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正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涌進城市從事各方面的工作。他們的子女在校讀書也就成了“留守學生”。“留守學生”由于遠離父母,嚴重制約著“留守學生”的心理發展。為此,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他們的健康心理,已成為我們教育者面臨的十分緊迫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就將本校“留守學生”心理現狀與應對策略初探簡論如下。
一、不良心理現狀的分析
經初步調查,我校現有448名“留守學生”,占全校總人數的60%。已對200名“留守學生”的心理現狀進行了科學測試和綜合分析,情況如下:(試卷出自《綜合素質測試全書》)
以上的測試和分析顯示,“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非常嚴重。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心理矯治和調控,勢必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
1.家庭環境的原因
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不在孩子身邊,忽視了對孩子學習的關
注,再加上很多家長思想上存在誤區,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事。這樣的想法極易導致“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學習中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的精神,成績普遍較差。
2.教師的不良教態和方法的影響
留守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漸漸出現不良心理現象時,有些教師由于缺乏強烈的責任心和耐心,不去分析他們的具體情況以及具體情況下他們的心理活動,反而對他們進行諷刺、挖苦,從而導致他們的厭學、自卑和恐懼等心理惡性循環。有些意志薄弱的“留守學生”經不起這樣的打擊,被迫逃學、輟學……
三、不良心理的應對策略
1.在學校做好“留守學生”的生活保姆
農村初中生,幾乎都寄宿在學校,而這部分“留守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這就要求我們的班主任擔負起他們的生活教師,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這部分學生中,有的不會疊被子,我們教會他們如何疊被子,有的不會洗衣服,我們教會他們如何洗衣服。寢室中如何擺放,如何打掃,也要教他們……還有好多生活細節都要教。我們班主任,要像生物老師,更要像營養師,給他們講食物的營養,講蛋白質的功能,講碳水化合物,講維生素,講吃蔬菜和水果的重要性,還要教他們哪些該吃哪些不該吃,怎樣吃,不該怎樣吃,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2.扮演“留守學生”父母、兄姐的角色
當“留守學生”的父母遠離他們失去愛心時,我們教師要改變角色,充當他們的“父母”。首先用“師愛”去彌補他們缺少的父母愛,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去對待他們,以情施教,以愛心去感染。當他們坦誠地向教師傾吐心聲、真情、咨詢問題、尋求幫助時,我們不但要熱情,耐心教育,還應注意保密,隱私不能外泄,更不能作為新聞傳播或提供處分的材料。當他們犯了錯誤時,應該單獨和他們交流,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其次,在“師愛”的基礎上,還要嚴格要求,監督他們:不許進入錄像廳、桌球廳、游戲廳和網吧等場所,不許賭博、吸煙、酗酒,遠離文化垃圾。
3.幫助臨時監護人樹立正確的育人觀
臨時監護人對學校的印象是有殘缺的,對學校的具體情況不是很了解,作為班主任應定期安排家訪,家訪拉進學校和家庭的距離,更重要的是,與“留守學生”的臨時監護人溝通幫助臨時監護人扮演好家長的角色,切實承擔監護責任,臨時監護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負起教養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留守學生”打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嬌寵溺愛,扮演好家長的角色擔負起監護責任。
總之,作為班主任,只要在學習上對留守學生關注,在情感上和“留守學生”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在生活上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在心理上多和他們溝通,他們就一定能融入班集體大家庭中,身心得以發展。
(作者單位 江西省吉安縣梅塘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