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霞
摘 要:美的本質是情感的,所以學習美術的過程,就是體驗情感的過程。美術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新課程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4個方面讓學生學習美術技能,發展審美能力,讓美術課堂“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是美術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情感;審美能力;技能;人文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需要人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而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在美術課堂中,也把情感的實現作為衡量教學目標達成的一個指標,情感對于發展學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有著重要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能力,陶冶審美情操,完善人格。教育過程是師生之間心靈的撞擊、情感的交融和呼應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在增強教育效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學中,情感不是機械的講解,也不是刻意的煽情,是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它包含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情感傳遞、教材的情感教育等,是“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那么如何利用學科的優勢,讓每個學生在發展中煥發激情,完善人格呢?
一、活用教學手段誘發學生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學習愿望的源泉是思維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情感是學習的動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投入、過程與效果,又是美術教學的目標。在教學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快樂學習,享受學習,激發藝術情感是美術課的首要任務。首先,需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活躍學生的思維。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一定場合下產生的。情境能產生一種特有的心理氛圍,它對認識情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引發學生樂學情緒的一種重要途徑,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情境中感知、認識、理解。所以,教學中必須要努力創設帶有啟發性和誘導性的教學情境,盡可能地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教學上運用多媒體,通過電教手段強化的視覺信號,直觀性更強,審美性更突出,從而更能使學生在認識過程中增強對認識對象的興趣,產生并保持愉快的情緒,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如,七年級下冊中“多變的顏色”這一課,采用視頻播放自然和生活中的顏色,讓學生直觀感受色彩的變化,然后思考藝術作品中色彩的多變,體驗藝術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激發學生美化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其次,經常鼓勵性地評價學生,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育家孔子就認為學生本身所懷有的積極情緒體驗,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習效果。因此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是很在意教師對他們的評價的,有的時候對于學生的回答評價給予“很好”“非常不錯”“你的想法很新穎”“你觀察力很強”等,這些肯定又有鼓勵性的評價會讓學生一節課都有良好的狀態,如果能引導其他同學一起鼓勵、贊揚、欣賞的評價學生的話,那么學生就會在課堂上經常體驗到成功喜悅的良好情緒,促進他們良好的情商的形成。另外,經常在課堂中點評學生的作品或者參照作文評語的方法,為學生的課堂習作加上肯定的評語,如“你的表現的很大膽,能不能更有創意點”“我相信你有實力畫得更有特色。”“和前面的作品相比,你的進步讓我驚訝!”等,也會激發學生樂于表現情緒。最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以情煥情。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只要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和親切感,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個情感豐富飽滿的教師能感染學生,這樣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才有可能。就如同演唱會上的歌手,能用高昂的熱情帶動臺下的歌迷一起喊,一起唱。有的時候,教師上課也如同演員演戲,入戲幾分情,效果就有幾分。
二、巧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情感
美的本質是情感的,所以學習美術的過程,就是體驗情感的過程。美術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新課程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4個方面讓學生學習美術技能,發展審美能力,所以把握教學內容,讓美術課堂“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是美術教學的重點。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情感呢?首先,利用經典作品感染學生,以情激情。美術教材是通過語言和圖形來傳遞情感的,有些作品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情感,如欣賞外國肖像畫,對一些古典油畫作品學生都能感受作品的美,如《蒙娜麗莎》,讓學生自主體會畫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內容和積極情緒。其次,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提高審美能力。科學探究與培養情感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為此,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和思維習慣,通過學習知識技能讓學生感受、體驗與內化藝術情感,在完成科學探究的同時,也造就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美好純凈的心靈。同樣是欣賞外國肖像畫,畢加索的現代藝術,大多數學生很難理解畫面形式,有些學生甚至覺得畫得幼稚,就是語言的講解也無法明白什么是立體表現,更不要說體會情感了,那么可以組織學生探究學習,如,他的《格爾尼卡》,從研究作品歷史、畫面故事等開始,這幅畫在二戰的背景下,畫面充滿悲傷情緒的內容等,再通過電影和紀實圖片的對比,思考畫家用現代藝術手法有沒有充分表達了反法西斯的決心和信心,從而感受作品的情感,煥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這個基礎上,理解現代藝術就能轉換思維,把握賞析角度。最后,重視技能培養,讓學生言情有物。美術課堂中不乏有學生“豪情壯志”,新課程改革的美術課堂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激情,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又往往會出現“眼高手低”,無法用恰當的技能表情達意,所以,在造型表現或設計應用課程中,重視訓練學生的美術技能,有利于他們更好地傳遞情感。如“關注你、我、他”這一課是訓練人物造型技能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關注他人,以筆傳情,表達親情、友誼等美好情感,如果對于人物的基本比例結構、表現手法都不熟悉的話,那么學生筆下的人物都是怪胎,談不上表現情感,畫面就會失去感染力。反之,教學中強化造型訓練,學生就能在繪畫表現中得心應手,自由表達,出現既有個性又精彩的作品。
三、借用人文資源激發學生的情感
新課標指出,美術課程“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重視“文化的傳承與交流”。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利用廣泛的人文環境來熏陶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其一,利用校本資源,豐富美術課堂。結合學校的藝術節、運動會開幕式等,可以讓學生學習多樣的美術形式,了解藝術服務生活的宗旨,鼓勵學生去主動創作,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獲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激勵的效應,從而達到情感目標的教育效果。其二,利用當地的民俗文化,延伸美術課堂。藝術服務生活,生活又會豐富藝術,從民俗文化中感受美,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的熱愛。如,蘇州地區的中秋習俗、年畫等都會讓學生感覺親切,樂于研究學習,可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其三,利用當地的人文知識,完善美術課堂。課程改革重視綜合實踐,跨學科綜合發展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而美術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聯系,使得美術學習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更是一種文化學習,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是新課程的理念,所以,讓學生走進生活,運用已學的知識技能去認識文化、交流文化、傳承文化,從而發展良好的美術素養。例如,利用一些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鼓勵學生用美術的形式去表達感想;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豐富美術形式,如蘇州的園林建筑、民居建筑等,從而讓學生在生活的體驗中明白美無處不在,成為一個能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的人,一個情感充沛的人。
情感是美的藝術,藝術的創作離不開情感。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學生的基本美術素養,更要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不能只是培養“畫匠”,要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在快樂中掌握知識,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從而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讓美術學科與素質教育相融合,使學生的發展更完整、更全面,成為一個與時代匹配的現代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第一中學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