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桂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與母語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在教學任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學過程是一種由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構成的學習過程,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是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主人。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如何發揮學生在學習語文中的主體性是值得研究的教學課題,主要以學生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切入點,分析了如何發揮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主體性;方法研究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改變自己原有的教學觀念,應當與新課改的教學要求相靠攏,增強自己的教學責任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的外因,學生才是內因,教師的教學能力或水平最終都是通過學生體現出來的,學習是可以培養能力的腦力活動,只有在學生心甘情愿學習的情況下,才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教師在認識這一點之后,就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以往的滿堂灌和侃侃而談,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一、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教學實踐證明,應試教育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要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1.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要抓好、抓緊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語文知識競賽、辦手抄報等各種興趣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時,就會產生強大的主動性來自覺地學習。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在學生培養興趣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快樂地學習,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
2.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把教師從以單純地追求升學率為主要目的的思想中解脫出來,豐富教學內容,不能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地學習,并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和名人作家的作品,在大量的閱讀和聽寫中培養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學校領導要重視和支持教學改革,加大并重視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想盡一切辦法為教育改革創造有利條件。拋棄傳統教學觀,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適的人才。
二、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命題,激
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要做好語文教學的情感互動,還需要做到一點,就是要根據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命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因為只有自己熟悉的事情才能記憶深刻,也能夠理解得很透徹。所以,在教師進行命題時,就應該多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這樣,試題才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他們才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其實,寫文章和平時說話一樣,如果你說的話和實際聯系很緊密,自然會引起其他人的共鳴。但是,學生除了日常的說話,還應在寫作實踐中學會表達情感的寫作技巧。只有通過多寫作,才能養成有感而發的寫作習慣。所以,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去寫作,這樣的話,學生就能熟練地運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了,這就是情感互動的教學目標。因為如果學生能夠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能夠熟練地運用適當的語言,這就是學習語文課程的最高境界。其實,人的情感是豐富的,寫不同類別的文章所抒發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比如,寫政論文要有正義感、寫駁論文要有義憤感;寫歌頌文章要有熱愛感、寫景物文章要有優美感等。因此,在說話和寫作教學中,運用情感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他們喚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
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引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始終處于問題情境中,創設的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重視思維過程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嘗試與探究中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重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有利的教學條件,更好地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中創設的環境,提供了調動原有認識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容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識結構,這比在學生面前赤裸裸地講解更有效果。語文是一門非概念思維的學科,更加注重對情感的體驗和感悟,情感是連接教師、學生和教材的橋梁和紐帶,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合作性學習是傳統教學的一種突破形式,現已被廣泛應用,這也是新課改下對教學形式的要求,合作性的學習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相互的合作學習中,學生會取長補短,培養發散性的思維模式,在小組式的合作中,學生擁有高度的學習自主性,能夠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教師在其中的干預程度可以降到最低,只有在關鍵環節上給予適當的指導就可以了,與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相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會更親切和自在一些,也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由于學生認知的差異性,使學生在交流中會豐富和完善對知識的理解,實現了語文知識學習的廣泛遷移。
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需要不斷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邵冠飛.融情感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17).
[2]李海平.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學苑教育.201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鼎市第九中學)
編輯 張珍珍