、寫的訓練,讀的訓練尤其不可少。”在教學中,她常常以讀促學,引導學生反復涵泳體味。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在《白楊》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將課文分段后,趙潔玲請學生朗讀第1自然段,并理解“茫茫”“渾黃一體”的意思。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后,她又請全體學生齊讀兩遍,并試著背誦第1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中的“旅客”和“衛士”用了借喻的寫作手法,有些難理解,趙潔玲讓學生聽她范讀,邊聽邊想“旅客”和“衛士”分別指代什么,以及“旅客的神情是怎樣的”。
第5—12自然段是“哥哥”“妹妹”和“爸爸”間的對話。趙潔玲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并讓學生思考“誰的話是最主要的”“爸爸講話時的神情是怎樣的”:
“爸爸,你看那樹多高!”(第一組讀“大孩子”的話)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第二組讀“妹妹”的話)
“哪有這么大的傘!”(第一組讀)
“你看它多直!”(第二組讀)
“它是樹,不是傘!”(第一組讀)
“這不是傘,是白楊樹。”(第三、四組讀“爸爸”的話)
“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第一組讀)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第三、四組讀)
分角色讀完對話后,趙潔玲又讓學生自己默讀“哥哥”和“妹妹”的對話,并分析對話反映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
由于第12自然段是課文的學習重點,趙潔玲讓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爸爸”的話,并著重分析“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組關聯詞的意思和用法。
最后一段,趙潔玲再次范讀,讓學生邊聽邊用筆畫出描寫“爸爸”表情的詞語,并讓學生分析“爸爸”的表情反映出怎樣的心理活動。
從這節課可以看出,趙潔玲精心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難點處示范、分解讀;重點句段熟讀并背誦;分角色朗讀;老師做動作助讀;用贊美的語氣齊讀等。學生有較多的時間朗讀課文,積累詞句。她精心設置的“讀”與品詞析句、了解課文思想緊密相關,在語句優美、較難理解的段落,尤其注重讓學生細細品味,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達到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
此外,趙潔玲還采取了個別、小組、集體朗讀等多種形式,使課堂其樂融融。
啟迪智慧
趙潔玲認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都能得到培養。為此,她探索實施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導式教學法”。
“具有主體性的學生應是不盲從、充滿自信的能動的、自由的人。”趙潔玲說,“教師應培養這樣的學生,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她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多元感受,鼓勵學生超越教師和教材,為學生提供了開放、自主的課堂。
執教《鳥的天堂》一課,一學生在自主探究時提問:“老師,課文中‘新的生命在顫動是什么意思?”趙潔玲當即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思考之后,學生聯系上下文,有的說:“當小鳥撲翅膀時,綠葉就晃動起來。可是樹葉太多了,課文中說是‘不留一點縫隙,所以作者看不見躲在樹上的小鳥,但是他卻感受到了‘生命的顫動。”有的說:“課文中說‘榕樹正在茂盛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說明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樹,作者從它的每一片綠葉上感受到了這種勃勃生機,所以說是‘每一片綠葉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顫動。”有的說:“也許當時吹過一陣陣微風,這些充滿活力的綠葉不停地搖動,才讓作者產生了‘新的生命在顫動的感覺。”學生的思維就這樣被打開了。
為了讓學生在探究時提出的問題緊扣教學目標,趙潔玲根據學生的差異合理地安排探究小組,并按照“組內異質,組際同質”的辦法篩選問題。“組內異質”的意思就是小組內提出不同的問題,互相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組際同質”的意思是小組與小組之間找出相同的問題進行交流,然后共同解決問題。采用這個辦法,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趙潔玲說:“學生年齡小、認知結構簡單,活動范圍小,生活經驗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地引導和指點。”在“導”這個方面,趙潔玲一是提出目標,指引學習方向;二是幫助學生解決在認知過程中的疑點、難點、重點;三是提示知識的規律性。
執教《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趙潔玲挑選了學生自提的一個問題設疑:“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評議中,有的學生說:“巨石太重了,一動不動,邱少云也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有的說:“石頭本身是不會發出聲音的,邱少云也沒發出一聲呻吟。”還有一個學生說:“巨石是燒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燒不化的。”這個學生的發言立即遭到其他學生的反駁,認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會被燒化。這時,趙潔玲這樣引導、啟發學生:“邱少云的身體是會被火燒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會被燒化呢?”“精神。”有一位學生很快領悟到了,其他學生跟著恍然大悟。
趙潔玲十分重視用積極、真摯、有明確指向的評語激勵學生。面對學生在探究中的發現,她充分肯定,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鼓勵;面對學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惑與失敗,她延遲評價,幫助其重燃信心,讓學生明白探究雖失敗但仍有意義。endprint
激賞童趣
趙潔玲說:“小孩都是有靈性的,他們對課文和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獨有的想法,教師要賞識他們童稚的想法和表達方式。”
人教版第2冊課文《烏鴉喝水》是一篇童話故事。在教學時,趙潔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了“激趣導入→初讀感知→讀中識字和感悟→總結與課本劇表演”4個有趣的教學環節,學生們學得很開心。
在激趣導入環節,趙潔玲和學生一起模仿動物的動作,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她還讓學生猜謎語:“是鳥不叫鳥,捉蟲本領高,人們不愛它,嫌它穿黑袍。”并笑瞇瞇地對學生說:“哪位小朋友跟烏鴉朋友打個招呼?”
在初讀感知環節,趙潔玲先播放一段動畫視頻,然后采用“開火車讀課文”的朗讀方式,每個學生讀一句,讓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在讀中識字和感悟環節,趙潔玲邊做動作邊引導學生:“想象烏鴉口渴難耐焦急的心情,把烏鴉特別渴的樣子讀出來。”“睜大你的‘千里眼,豎起你‘順風耳,烏鴉會到哪些地方找水?邊找還邊說著什么?想一想,說一說,再來演一演。”“如果沒有小石子,烏鴉會怎么辦?”通過生動有趣的“聽”“說”和“演”,將學生引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
在該課的教學中,趙潔玲還準備了裝有少量水的透明瓶子,請一名學生表演烏鴉將石子放進瓶中的情景,讓其他學生觀察:烏鴉是怎樣把小石子放進瓶里的?水面又是怎樣升高的?表演結束后,趙潔玲這樣對學生說:“烏鴉多高興啊!現在你們喜歡課文中的這只烏鴉了嗎?用一句話夸夸它。”一個巧妙的“夸夸它”,不但使課堂頓時生動有趣起來,還不經意間挖掘了課文的思想內涵。
最后,趙潔玲通過讓學生給動畫配聲的方式朗讀全文,回顧了全篇課文的內容,并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在表演時,讓學生兩兩合作,一個戴上頭飾做“演員”,一個做“導演”,而后交換角色。
回顧這節課,趙潔玲說:“這節課中我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學生溝通交流,運用PPT、圖卡等教學工具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觀察水面高低的變化,并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感到課堂很有趣,學得興致勃勃。”
一直以來,趙潔玲致力于營造扎實、開放、有趣的課堂。她的秘訣:首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在瑯瑯讀書聲里領會語言文字之美,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凸顯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心得到喚醒、激勵和鼓舞;再次,在課堂中打破沉悶單調,將演講、辯論、實驗、表演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入課堂,營造趣味課堂。
這樣“有滋有味”的課堂,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
【人物小檔案】趙潔玲,桂林市勝利小學現任校長,廣西特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趙潔玲工作坊負責人,小學語文國家級骨干教師,全國敬業奉獻模范,首批自治區園丁工程B類人才,自治區優秀班主任,桂林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參加全國小學語文現場說課大賽榮獲特等獎。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撰寫30多篇論文獲國家級、省級、市級一等獎,曾參與編寫《九年義務教育新教材(四年級下冊)》等多本教輔。
(責編 歐金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