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梅
摘 要:初中英語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用英語交流的能力,新課程標準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的總體精神,體現了語言的本質在于交際,同時指出交際能力的形成遵循了言語形成和發展的心理規律。
關鍵詞:形象直觀;理論;實踐;反思;英語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經過長期有意識地培養方可形成的,它是學生成功學習英語的保障。而2003年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則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和形成有效的英語課堂,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反之,不良的學習習慣會導致英語學習的低效。筆者現結合自己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
語言是有聲的,人們學習新知識,了解新事物,交流思想,離不開“聽”這一途徑。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的發音,看老師的口形,心中要先模仿老師的發音,只有聽清了,發準了,才開口說,培養正確的發音習慣。其次,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早上一起床就打開錄音機,讓聽英語朗讀伴隨洗涮、進餐等活動,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逐步習慣于這種語言的刺激。讓學生在玩中鍛煉聽的同時模仿純正發音,教師除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外,還應盡量使用直觀教具,利用其形象、生動符合初中生直觀形象思維特點。在聽錄音時,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圖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有目的地聽,做聽力練習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在聽教師讀詞或句之前自己先默讀,找出共同點和區別,抓住重點帶著問題仔細聽并加以分析,然后再落筆。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說”的習慣
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離不開說,但是現在大多數學生羞于開口,不敢開口,這樣就制約了英語學習效果,這就要求學生樹立信心,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首先要難度適中,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能做,我會說”,即給予每個學生成功的體驗,只要學生能開口、愿意開口,無論對錯,應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以幫助他們克服害羞、畏難心理,促使他們產生樂于開口的動機。其次在固定的時間老師、學生集中在一起,互相用英語交流,無拘無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這個“交際角”給了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一個對話的舞臺,甚至是交流的一片天地,學生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磨煉了自己,開口說英語的能力得到穩步提高。另外,學生回答老師提問時,要求學生不怕說錯,要敢于發言,好學生可以根據本課內容加以發揮,中等學生完成本課的對話內容,學困生能夠讀課文就可以,做到聲音洪亮,語速適中,課后利用所學的知識與同學和老師進行簡單的交際或問候,如,借東西、打招呼、問路等,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說的機會,又鍛煉了學生說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讀”的習慣
英語學習離不開閱讀,學習英語不僅要讀,而且要多讀,在閱讀時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口中讀,眼睛看,心中記,真正掌握所讀內容,提高讀的效率。另外,要求學生利用早讀或飯后的時間進行朗讀,養成早讀的好習慣。要學好英語就要開闊視野,不斷增加英語的實踐量和信息輸入量,閱讀既可以重視許多學過的單詞,又可以增長知識,了解外國人的生活習慣,因
此,在報紙、雜志中挑選一些程度相關且有趣味性的小故事、小短文編印出來,在每周一節的閱讀課上讓學生閱讀,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閱讀時先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抓住閱讀要領,然后要求學生做限時閱讀,并及時地講評,通過一學期持之以恒的強化閱讀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只有多讀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感,做到熟能生巧。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寫”的習慣
學習語言,除了掌握口語外,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書面語,在英語學習中常常遇到這樣一些情況,如,有些單詞、短語、句子,學生一學就會,一寫就錯。有的學生在“寫”這方面存在缺陷,需要多花時間,多下功夫。因此,養成良好的“寫”的習慣必不可少。要掌握必要的書寫格式,多抄寫生詞、句子,在課堂上學生要學會記筆記,要求學生學會邊聽邊寫,養成經常記筆記的習慣,既可以深化學習內容,又可以理清思路,增強記憶,因此,在課堂上應多督促學生做好筆記,養成邊聽邊做筆記的良好習慣,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做筆記時要有的放矢,條理清楚,一目了然,從而提高聽課效率,課后要求學生對照課本認真整理筆記內容,消化課堂上的知識,并經常翻閱。平日多要求學生進行英文寫作,書面寫作的完成格式的使用、日期、課題的書寫都應有統一要求,這樣,學生從起始階段就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好習慣養成后更要做到嚴格要求,做到持之以恒。
總之,通過以上方法和途徑,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改變英語教學枯燥的局面,又可以發展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靈活運用的能力,使學生學習起來積極主動,從而養成學習英語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學生自己的英語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曹甸鎮下舍初級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