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月婷
摘 要:幸福是人類社會和個體永恒的價值追求,對正在形成“三觀”的初中生來說,幸福教育是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亦是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實效性的關鍵舉措和落實思想品德課程“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新課改背景下,幸福教育融于思想品德課程的路徑選擇,一提高學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即對幸福的觀感和理解能力;二是提高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即追求幸福,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關鍵詞:初中生;幸福教育;感受幸福;創造幸福
費爾巴哈曾提出“道德的原則是幸福”。這種觀點將幸福與道德相連結,指出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幸福,人在獲得幸福的同時也獲得了道德。初中思想品德課承擔了中學德育的主要任務,初中階段也正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開展幸福教育,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追求幸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幸福品質,是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實效性的關鍵舉措,也必將關系到德育方法的科學性及其最終
效果。
一、幸福教育是落實思想品德課程“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思想品德課是初中階段一門極其重要的德育課程,它以初中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線,分成了“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三個基本層次,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國情教育四個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根據Bergman和Scott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指數對不良行為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幸福感缺失的中學生多存在諸如打架、吸煙等不良行為。相反,幸福感高的個體其不良行為也較少,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那些常常能夠體驗到幸福感的人其心理更有可能是健康的。
今天的思想品德教育,應與現代思想品德教育理念相融合,加大對幸福教育的關注,把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更好地發揮了幸福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充分體現,它將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要求與學生對幸福的追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提高人的素質和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同時,帶來對人生的幸福感和愉悅快樂。
二、幸福教育融于思想品德課程的路徑選擇
既然中學生幸福教育亟需關注,且思想品德教育也應以幸福教育為出發點,那么如何加強幸福教育無疑就成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又一個重要課題。關于當前在思想品德課中融入和強化幸福教育的具體措施,筆者以為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1.提高學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種較為主觀的個體感受,有人將其描述為“一種對現狀的接受與肯定及由此帶來的快樂”。人是否能夠獲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是否能夠敏銳地感到幸福之所在,幸福的過程,也就成為個體感受快樂的過程。作為一種能力,感受幸福,既可以培養,也可以加強。思想品德課應當發揮的作用是啟迪學生理性地思考幸福的真諦,有樂觀、積極和賞識的心態打量世界,這也是遵循青少年天性的現代教育的本真意義。
(1)引導學生感受幸福,應引導初中生確立科學的人生目標和理想。20世紀80年代,兩位哈佛的心理學家對數千人進行隨機問卷調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調查結果表明:不是錢、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滿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兩點是共有的,即明確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同時他們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穩步地向目標前進。人生目標和理想是燈塔,是風帆。思想品德課程要引導初中生確立科學的人生目標和理想,養成一種理性地追求人生目標的能力。克服初中生對幸福的狹隘理解,將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統一起來。
(2)引導學生感受幸福,應教育初中生正確對待痛苦與挫折。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幸福總是把自己的對立面——不幸包含于自身。如果沒有對不幸的體驗,人們也就無法體驗到什么是幸福。思想品德教育在幫助中學生追求幸福的同時,也應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痛苦和挫折。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中學生擺脫完美主義追求誤區,將失望、煩亂、悲傷等看作人生的一部分,坦然接納,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并使其成為追求幸福的巨大動力。
(3)引導學生感受幸福,應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將尊重與愛貫穿始終。亞里士多德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至善即是幸福。”在道德教育中,應充滿人文關懷,使道德教育過程成為情感交流的過程,讓包括教育者在內的每個人充分體會到對生命的尊重、鼓勵和寬容,道德就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感染了每個人。學生被引導著感受生活,增長他們的生命智慧,培養學生成為有能力過幸福生活的人。
(4)引導學生感受幸福,應充分發揮幸福的教師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幸福教育,始于幸福教師的出現。幸福的教師是富有情緒感染力的教師,是關懷生命的教師,也是積極向上和富有創造力的教師,更是追求專業不斷發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師。幸福的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感染力和示范性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幸福的教師以陽光、溫暖的心態引導學生,而一個沒有幸福感的教師是無法給予學生幸福感和快樂的。
2.提高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
讓學生感受幸福只是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讓學生能夠創造幸福。創造性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個人的幸福主要還是他自己創造的,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幸福的建筑師。實施幸福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感受幸福,更重要的是要他們學會創造幸福,這也是德育的成功所在。
(1)提高創造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快樂學習。青少年正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時期,幸福感的強弱必然與學習過程緊密相聯。讓學生明白:幸福不僅僅存在于靜態地享受目標和理想實現的結果,更存在于動態地追求目標和理想的實現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擺脫“知識容器”的角色,使他們的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索的求知過程,不管是學習書本知識還是生活知識,都應該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狀態,為日后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礎,這一切也正是產生幸福的源泉。
(2)提高創造幸福的能力,要讓學生獲得成功感。成功,是幸福的最高體驗,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無疑是給他們最大的幸福。課堂中讓學生體驗成功,重要的是創造平臺,多設置一些課堂活動,如辯論賽、小組討論展示,或是德育小報制作等,讓學生在熱烈的掌聲中獲得成功感,在羨慕的目光中獲得成功感。
(3)提高創造幸福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做善于交往的人。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專門設置了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課題,如《融入新集體》等,其實也正是從青少的心理特點出發,培養其社會交往能力,增強其幸福感的。在教學實踐中,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做更加善于交往的人,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與老師和同學相處融洽,能經常得到他們的尊敬和肯定,能向他們傾訴衷腸,就會及時地得到理解和安慰,卸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
(4)提高創造幸福的能力,要引導初中生養成健康的閑暇生活情趣。充裕、高品位的閑暇生活是人們幸福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法國后現代大師羅蘭·巴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所設想的理想生活是: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閑暇,從而可以用來讀書、寫作,和朋友交往等。我們今天的德育乏力,很大程度上與德育脫離生活實際有關,高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應當源于生活,這也正是七年級思想品德課本上冊《生活有情趣》這一課設置的初衷。將幸福教育融入思品課堂,就是要讓學生除了享受快樂的學習過程,感受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要讓他們擁有豐富健康的生活情趣,真正能享受生活,成為有能力過幸福生活的人。
參考文獻:
[1]張靜.淺析費爾巴哈的幸福論倫理思想[D].河北大學,2009.
[2]Bergman M,Scott J. Young adolescents wellbeing and health-risk behaviors: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1,24(2):183-197.
[3]王保星.幸福教育的最美詮釋[N].人民法院報:法治星空版,2012-8-17.
[4]張琴.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思考[D].西南大學,2008:19-27.
(作者單位 北京市二中亦莊學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